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最大的敌人不是笨,而是情绪和杂念!家长请这样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3:15 2

摘要:直到前几天,一位教了15年小学的班主任跟我说了句大实话:“家长别再纠结孩子聪不聪明了!学习差的孩子,90%不是笨,是被‘情绪小怪兽’和‘杂念小虫子’缠上了!这俩东西藏在孩子心里,比‘笨’更毁学习,可很多家长连看都看不见,只会骂孩子不用心!”

孩子明明不笨,为啥学习就是上不去?这两个“敌人”比“笨”更可怕!

你是不是也天天被孩子的学习气到爆炸?

“这道题讲了10遍,你怎么还不会?脑子是不是生锈了?”

“写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才写3个字,心思到底飞哪儿去了?”

“考试又考倒数,你就不能用心点?别人咋一学就会?”

骂完又心疼,其实你也知道,孩子不笨——他拼乐高拼得又快又好,记动画片台词过目不忘,就是一到学习上,就像变了个人。

直到前几天,一位教了15年小学的班主任跟我说了句大实话:“家长别再纠结孩子聪不聪明了!学习差的孩子,90%不是笨,是被‘情绪小怪兽’和‘杂念小虫子’缠上了!这俩东西藏在孩子心里,比‘笨’更毁学习,可很多家长连看都看不见,只会骂孩子不用心!”

情绪和杂念?这俩东西到底有多厉害?为啥能让原本机灵的孩子,变成“学习困难户”?更关键的是,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把这俩“隐形杀手”赶跑?今天就把最实在的干货拆给你,每个方法都有真实案例,看完你就明白,帮孩子学好,真的不用靠吼!

1. 先处理情绪,再谈学习:你吼出的“气话”,正在堵死孩子的学习路!

孩子哭着摔笔时,你骂“没用”,其实是在把他推得更远!

班主任班里有个男孩叫小宇,数学挺灵光,但上次单元考只考了60分。妈妈看到卷子,当场就炸了:“你怎么这么笨!同班的明明都考98,你连及格都费劲,我看你就是没长脑子!”

小宇低着头,眼泪啪嗒啪嗒掉,妈妈还在骂:“哭有什么用?还不赶紧去写作业,今晚别想睡觉!”结果那天晚上,小宇坐在书桌前,对着作业哭了2小时,一道题都没写——他不是不会,是妈妈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心里,满脑子都是“我很笨”“我没用”,根本没法集中精神看题。

你看,孩子学习时的情绪,就像个“开关”:情绪好的时候,你不用催,他自己能坐着写1小时;情绪差的时候,就算你盯着,他也只是对着书本发呆。可很多家长总喜欢“先骂再说”,孩子写作业慢,就吼“你怎么这么懒”;孩子算错题,就说“你脑子是不是不好使”——这些话看似是“催他进步”,其实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逼到了“对抗你”上:你越骂,他越委屈,越委屈,越不想学,最后陷入“骂→哭→不学→更差”的死循环。

就这两步,接住孩子的情绪,他自己就愿意学了!

班主任教了个超简单的方法,小宇妈妈用了1个月,孩子的作业效率就提上去了。其实就两步,谁都能学会:

第一步:孩子发脾气时,先别骂,蹲下来“接住”他的情绪。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把笔一摔,喊“我再也不学了!”——别吼“你敢!”,而是走过去,蹲下来问他:“是不是这道题太难了,你试了好几次都不会,心里着急了对不对?”就这一句话,孩子会觉得“妈妈懂我”,紧绷的情绪一下子就松了,很多时候,他甚至会主动跟你说“这道题我算到第三步就卡住了”。

第二步:等孩子平静了,再陪他一起解决问题,别让他一个人扛。

小宇后来遇到不会的题,会主动喊妈妈:“这道题我有点懵。”妈妈不再说“这么简单都不会”,而是坐下来,指着题说:“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题,一开始也不会,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步先算什么好不好?”你看,孩子要的不是“你帮他做”,是“你陪着他”,让他知道“就算我不会,也不用怕,有人和我一起面对”。

班主任说,她班里那些学习省心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会接情绪”的家长——不是不批评,是先处理情绪,再谈学习。情绪顺了,孩子才听得进道理,才愿意主动学。

2. 帮孩子“清空杂念”:学习前先“收心”,效率直接翻一倍!

孩子坐在书桌前发呆,不是“懒”,是脑子里在“放电影”!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似在写作业,其实笔半天不动,眼神飘来飘去?你催他“别发呆,快写”,他点点头,可没过3分钟,又开始抠橡皮、转笔——不是他故意偷懒,是他脑子里的“杂念小虫子”太多了!

