摘要:2025 年 10 月,国际经贸谈判舞台上,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表现引发广泛关注。作为美国财政领域的核心官员,其在公开场合的言行本应体现大国协商的沉稳姿态,但在一场关键记者会上,贝森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 他直接点名中方谈判代表,多次使用 “失控”“无理”
作为执掌美国财政大权的核心官员,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竟然当众破防哭诉,控诉中方代表 态度强硬、沟通失控,甚至用上“战狼式外交”这样的情绪化表述。
这一幕与他“白宫拳王”的名号形成荒诞反差,圈内早有传闻,贝森特在白宫内部向来以狠辣著称,硬刚马斯克、怒怼地产大亨普尔特。
更因连续在两届政府权力斗争中胜出,被戏称为“宫斗冠军”,可就是这样一位狠角色,竟然当众指责我国谈判代表,瞬间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2025 年 10 月,国际经贸谈判舞台上,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表现引发广泛关注。作为美国财政领域的核心官员,其在公开场合的言行本应体现大国协商的沉稳姿态,但在一场关键记者会上,贝森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 他直接点名中方谈判代表,多次使用 “失控”“无理” 等情绪化词汇,甚至提及 “战狼” 概念,面部神态透露出明显委屈,与外界赋予他的 “白宫拳王” 称号形成强烈反差。
此前,贝森特在白宫内部以行事强硬著称,圈内流传着 “拳打马斯克、脚踢普尔特” 的说法,更因在多轮权力博弈中胜出,被戏称为 “两届宫斗冠军”。而此次面对中方代表,他却在全球镜头前反复抱怨 “对方难以打交道”,言语间的无力感让不知情者误以为其遭遇不当对待。这种反差背后,不仅是个人情绪管理的失衡,更折射出美国在当前国际经贸博弈中的被动处境。
从个人背景来看,贝森特的晋升之路兼具专业资历与人脉助力。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加入索罗斯基金会,1991 至 2015 年间主导多项关键金融操作,包括 1992 年英镑危机应对、2013 年做空日元等,为基金会赚取超 50 亿美元利润,是金融圈公认的 “索罗斯门徒”。
但仅凭金融领域的成绩不足以支撑其登上财长之位,与特朗普家族的深厚渊源成为关键推手 —— 他与特朗普已故兄弟罗伯特・特朗普私交 30 年,还与罗伯特的前妻布莱恩・特朗普保持友好关系,这层人脉网络为其仕途提供了重要支撑。
要理解贝森特在谈判中的困境,需回溯 2025 年中美经贸互动的时间线。7 月 29 日,贝森特与中方代表完成第三次经贸会谈,双方达成共识,将 8 月 12 日到期的关税休战期限延长 90 天,至 11 月 10 日结束。这一成果本为双方后续协商创造了缓冲空间,但协议签署后不久,美方便开始出现政策反复。
10 月 14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 301 调查结果,对中国船舶实施港口费限制措施;同期,美国商务部在芯片领域持续加码管制,进一步收紧对华技术出口。
美方的违约行为促使中方采取应对行动 ——8 月底,中方代表先赴加拿大主持中加经贸联委会,随后前往美国,先与当地企业界人士沟通,再到访财政部与贝森特会面。此次行程目标明确,即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框架,就美方违背共识的行为提出质疑,要求其给出合理解释。
然而,贝森特在应对中方诉求时,首先面临的是美方内部谈判团队的混乱。当时美方负责经贸谈判的核心力量被称为 “三驾马车”,除贝森特外,还包括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贸易代表格雷。
三人立场分歧显著,协同性严重不足:贝森特试图在市场稳定与政治诉求间寻找平衡,卢特尼克则持强硬对华立场,属于典型的 “激进派”,格雷虽具备丰富谈判经验,但三人各有盘算,不仅无法形成合力,甚至连表面的团结都难以维持。
这种内部矛盾曾在国际场合闹出过笑话 —— 某次与日本的关税谈判中,美方 “三驾马车” 竟将日方代表晾在一旁,当场爆发激烈争执,让日方陷入尴尬。更关键的是,美方关税政策的实际决策权掌握在特朗普核心圈子手中,贝森特仅负责经济影响评估,在政策制定中处于边缘位置,想要协调卢特尼克、格雷等人的立场更是难上加难。
美方内部的分裂给了中方 “分而治之” 的机会。中方首先明确对卢特尼克的态度,因其激进关税政策加剧市场动荡,且与特朗普团队存在战略分歧,中方在 2025 年 8 月的谈判中直接提出排除卢特尼克参与的要求。尽管华尔街高管曾联合施压反对卢特尼克的政策,但核心原因仍是其立场与中美经贸协商的大方向相悖,最终卢特尼克逐渐被边缘化,彻底退出谈判核心圈。
对于贸易代表格雷,中方同样保持冷淡,未开展深入接触。与之相对,中方有意将贝森特推至谈判前台,使其成为美方主要对接人。这一安排却引发美方内部不满,卢特尼克与格雷因 “被边缘化” 心生抵触,开始通过破坏谈判进程发泄情绪 ——10 月针对中国船舶的港口费限制、芯片管制加码等措施,实则是两人主导推动,其逻辑很直接:“自身无法参与谈判,也不会让贝森特顺利推进工作”。
贝森特陷入 “两头受气” 的困境:一方面,他没有权力阻止卢特尼克、格雷的破坏行为,无法兑现与中方达成的共识;另一方面,面对中方就美方违约行为提出的质问,他缺乏有效的回应筹码。这种被动局面,为后续其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真正让贝森特心理防线崩溃的,是谈判中的两件关键事件。第一件发生在芯片议题协商环节,中方明确要求美方解除所有对华芯片管制措施,而美方仅同意开放特供版 H20 芯片,这种缺乏诚意的回应彻底激怒中方。
据相关信息显示,当时中方代表李成钢部长当场表达强烈不满,并当着贝森特的面拿出手机,依据反垄断法规下达指令,启动对英伟达公司的反垄断调查。这一果断行动,让美方意识到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第二件事则源于一次翻译误解引发的文化敏感。贝森特事后回忆,中方代表曾在谈判中警告美方 “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外交场合常见的警示表述,但美方翻译却直译为 “facethefiresofhell”(面临地狱之火)。
巧合的是,贝森特熟知《圣经》中 “索多玛、蛾摩拉因道德沦丧遭天火毁灭” 的典故,误将这句常规警告与自身身份关联,主观认定中方在进行 “人身攻击”,进而情绪彻底失控。
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的 “哭诉”,原本意图通过 “苦肉计” 塑造 “受害者” 形象,引导国际舆论偏向美国,却最终沦为全球笑柄。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公开指责其为 “蠢货”,起初部分网友认为该评价过于刻薄,但随着事件细节曝光,越来越多人认可这一评价的客观性 —— 作为财政部长,不在解决问题上发力,反而通过公共场合卖惨博取关注,显然不符合职位要求。
贝森特的失态,本质上暴露了美国当前的多重窘境。从实际反制效果来看,中方措施精准且有力:2025 年 10 月中国对美大豆进口量降至零,稀土管制力度持续加码,船舶、芯片领域的反制措施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击中美国产业痛点。
特朗普政府试图维持 “强硬” 对外姿态,却在实际应对中缺乏有效策略,只能派遣贝森特支撑场面,而贝森特同样无计可施,最终只能以情绪化方式应对。
来源:青梅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