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热搜时,我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手机电量只剩7%,像极了自己——被工作榨干,却还得硬撑。
“65岁才拿诺奖,她图啥?
”刷到这条热搜时,我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手机电量只剩7%,像极了自己——被工作榨干,却还得硬撑。
那一刻,突然想骂人:努力有个屁用?
可手指还是贱,点开了考里科的故事。
匈牙利科学院把她实验室关了,降薪、解雇、同行嘲笑,她愣是抱着mRNA这个“冷门”啃了40年。
最惨那年,她退休金账户只剩9000美元,连女儿去美国读博的机票都凑不齐。
她跑去献血站蹭免费饼干,省下一顿算一顿。
结果呢?2023年诺奖公布那天,她正在厨房洗盘子,电话那头瑞典人喊她名字,她第一反应:诈骗吧?
这剧情比爽文还离谱,却真实得让人头皮发麻。
原来“越努力越被温柔以待”不是鸡汤,是幸存者偏差——得先活到65岁,才有机会被看见。
同样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还有中国航天那帮90后。
新华社刚出的内部报告,我托在发射中心上班的表妹偷来一页:他们平均12小时连轴转,发射前72小时睡不到6小时。
最狠的一位,连续错过三次相亲,第四次姑娘直接甩了句“你跟火箭过吧”。
没想到火箭真成了——去年中秋,他负责的那颗北斗卫星上天,朋友圈只发四个字:替我看家。
底下一排点赞,没人知道那天他爸妈在老家对着月亮扒拉一口冷月饼。
有人熬夜把卫星送上天,有人熬夜把日子过成卫星。
哈佛那帮搞心理学的也没闲着,逮了3000个打工人做实验:每天花30秒写下“今天完成的最小一件事”,三年后,这群人升职率飙了47%。
原理简单粗暴——大脑只认证据,你把“我居然没猝死”写成“今天把PPT第4页动画调顺了”,系统就默认你在升级,转头给你多分泌点多巴胺当奖励。
别小看这点化学奖励,它能让加班狗第二天继续蹦跶。
所以,别再问“努力有什么用”了。
考里科40年没论文、没经费的时候,也想不到自己会变成“mRNA之母”;航天小哥被姑娘甩的时候,也猜不到日后能在太空写情书。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把今天撑过去,顺便在笔记本上记一行“还活着”。
地铁到站,我跟着人潮往外涌,手机彻底黑屏。
出口风大,吹得脸生疼,却突然想笑——电量没了又怎样?
至少今天把报表改完,还顺手帮同事接了杯热水,够我写在“小成就”日记本上了。
山再高,也挡不住心的方向,但得先让心今天别饿死。
回家路上,经过楼下烧烤摊,老板正把烤串翻得火星四溅,顺口吆喝:“最后十串,收摊!
”我掏出兜里仅剩的20块,全要了。
带回去,当夜宵,也当给自己的奖杯——今天没垮,就是赢。
来源:李哥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