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公开信息,10月22日,巴西大豆出口商协会(ABIOVE)在圣保罗敲定的对华报价为650美元/吨,相比9月暴涨12%。
巴西大豆这轮涨价确实狠。
根据公开信息,10月22日,巴西大豆出口商协会(ABIOVE)在圣保罗敲定的对华报价为650美元/吨,相比9月暴涨12%。
另有消息称,10月22号巴西大豆报价每吨涨近3美元,月初到22号,已经从565美元飙到650美元,创了巴西历史新高。
10月23日,巴西帕拉纳瓜港报价比国际基准价高出近3美元/蒲式耳,中国国内压榨企业每加工一吨就要亏200多块。
更夸张的是,部分出口商的报价涨幅一度冲到了79.9%,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市场波动了。
为啥突然涨这么猛?
很多人猜是中国买太多给抬起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原因。
先看咱们的采购量,2025年1-9月中国累计进口大豆8618万吨,其中从巴西买了6370万吨,占比高达74%。
9月份更夸张,巴西出口的大豆里93%都卖到了中国。
这么大的需求量,确实给了巴西供应商底气。
但涨价可不止这一个原因。
首先是天灾,南美洲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巴西大豆主产区减产,市场供应本来就偏紧。
其次,巴西国内成本飙升,燃料、化肥、人工还有运输费都涨价了,再加上巴西港口效率低下,运输的船要排队等待,海运成本跟着往上刷刷走。
再加上巴西国内通胀率高企,已经超过8%,农民都惜售囤货,等着过一段再卖高价,雪上加霜的是,金融资本一看有机可乘,入场炒作,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
这几重因素叠在一起,这才把价格推到了高位。
面对巴西坐地起价,咱们是不是只能被动挨宰?
当然不是,现在中国正在建一个“主力+补充+备选”的采购体系,相当于给大豆供应上了多重保险。
主力呢,当然还是巴西。一方面,咱们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基础供应,避免完全断供。
另一方面,面对坐地起价,中国买家已经按下了暂停键,不再签新订单。
补充力量是阿根廷。
9月22日,阿根廷取消了大豆出口关税,中国买家48小时内就锁定了大量货源,采购量相当于2024年全年从阿根廷进口量的三成多。
那问题来了,以前咱们进口最多的是美国大豆,现在为啥不买美国大豆?
不是不想买,是贸易环境不允许。
2025年5月之后,中国就再没采购过一粒美国大豆。
2025年1-7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有590万吨,比2024年同期的2700万吨暴跌80%。
2025年9月丰收季后,美国中西部粮仓大豆库存攀升到了2200万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全美大豆库存攀升到了1.22亿吨,相比去年大幅增加68%。
美国有天量的大豆库存,美国豆农正发愁丰收的大豆卖不出去,一旦价格合适或者贸易条件成熟,咱们就会随时启动采购。
本月末,中美可能在韩国磋商经贸问题,如果能在农产品关税上达成共识,中国油厂将很快恢复购买美国大豆,毕竟美国大豆的价格更有优势。
除了建设国际大豆采购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咱们也没有停止苦练“内功”。
国内在大力推广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用种子包衣、精准施肥这些技术,让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这样就能分担一部分食用大豆的进口压力。
同时,国内还在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用菜籽粕、棉粕代替一部分豆粕,从需求端降低依赖。
国家大豆储备体系也在发挥作用,做到及时调节市场,避免部分应急采购花冤枉钱。
可能有人会问,这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当然有关系。
大豆不但关系到食用油的供应,更关系到养殖业的饲料问题,大豆价格稳不住,国内肉蛋奶价格就可能发生剧烈波动。
从目前的布局看,因为咱们有多元的采购渠道,有国内的产能支撑,还有大豆储备做调节,大家不用太担心价格大幅上涨。
说到底,巴西想靠短期供应紧张拿捏中国“发豆财”,还是低估了咱们的战略韧性。
尽管现在全球大豆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但中国用“货比三家”的灵活策略,正在慢慢夺回议价权。
未来随着国内产能提升、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国际大豆市场也会逐渐变成“中国需求说了算”,彻底摆脱“中国买什么什么涨”的被动局面。
来源:梦霞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