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罗贯中的谎言?真正智谋高手另有其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2:30 1

摘要:建安十八年,濡须口(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安徽含山县东关镇,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安徽无为县黄龙乡,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长江江面上,大雾四起,能见度不过2~3米之间。这时,对面一支庞大的舰队,悄悄的驶过来,这就是曹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建安十八年,濡须口(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安徽含山县东关镇,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安徽无为县黄龙乡,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长江江面上,大雾四起,能见度不过2~3米之间。这时,对面一支庞大的舰队,悄悄的驶过来,这就是曹操的水军,他们借着雾气的掩护,逼近南岸。南岸的吴军主帅孙权,正站在一艘小船上,注意着对面动态,只听见曹营的擂鼓咆哮声也越来越近。他立即吩咐士兵们开船,迎上前去,接着又命令众士兵们将船只调转了方向,这简直就是没把对面曹军放在眼里,到像是自在从容的为曹军表演节目中,从容受箭。

孙权想要巩固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继续抵御曹操的南下压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东吴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威望。

建安十四年秋天,赤壁大战后的焦土尚未褪尽黑色痕迹,曹操水军的楼船又在度停泊巢湖之中。张辽手执槊立在船头,看着东南方的水雾冷笑着,因为水雾深处就是周瑜日夜操练水军的濡须坞。

“丞相有令,围而不攻,只扰其粮道。”传令兵的声音被江风扯碎,张辽却懂了曹操的深意:赤壁之败不过折损些舟楫,兖豫二州的粮草仍在源源不断北运,他要的从不是速胜,而是磨掉江东的锐气。

与此同时,荆州城内正燃着彻夜的烛火。诸葛亮指尖划过舆图,刘备新得武陵、长沙四郡的捷报堆在案头。“江东遣使又提荆州之事了。”关羽沉声道。诸葛亮却指向益州:“孙权忧心的从不是几座城池,而是主公声望盖过江东——你看,曹操在巢湖的兵马,倒成了我们的屏障。”

江雾又起时,三方各怀心思。曹操的斥候在打探江东粮船动向,孙权的使者在荆州城外徘徊,而诸葛亮已派马谡潜往成都,只待一个风起的日子。

濡须口的江水刚泛春潮,建业的议事厅已吵翻了天。张昭拍着案头叹“曹军四十万压境,江东经不起折腾”,甘宁按剑怒斥“老匹夫长他人志气”,唾沫星子溅了满桌。孙权捏着案上竹简,指节发白——曹操在江北扎营的消息传来,内部立马分成了两派,再没个结果,不等曹军打过来自己先散了。

他连夜密召甘宁,丢过去一坛米酒:“敢拿百人搅了曹营的局,孤就信你。”甘宁仰头灌酒,二更天便带着百号精锐衔枚潜营,刀光闪过,数十颗首级已提回吴营。曹军果然乱了阵脚,连夜举火把防备,折腾到天明才知是虚惊。

几日后晨雾正浓,孙权驾着轻舟直逼曹营,曹军弓弩齐发,船身一侧瞬间插满箭枝。他却笑令调转船头,待另一侧也受满箭,船身平稳如初,竟敲着鼓乐折返。曹操在营中看得真切,咬牙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孙权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的信送抵曹营时,建业的争论早已平息。江水上涨时,曹军撤了,江东诸臣终于明白,他们的主公,有的是硬骨头。

建业城的雨连下了三天,孙权捏着曹操的战书,指腹蹭过“孙权小儿”四个字,指甲几乎嵌进纸里。帐外又传来窃窃私语,无非是“若孙策在,早提兵北上了”“孙坚当年杀华雄,哪像如今这般缩着”。

他把周瑜叫到内室,扔过去一张濡须口的布防图:“曹军以为我靠父兄余威,这次便让他们看看。”当夜,孙权亲率轻舟巡江,却故意把船停在曹军箭程内。船身中箭倾斜时,左右都慌了,他却稳坐船头,指挥调转方向,让另一侧也受箭,待船身平衡,竟敲着鼓原路返回。

次日,曹操在阵前看见孙权,只见那碧眼青年立在楼船之上,紫髯被江风扬起,身后吴军阵列严整,竟无半分慌乱。曹操捻着胡须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很快传回建业,那些私下议论的老臣,再没人敢提“父兄”二字——他们终于看清,眼前的孙权,早不是活在阴影里的少年了。

曹操亲率大军,意图报赤壁之仇,兵力与装备远胜东吴。江面突降大雾,这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一旦战术被识破,主帅孙权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随行将领和士兵充满恐惧,在绝对的军事劣势面前,孙权的决定看似是疯狂的冒险。“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时,一个致命的打击来了——曹军发现了他们的企图,开始万弩齐发!”

箭如雨下,孙权的座船因一侧受箭过多,船身开始严重倾斜,随时可能倾覆。全军上下一片恐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权展现了超凡的冷静与机变。他并非像神话中那样草船受箭后便安然离去,而是临危下令,让船只调转方向,以另一侧船舷承受箭矢,使船身重归平衡。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他才在弥漫的江雾掩护下,奏着军乐,从容返航。

“他一生中最辉煌也最危险的一刻,即将到来——这不是在锦囊妙算的军帐中,而是在箭矢呼啸、生死一线的江心上。”

孙权成功了。他不仅安全返还,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更以此战的胆略和智慧,稳住了江淮防线,巩固了自家江山。而“草船借箭”的原始原型,也由此载入史册(见《魏略》)。然而,数百年后,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的完美形象,将孙权的这次壮举,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身上,成为了一个文学经典。

我们只能从这段被“偷走”的奇谋中,品味出成王败寇之外,关于记录、传播与影响力的复杂智慧。在您看来,是历史的真实更重要,还是文学的经典形象更重要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来源:默默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