班主任班里有个女孩叫朵朵,妈妈总说她“写作业不用心”,直到有次开家长会,妈妈才知道,朵朵写作业时,脑子里想的全是“早上和同学玩的跳皮筋还没分出胜负”“晚上妈妈说要做可乐鸡翅,不知道好不好吃”“昨天看的漫画,下一集不知道讲什么”——这些小事像小虫子一样,在她脑子里爬来爬去,让她根本没法专心看课本。

很多家长总以为“只要把孩子按在书桌前,他就能学进去”,却不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就像个“小口袋”,如果里面装满了“游戏、零食、漫画”,就装不下“生字、数学题”了。你硬逼他学,就像往装满东西的口袋里硬塞东西,根本塞不进去,还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5分钟“整理杂念”+书桌“断舍离”,让孩子专心写作业!

朵朵妈妈用了班主任教的两个方法,不到两周,朵朵写作业的速度就快了一半,正确率也高了:

第一个方法:学习前花5分钟,帮孩子“整理杂念”。

每天放学回家,先别急着让孩子写作业,花5分钟,让他把心里想的事“说出来”。比如朵朵会说:“妈妈,我今天和小雨约定,明天要比谁跳绳跳得多,还有,我想看昨天没看完的漫画。”妈妈就拿个小本子,记下来:“好,我们把‘和小雨比赛跳绳’‘看漫画’记在这上面,写完作业,我们先去跳绳,然后看20分钟漫画,现在我们把这些事‘存’起来,专心写作业好不好?”

你别小看这5分钟,其实是帮孩子“把脑子里的小虫子抓出来”,让他知道“我担心的事不会被忘记,写完作业就能做”,这样他才能安下心来学习。

第二个方法:给孩子的书桌“断舍离”,眼不见心不烦。

朵朵以前的书桌,左边放着漫画书,右边摆着毛绒玩具,桌角还有零食——写作业时,她瞟一眼漫画,摸一下玩具,根本静不下心。后来妈妈把这些东西全收起来,书桌只留课本、作业本、笔和一个水杯,连橡皮都是最简单的白色橡皮,没有花纹。

你猜怎么着?书桌干净了,朵朵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她一眼看去,只有“学习的东西”,脑子里的杂念自然就少了。班主任说,这就像我们大人工作时,桌面乱糟糟的,就容易分心,桌面干净,工作效率就高,孩子也是一样的。

。3. 遇到难题不烦躁:把“大难题”拆成“小步骤”,孩子再也不说“我不会”!

孩子喊“太难了”,不是“笨”,是被“大难题”吓住了!

“这题太难了,我不会!”“我不想做了,反正我也做不出来!”很多孩子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会发脾气、扔笔,甚至哭——你别以为他是“笨”,是“畏难情绪”在搞鬼!

班主任班里有个男孩叫浩浩,数学题只要超过两步,他就说“不会”。有次考试,有道题:“小明有8个苹果,分给小红3个,又买了5个,现在有几个?”浩浩看了一眼,就空着不写,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太长了,我不会算”——其实他不是不会加减,是看到“分苹果、又买苹果”,觉得这是个“大难题”,自己解决不了,干脆放弃。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要么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要么说“这有什么难的,你就是不认真”——直接给答案,会让孩子养成“遇到难题就等别人帮”的习惯;批评他“不认真”,会让他觉得“我就是个学不会的笨孩子”,越来越自卑。

就这么拆题,再难的题,孩子也能自己做出来!

班主任教浩浩妈妈一个“拆题法”,特别简单,就算你数学不好,也能帮孩子做:

第一步:把“长题”拆成“短句子”,一句一句读。

比如那道苹果题,别让孩子一次性看完,而是拆成三句:“第一句,小明有8个苹果;第二句,分给小红3个;第三句,又买了5个。我们现在要算,最后有几个苹果。”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道题其实就是“先减后加”。

第二步: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做。

告诉孩子:“我们不用一下子算出最后答案,先算第一步:小明有8个苹果,分给小红3个,还剩几个?”浩浩很快就算出“8-3=5”。然后再算第二步:“剩下5个苹果,又买了5个,现在有几个?”浩浩接着算“5+5=10”。算完之后,他眼睛都亮了:“原来这么简单,我还以为我不会呢!”

