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不暖、吃不饱真的能长寿吗?

B站影视 2024-12-09 21:26 9

摘要: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及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如果每天在下午5点之后不再进食,不仅可以让免疫系统保持更加年轻的状态,还能促使肠道菌群的结构更加年轻化。由此快科技发文:“院士称穿不暖、吃不饱能长寿!新研究:17点后

据快科技12月8日消息,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及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如果每天在下午5点之后不再进食,不仅可以让免疫系统保持更加年轻的状态,还能促使肠道菌群的结构更加年轻化。由此快科技发文:“院士称穿不暖、吃不饱能长寿!新研究:17点后不再进食免疫系统更年轻。”那我们不仅要问:远古人类吃不饱穿不暖,是不是比现代人寿命长?

古代因医疗水平低、夭折率高生活水平差、生产力低战争频发和医疗局限导致非自然死亡多,降低古代人平均寿命

一、穿不暖、吃不饱真的能长寿吗?

从医学角度来看,在当下物质并不贫乏的年代,对于那些年岁大的人,适度的饮食控制有其合理性。长期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然而,将吃不饱一概而论则有失偏颇。想想看,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的人来说,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干活。记得小时候,我有个邻居大哥在铁路干装缷工作,俗称扛粮包,一个车皮的粮食或煤,3个人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一顿饭就顶成年人的三人量,你让他们少吃行吗?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时代,无论是感冒还是严重的癌症等危重疾病,都能够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得到精准诊断和治疗

在边境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每天吃两顿饭,他们有力气在边境巡逻吗?如果遇到敌人挑衅,没有力气怎么战斗啊!还有,对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一天不吃三顿饭行吗?如果没有充足的食物摄入,能维持体能与生长的营养吗?

同样,穿不暖能长寿的说法就更值得商榷。在我们东北寒冷环境中,室外温度最多能达到零下30多度,做好保暖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如果不小心发生感冒、冻伤等疾病,那对身体是多大损失啊!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者和婴幼儿,保暖更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大事。再说从古至今,和尚过午不食的多,但长寿的并不多啊!所以穿不暖、吃不饱能长寿,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更不适合所有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风寒不过是个轻微的疾病。然而,像徐达、孟浩然这样的历史人物却因为背疽而丧命。

二、现代人长寿还是过去人长寿?

按照穿不暖、吃不饱能长寿这一观点,从理论上说,在那些物质贫乏的古代人应该比现代人更长寿。而实际情况呢?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了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观点,那么就可以认为国家已经富裕,百姓生活安定幸福

从我国历史文献资料数据看,夏朝时期人均仅为18岁;秦汉略有增长,是20岁;东汉22岁,也只增长2岁;唐代 27岁,比前朝增长了5岁;宋代 30岁,清代 33岁,人均寿命增长岁数均比唐朝下降了2岁;民国时期为35岁,只比清朝增长了2岁。而全球各时期平均寿命,原始社会人类平均寿命15岁;因为人类力量小,无法抵抗自然灾害、疾病、野兽袭击,人的寿命很短。公元前人类平均寿命仅20岁,到古代也只有25岁,直到十六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不过30岁。1700年人类平均寿命35岁。1800年人类平均寿命37岁。可见1700-1800人中类的寿命没有什么增长。原因是虽然可以躲避野兽等灾害,但是因为科技水平的低下、生活艰苦、对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等,影响了人的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人类的寿命得以大幅度延长。

解放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35岁,1957年 57岁,1981年68岁,2005年71.8岁,2020年77.3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0余岁,迅速上升到60多岁。在全球296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在前100名以内。2020年更是达到77.3岁,国内的平均寿命增长了差不多40多岁;这个速度可以说是很快了,其实国内平均寿命增长的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对人类寿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在病情还未发作之时就已经检查到病症的存在,而进行了人工干预。

由于战争频发和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导致非自然死亡人数较多,从而使得古代人均寿命相对较短。

举例来说,1993年我堂大伯得了脑出血,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年仅49岁。2001年,我表二姐夫得了脑出血,得到了治愈,寿命达到79岁。人类寿命的飞跃主要靠科技进步带来的医疗革命,而不是靠吃不饱和穿不暖。正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大幅度延长了我们人类的寿命。在清朝的康熙时代,康熙晚年曾举办过一个千叟宴,让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的宴会;在康熙生活的年代,60岁已经是非常长寿的老人。但如今,60岁的人还算老人吗?

遗传学家们对人体内细胞分裂次数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胞分裂次数不仅决定着人体年轻程度,也直接决定人的寿命

三、人类的寿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提高!

医疗水平对寿命影响很大,医疗条件的改善可以显著延长人们的寿命。人生70古来稀,现在70岁左右的人与30年前70岁的人相比,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气色、精神状态等等都明显优于过去。这是营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服务的提升对身体体质影响的结果。例如,北京和上海等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高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城市拉萨和全国其它四线城市及以下县(市)。此外,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过去40年间从67.9岁提高到77.3岁,这主要归功于医疗科技服务的进步。‌

有学者对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长寿者大都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性情文静、情绪乐观。

展望未来,威胁人类寿命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器官不可逆的衰竭,将会被一一攻克。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让人类对生物体的微观世界认识越来越清晰,现代一些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其实就是基因靶点精准打击,201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则是研究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按这些方向深入下去,10年内癌症有望被攻克。

人类寿命增长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未来我们需要努力改善医疗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延长人类寿命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纳米机器人的智能化与商业化普及,将引发一场医疗系统的革命。医生用针管注射一管液体进入人体——其实这管液体就是几十万个纳米机器人。如果人工智能深入发展与纳米机器人结合,它可以24小时自动在人体内循环检查,将人体各项体内数据传导给外面,可以自动清除血管的血栓、疏通血管,攻击并杀死病变(癌变)细胞,不仅无创无痛苦,而且效果远远超过直接手术。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心脏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

伴随科技领域的大发展,利用提取人体的胚胎干细胞复制人体的大型器官,包括心、肝、肺、肾等等,就像汽车换零件一样,什么器官老化了就提取自己的细胞复制一个换掉,人体器官衰竭的修复,预计在20年左右就可以实现。

已知的人类寿命最长的记录是法国——她活到了122岁164天。这个记录已经被认为是人类寿命的极限。

综上所述,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或许时常面临温饱不足的困境,寿命很短;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如今大多数人已解决温饱并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所以,人的寿命很到了延长。中华民族向来注重饮食文化与养生之道,“民以食为天”体现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衣食足而知荣辱”也表明温饱是社会文明与个人尊严的基础。适度的衣食保障不仅是生存需求,更是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的一部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以及积极的心态等都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饮食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饮食的量,还是饮食结构的简单或是多样,都对人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饮食量过多或饮食过于单一,长期高盐、高糖饮食,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结构的优化,注重膳食的营养、全面、多样、均衡,不可餐餐都吃得过多过饱,才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每天睡觉前用温水(40-50℃)洗脚、按摩脚心和脚趾,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阴阳恢复平衡状态作用

基于此,穿的暖、吃的饱是人类长寿的基本要素,一天进食不应超过两餐,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种饮食模式。少食多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科学养生。人类的寿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提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来源:爱生活有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