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短视频时突然刷到“德阳气罐车爆炸,救援车堵在路上没人管”的视频,配着触目惊心的画面和撕心裂肺的解说,吓得你赶紧给当地朋友发消息求证。结果人家回你:“假的,网警刚通报了,是AI改的文案蹭热度。”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短视频时突然刷到“德阳气罐车爆炸,救援车堵在路上没人管”的视频,配着触目惊心的画面和撕心裂肺的解说,吓得你赶紧给当地朋友发消息求证。结果人家回你:“假的,网警刚通报了,是AI改的文案蹭热度。”
最近全国网警集中起底无底线博流量乱象,一桩桩案例看得人头皮发麻。从AI伪造爆炸谣言到摆拍“果农滞销”卖惨,从编造校园倒塌恐慌到直播装疯卖傻博打赏,这些人为了涨粉变现,把良知揉碎了拌着流量吃。今天咱们就扒透这事儿:流量到底是财富密码,还是把人拖进深渊的毒药?
套路比电视剧还精:无底线博流量的四大“毒招”
别以为博流量只是“标题党”那么简单,现在的投机者早就把套路玩成了产业链。网警“净网-2025”专项行动曝光的案例,简直比悬疑剧还反转。
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AI赋能造假。四川德阳网民李某就靠一段山西罐车爆炸的旧视频,用AI生成“德阳大地村爆炸”的虚假文案,还编了“救援延误”的细节,直接引发当地居民恐慌。更嚣张的是上海一个自媒体工作室,批量用AI造“华山医院前院长客死他乡”这类谣言,靠小号矩阵扩散涨粉,最后被抓时还在生成下一条假新闻。
蹭热点编剧情更是屡试不爽。山东威海一个叫刘某元的,开学第一天就篡改视频发“实验小学倒塌”的谣言,抓准家长最担心校园安全的心理,短短两小时转发过万,不少家长吓得往学校冲,结果他被行政拘留七日。云南还有人虚构“进城要缴200元维护费”,硬是把好好的旅游城市抹黑成“宰客天堂”。
摆拍冲突和低俗炫丑更成了“流量密码”。四川攀枝花一伙人编“果农滞销”剧本,让老人在镜头前抹眼泪,转头就把滞销的果子以高价卖给同情他们的网友;钦州王某某团队专门拍“骑手和顾客互骂”“婆媳打架”的戏码,一条视频涨粉几万后就开直播带货。更恶心的是海南5名主播,直播时搞低俗PK,满口污言秽语还搞性暗示,最后被警方一锅端。
这些套路能得逞,不是因为多高明,而是精准踩中了人性弱点——同情、恐慌、猎奇。网警数据显示,仅2025年7月,全国就识别封禁违规直播账号2.3万个,其中80%都用了以上四种套路。
九位数年收入诱惑:谁在催生“流量疯子”?
有人敢冒违法风险博流量,根源就一个字:钱。当顶流网红自曝“年收入九位数算保守”时,就注定会有人为了分一杯羹铤而走险。
抖音顶流“蓝战非”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2479万粉丝,单条广告报价150万元,每月接4条广告就赚600万,加上直播带货和品牌联名,年收入轻松破亿。他甚至自曝“环球旅行500天花200万,只是一年的利息”。这种暴利刺激下,整个行业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24年《中国网络主播净收入排行榜》更扎心:董宇辉年收入28.5亿,李佳琦25.3亿,辛巴24.6亿,头部20%的主播拿走了80%的利润。而尾部50万粉丝以下的博主,月广告收入才8000元,B站10万粉UP主年收益不足5万,得兼职才能活。
更关键的是,平台算法成了“帮凶”。不少平台的推荐机制里,“互动率”比“内容质量”权重更高。摆拍的冲突视频、惊悚的谣言,比正经的科普、正能量内容更容易引发评论和转发,自然能获得更多流量倾斜。中央网信办在“清朗”专项行动中明确指出,要整治平台“把流量给低俗内容”的歪风,就是戳中了这个要害。
当“流量=金钱”的公式被无限放大,良知就成了可以打折出售的商品。那些造假的博主不是不知道违法,而是算过“成本账”:造一条谣言涨粉10万,就算被封号,换个小号继续干,赚的钱早就覆盖了风险。
比谣言更可怕的:是对社会信任的“釜底抽薪”
有人说“不就是编个故事吗?看个乐子而已”,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无底线博流量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更致命,它正在一点点摧毁我们的社会信任。
最直接的伤害是制造社会恐慌。山东“校园倒塌”谣言里,有家长从单位请假狂奔30公里到学校,看到孩子安全后当场哭出来;云南“进城收费”谣言让当地旅游订单暴跌15%,多少靠旅游吃饭的商户没了生意。网警统计显示,每起重大网络谣言背后,平均有上千人受到直接影响,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往往超过百万元。
更严重的是“狼来了”效应。四川攀枝花的“果农滞销”摆拍被揭穿后,真正滞销的果农再发求助视频,网友第一反应是“又在演戏”;有博主编造“助农主播捐款造假”的谣言,导致真实的助农项目捐款额骤降40%。当善意被消费,当真相被质疑,最后受伤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它还在扭曲社会价值观。现在打开某些平台,装疯卖傻的主播比科学家更受追捧,编造的苦情故事比真实的好人好事更火。有数据显示,14-20岁的青少年中,32%认为“为了红可以适当造假”,这就是低俗流量对下一代的毒害。
流量不是原罪,为了流量突破底线才是。真正的网红经济,应该是董宇辉用知识带货,一年卖28亿还能让网友学到东西;是潘姥姥用真实的农家生活,带动家乡农产品年销1.2亿。这些正能量内容的存在,才证明流量可以是好事,关键看你怎么用。
利剑已出鞘:谁在终结“流量疯子”的狂欢?
好在,监管部门和平台已经出手,这场“流量大扫除”来得及时又彻底。
网警的“全链条打击”让造假者无处遁形。“净网-2025”专项行动中,各地公安机关联动作战,用AI识别、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精准定位幕后黑手。新疆一地就曝光100余起典型案例,全国查处网络谣言案件数百起,打掉多个AI造假、刷量的黑产团伙。现在再想靠造谣博流量,大概率是“涨粉三天,拘留半月”。
中央网信办的“清朗”专项行动更从根源出手。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时事信息必须标来源,AI生成内容要注明,摆拍内容得加“虚构”标签;平台要把内容质量作为流量分配的核心指标,对疑似低俗内容先限流再审核。现在打开抖音、快手,不少账号已经加上了“AI生成”“演绎剧情”的标签,谣言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平台也在主动整改。抖音、快手等对50万粉丝以上账号实行实名展示,开通谣言举报“绿色通道”,权威辟谣信息会优先推送给看过谣言的用户;B站调整算法,给优质科普、文化类内容加权,不少正能量UP主涨粉速度翻了倍。
我们普通网友也能当“监督员”。看到可疑的谣言、低俗的内容,随手点个举报,就是在为清朗网络出一份力。要知道,你的每一次举报,每一次对优质内容的点赞,都是在告诉平台:我们要的是真实和温暖,不是虚假和低俗。
最后想说,互联网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也从来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些靠造假博来的流量,就像泡沫一样,吹得越大破得越惨;那些靠低俗赚来的钱,早晚会用名声和自由去换。
真正能走得远的账号,靠的不是套路和炒作,而是对内容的敬畏,对良知的坚守。毕竟,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流量狂欢,而是长久的价值认同。
来源:老犟爱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