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追悼会:送别队伍一眼望不到头,骨灰会被安放在邓稼先墓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3:12 2

摘要:10月24日的北京秋意渐浓,清华大学体育馆外的送别队伍从东门一直延伸到百米外的林荫道,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静静伫立,手中的白菊在风中轻颤。今天,人们在这里送别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遵

10月24日的北京秋意渐浓,清华大学体育馆外的送别队伍从东门一直延伸到百米外的林荫道,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静静伫立,手中的白菊在风中轻颤。今天,人们在这里送别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遵照先生遗愿,他的骨灰将被安放在邓稼先墓旁,兑现那段跨越半世纪的"共同途"承诺。

这场追悼会没有过多喧嚣,却处处是无声的敬意。86岁的葛墨林院士拄着拐杖站在队伍中,目光掠过人群,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月前在病房里见到的场景。

9月下旬,医院的病危通知早已送达,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身体已孱弱得难以发声,但神智始终清明如旧。"翁帆拿着小白板递到他眼前,写着'葛先生来看您了',他立刻眨了眨眼,枯瘦的手慢慢抬起比了个'OK'。"葛墨林的声音里藏着哽咽,那是属于老友间最后的默契。

那块小白板,成了杨振宁最后一月里的"交流密码"。弟子翟荟记得,每次去探病,都能看到翁帆细心地将板擦得一尘不染,笔尖划过的声音轻得像耳语。

有时是记录他对清华物理系的叮嘱,有时是记下断续想起的物理名词,甚至当提到早年共事的学者名字时,先生还能微微摇头示意拼写顺序有误——即便身体陷入困境,他的思维仍如精密仪器般清晰。10月18日中午,翟荟赶到医院时,先生已安详闭上双眼,身旁的小白板上留着最后一行字:“谢谢大家”。

追悼会现场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先生的生平片段:35岁因宇称不守恒获诺奖时的意气风发,提出"杨-米尔斯理论"时的专注沉思,晚年在清华园给学子讲课的平易近人。

当画面出现他百岁华诞时提及邓稼先的场景,不少人红了眼眶。"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这50年我没辜负你。"先生当年的话语犹在耳畔,如今,这份跨越生死的约定终于要兑现。

队伍中,一位带着校徽的清华学子捧着笔记本,上面抄着先生的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振宁2003年归根清华后写下的,他将家取名"归根居",把办公室选在父亲当年办公的科学馆,用余生为祖国培育科学栋梁。90多岁时,他还深夜给弟子发算稿;即便在最后一月,谈及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眼中仍会泛起光亮。

午后的阳光穿过体育馆的玻璃窗,落在"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的黑底白字横幅上。送别仪式结束后,载着先生骨灰的车辆缓缓驶离,沿途市民自发驻足鞠躬。人们知道,这位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巨匠,终于要回到挚友身边,在另一个世界续写"共同途"的佳话。

而那块见证了最后时光的小白板,那些无声的交流与守护,连同长队中未曾言说的敬意,早已成了跨越岁月的温暖注脚。正如先生曾说,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或许是帮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这份自信,恰是他留给世间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中国合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