班主任说,孩子怕难题,就像我们大人怕“大项目”——如果告诉你“一周内要完成一个100页的报告”,你也会觉得难,但如果拆成“第一天写提纲,第二天写20页,第三天写20页”,就觉得没那么难了。孩子也是一样,把难题拆成小步骤,他就会觉得“我能做到”,慢慢就不怕难了。

另外,遇到孩子卡壳时,别催他“快点”,给他1分钟“缓一缓”。比如孩子算题算不出来,皱着眉头,你可以说:“没关系,我们先停1分钟,喝口水,看看窗外,再回来算第一步,好不好?”有时候,孩子不是不会,是情绪太急了,缓一缓,思路就通了。

4. 给孩子“积极暗示”:别总骂“你又走神”,夸对这一点,孩子越来越专注!

你越骂“走神”,孩子越走神,这不是玄学,是“标签效应”!

“你怎么又走神了?才写5分钟就玩笔!”“说了多少遍,专心点,你耳朵听哪儿去了?”很多家长总盯着孩子“没做好的地方”,天天说“你走神”“你不专心”——你知道吗?你越这么说,孩子越容易变成你说的样子!

班主任班里有个女孩叫萌萌,一开始只是偶尔走神,妈妈天天说“你怎么总走神”,结果萌萌真的越来越爱走神,甚至觉得“我就是个爱走神的孩子,反正改不了”。后来班主任跟妈妈说:“你别再骂她走神了,试着找找她‘专注的瞬间’,夸一夸她。”

妈妈试了之后,真的有变化:有天萌萌写生字,认真写了10分钟,没玩笔,妈妈赶紧说:“萌萌,你刚才写‘花’‘草’这两个字的时候,一直没抬头,笔也没停,专注了10分钟,比昨天进步太多了!”萌萌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接下来写作业,真的更专心了。

班主任说,这就是“积极暗示”的力量——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说他“走神”,他就给你看“走神”;你说他“专注”,他就给你看“专注”。很多家长总觉得“批评才能让人进步”,却忘了,对孩子来说,鼓励和肯定,才是让他变好的最大动力。

夸“具体行为”+ 小目标引导,让孩子越来越专注!

想让孩子越来越专注,不用刻意训练,记住两个小技巧就行:

第一个技巧:夸孩子“具体的专注行为”,别笼统地说“你真棒”。

比如孩子认真写了10分钟作业,别只说“你真专注”,要说“你刚才写作业的时候,一直没玩橡皮,也没抬头看窗外,专注写了10分钟,这就叫用心”;孩子做题时没走神,别只说“你今天表现好”,要说“你刚才算数学题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题目,就算弟弟在旁边玩,你也没分心,太厉害了”。

你说得越具体,孩子就越知道“怎么做才是专注”,慢慢就会照着做。

第二个技巧:不说“别走神”,用“小目标”引导孩子专注。

如果孩子总走神,别批评他,而是说“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我们今天先专注写3道题,写完这3道,我们就休息2分钟,吃个小饼干,好不好?”等孩子完成了,再慢慢增加目标:“刚才3道题做得又快又好,我们试试专注写5道题,写完妈妈陪你玩一会儿积木,怎么样?”

孩子对“小游戏”“小奖励”没抵抗力,用这种方式,他会觉得“专注写作业不是苦差事,是在闯关拿奖励”,慢慢就养成专注的习惯了。班主任班里的萌萌,用这个方法,1个月后,就能专注写20分钟作业,不用妈妈催了。

养孩子学习,别盯着“智商”,要清掉“绊脚石”

看完这位班主任的分享,我真的特别有感触。以前总觉得,孩子学习好,要么是智商高,要么是特别用功,现在才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用心,是我们没帮他赶走“情绪小怪兽”和“杂念小虫子”。

孩子学习就像开车,智商是发动机,情绪和杂念是路上的绊脚石。就算发动机再好,路上全是石头,车也开不快;可如果路上干干净净,就算发动机不是最好的,也能稳稳地往前开。

我们当家长的,不用总纠结“孩子聪不聪明”,也不用天天骂他“不用心”,不如多花点时间:孩子发脾气时,别骂,蹲下来接住他的情绪;孩子走神时,别催,帮他整理杂念;孩子遇到难题时,别凶,陪他拆成小步骤;孩子有进步时,别吝啬,夸夸他具体的行为。

这些事看着小,却能帮孩子把心里的“绊脚石”清掉。当孩子心里清净了,情绪好了,杂念少了,不用我们催,他自己就会愿意学、主动学,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养孩子学习,从来不是靠吼靠逼,是靠耐心和方法。慢慢来,别着急,你帮孩子清掉绊脚石的每一步,都是在帮他往“学好”的路上走。

图片取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灿烂小红花Sf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