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广东小姐姐那桌早餐,南瓜小米粥旁边躺着个奶酪馒头,虾仁滑蛋顶着烧麦皮,颜色像刚调好的滤镜。
“早上吃包子像在给胃穿棉袄,可有人把棉袄做成了高定。
”
刷到广东小姐姐那桌早餐,南瓜小米粥旁边躺着个奶酪馒头,虾仁滑蛋顶着烧麦皮,颜色像刚调好的滤镜。
手指一滑,评论区全在问:这到底算养生还是叛逆?
别急着贴标签。
去年《早餐报告》刚说,粗粮+高蛋白才是低GI王道,结果广州茶楼就把虾仁滑蛋塞进烧麦,一口下去,碳水、蛋白、脂肪全齐活,血糖曲线平得跟地铁早高峰限流栏杆一样。
小姐姐不过是把茶楼后厨搬回家,5分钟蒸个预制纸皮烧麦,顺手把奶酪片往馒头里一夹,热量没爆表,拍照却直接出片。
有人杠:中西杂交算哪门子传统?
去广州长寿路看看,阿嬷推着吱呀响的竹蒸笼,笼里躺着芝士流沙包,路过的小学生一口一个“cheese”,粤语尾音拖得比芝士丝还长。
传统这玩意儿,本来就会自己长脚,谁规定馒头不能和奶酪谈恋爱?
更妙的是时令。
三月荠菜疯长,江浙沪的点心师傅抢鲜包进烧麦,皮透光,馅透绿,像把春天折进折纸。
小姐姐第三天晒图,荠菜烧麦旁边配了杯冰美式,底下一排点赞:原来“春困”也能被咖啡和荠菜联手揍醒。
夏天换成绿豆粥配凉拌黄瓜,热量直接砍半,空调电费都省两度。
最扎心的是效率。
盒马速冻纸皮烧麦,5分钟出锅,口感不差楼下排20分钟队的老店。
打工人的早晨按秒计费,预制菜就是续命外挂。
别笑“懒人料理”,人家把省下的30分钟睡个回笼觉,皮肤状态赢过敷三张面膜。
社交货币更狠。
抖音“中式早餐打卡”话题5亿播放,小姐姐同款奶酪馒头第二天卖断货。
网友跟风“七天挑战”,第五天就把黑松露酱抹花卷,配文:穷得吃土,也要让土带点松露味。
品牌方乐疯,五馅包顺势推“打卡套餐”,销量涨三成,连老板都下场直播:包子褶子必须18道,少一道全额退款。
说到底是心理战。
以前早餐是“填肚子”,现在是“发名片”。
一张图传出去,人设稳了:懂养生、会创新、还不耽误睡回笼觉。
谁还在乎馒头里夹的是奶酪还是腐乳?
只要点赞一响,胃和虚荣心一起饱。
下次路过便利店,别急着拿三明治,冰柜最底层可能躺着速冻荠菜烧麦。
回家蒸6分钟,出锅撒点黑胡椒,拍照滤镜用“昭和”,配文:今天也在努力低GI。
别小看这一笼,可能是你本周最高光的社交开场白。
来源:陪老头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