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拿大正在开一场特别的听证会,连开三天,核心就一件事,一张没被统计的选票,要不要推翻四月份的议会选举结果。
加拿大正在开一场特别的听证会,连开三天,核心就一件事,一张没被统计的选票,要不要推翻四月份的议会选举结果。
要是以前有人跟我说“一张选票能改变国家选举”,我可能会觉得夸张,但这事还真就发生了。
这事得从蒙特利尔北部的特雷邦选区说起,四月份的选举里,自由党候选人塔蒂亚娜・奥古斯特和魁北克集团的娜塔莉・辛克莱-德加涅,在这里展开了激烈角逐。
魁北克集团你可能有点印象,它一直主张魁北克地区分离,之前在这个选区长期执政。
本来大家以为结果会很明朗,没想到过程比电视剧还曲折。
一开始,奥古斯特领先了35票,眼看就要拿下席位。
可按规矩得核票,这一核,局势直接反过来了,辛克莱-德加涅反而领先了44票。
这下双方都懵了,因为选情差距不到0.1%,按加拿大法律,必须启动司法重新计票。
等到5月10日,重新计票结果出来,奥古斯特以23352票对23351票,就多一票,成了最终赢家。
本来选举结果都定了,可没过多久,当地居民艾曼纽・博塞站了出来。
她五月份跟加拿大公共广播公司说,自己投给魁北克集团的邮寄选票,被退回来了,根本没统计。
好好的选票怎么会被退?博塞说不是自己的问题,“是选举局把标签贴在信封上,邮编错了”。
后来提交到省最高法院的材料里,也证实了博塞的说法。
加拿大选举局的一名员工承认,选举日前夕,他不小心把自己的邮编印在了几十张选票的回邮信封上。
这种低级疏漏真的不应该,尤其是在选举这种严肃的事上。
博塞说她特别沮丧,“选情这么紧,我这票说不定就能改结果”。
这话一出来,辛克莱-德加涅直接对选举结果提出了异议,要求重新选举。
她的律师在法庭上说得很直接:“要是就这么维持结果,对选民来说是灾难性的信号,大家对选举的信心都会被削弱。”可奥古斯特这边也不乐意。
她的律师反驳说,要是撤销结果,那特雷邦几万投票的居民,他们的选举权不就被剥夺了?双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加拿大选举局也出来表态了,他们的律师说:“选举制度不是为了完美设计的,它就像台复杂的大机器,出错在所难免。”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两边都有道理,一边是可能改变结果的个体选票,一边是已经确定的整体选举结果,怎么选都难。
但这背后,其实是民主选举里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平衡“个体选票的价值”和“制度的容错空间”?
其实不光加拿大,其他国家也出过类似的“一票争议”。
最有名的应该是美国2000年的总统选举,佛罗里达州因为“悬挂选票”的问题,最后靠最高法院裁决,小布什才以微弱优势赢了。
那之后,美国赶紧升级了投票设备,就是怕再出这种事。
英国2017年的议会选举里,北爱尔兰有个选区,新芬党的候选人也只赢了一票,成了当年最受关注的“一票选区”。
这些案例看下来,发现“一票定胜负”还真不是个例,只要选情够紧,任何一点小疏漏都可能引发大争议。
就拿邮寄选票来说,不光加拿大出过错,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常用邮寄投票的国家,也常遇到问题。
有的是没及时寄到,有的是签名对不上,还有的是信封没封好直接作废。
不同国家处理方式还不一样,美国有些州觉得“只要能看清选民意愿,有瑕疵也能算”,但加拿大对格式要求特别严,信封错了就直接不算。
加拿大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因为选举计数出问题,2006年联邦选举时,就有三个选区因为计数错误重新计票。
后来他们还出台了《选举现代化法案》,专门加强对选举工作人员的培训,可这次还是出了疏漏。
本来想觉得制度完善了就没事,但后来发现,执行环节的人要是不上心,再完善的制度也白搭。
现在这场听证会还没出结果,不管最后是维持原判还是重新选举,这事都给所有搞民主选举的国家提了个醒。
一张选票看着不起眼,但它背后是一个选民的信任,选举制度可以有容错空间,但不能把“出错”当成理所当然。
比如能不能在寄选票前,先让选民核对一下信息?或者发现邮编错了之后,有没有补救的办法,而不是直接把票退回去?这些细节要是能做好,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争议了。
民主不是一句口号,它得落实到每一张选票上。
不管是赢一票还是赢一万票,只有让每个选民都觉得自己的票被认真对待了,这个选举结果才站得住脚。
至于加拿大这场听证会最后会怎么判,我们可以接着关注,但更该思考的是,怎么让这样的“一票争议”,以后少发生一点。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