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的表型组学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员张鹏担任执行主席,首都医科
10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的表型组学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员张鹏担任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玮琪、河北医科大学校聘教授李昂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周钢桥以“高原环境的遗传适应研究”为题,系统阐述探索高原环境先天性遗传适应基因的研究思路,并分享多个关键高原适应基因的发现过程,为表型组学在高原环境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高翔作“AI大数据在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报告,介绍利用AI技术构建模型疾病数据库的最新进展,该平台紧密关联临床疾病表型与模式动物研究,推动靶点筛选和药物发现的范式创新。复旦大学科技期刊发展中心主任丁琛以“《表型组学(英文)》发展之路”为题,从表型组学的科学定位出发,系统介绍期刊的办刊实践与发展经验,为国内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表型组学引领性研究与学术期刊发展的关系、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普落地、科技创新与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标准等话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展开深入交流。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指出,学术期刊建设应兼顾科研传播的初心与科学合理的影响力评价体系,通过集群化办刊提升期刊整体运行效能与专业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力,并以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为契机,推动科技期刊实现范式创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王仁先从临床实践角度强调,表型组学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呼吁建立跨机构的临床表型数据共享平台,统一表型术语与测量标准,推动表型组学在早期诊断、疾病分型与疗效预测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实现从“群体医疗”到“个体医疗”的范式转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年医师宋宇轩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提出,表型组学涉及的组学数据高度敏感,保障数据安全须健全法律法规并严格落实伦理审查,做好数据加密、脱敏和去标识化处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表型组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有望引领原始创新与健康医疗发展。业界亟需加强数据标准化、共享机制、伦理规范与技术标准建设,并统筹推进其在高原适应、疾病模型构建等关键方向的深入应用。同时,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平台,应回归知识传播本源。建议科技期刊强化集群化发展路径,以此提升专业水平、学术引领力与国际竞争力。此外,应抓住机遇推动构建更科学、多元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实地考察,了解平台建设整体情况。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 供稿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