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本可通过沟通化解,广西柳州城中区怡鑫园小区发生的惨案却打破了这份应有的平和。2023 年 10 月 21 日傍晚,69 岁的独居老人叶某某因长期受楼上噪音困扰,持刀闯入邻居家中行凶,最终造成 3 名邻居死亡、1 人重伤,自己则跳楼身亡。这起由
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本可通过沟通化解,广西柳州城中区怡鑫园小区发生的惨案却打破了这份应有的平和。2023 年 10 月 21 日傍晚,69 岁的独居老人叶某某因长期受楼上噪音困扰,持刀闯入邻居家中行凶,最终造成 3 名邻居死亡、1 人重伤,自己则跳楼身亡。这起由 “小事” 引发的致命冲突,不仅摧毁了两个家庭,更撕开了城市邻里关系中潜藏的治理裂痕。
案发瞬间:一声剁骨声引爆的极端情绪
10 月 21 日的柳州,傍晚六点刚过,天色已沉得发暗,怡鑫园小区里的路灯还未亮起,只有零星住户窗户透出暖黄的灯光。7 栋 1 单元 302 室,叶某某正坐在客厅的木椅上发呆,桌上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绿茶。这套 60 平米的房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居住,老伴 2013 年病逝后,远嫁湖南的女儿每年顶多回来一次。
突然,头顶传来 “咚咚咚” 的声响,节奏急促且沉闷,像有重物反复砸在楼板上。叶某某皱起眉头,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椅柄 —— 这是楼上 402 室传来的剁骨头声。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朝上喊:“能不能轻点儿?天天这么吵,还让不让人待了!”
回应他的不是道歉,而是更响亮的撞击声,夹杂着塑料玩具掉在地上的脆响。叶某某的胸口剧烈起伏,他转身从电视柜抽屉里摸出一支黑色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里面全是近半个月录下的噪音:白天的拖椅子声、孩子的奔跑哭闹声、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 “噔噔” 声,每种声音都尖锐地刺入耳膜。
下午五点四十八分,他曾攥着这支录音笔找到物业值班室。保安小覃看着监控录像回忆,当时老人脸色涨红,把录音笔塞到他手里,声音发颤:“你听听,这是人能忍受的吗?” 小覃在登记本上写下 “402 室噪音扰民,需协调”,安抚他 “马上上去劝说”,叶某某却没等结果就转身离开了。
六点十二分,楼道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住在 301 室的张女士正开门倒垃圾,看见叶某某攥着一把不锈钢菜刀冲出家门,刀身在昏暗的楼道里闪着冷光。她愣在原地,直到听见楼上传来凄厉的尖叫,才反应过来掏出手机报警。
报警电话接通的瞬间,张女士听见重物坠地的闷响。她从楼梯间窗户往下看,叶某某趴在单元楼门口的水泥地上,身边浸出深色的血迹。几分钟后,402 室的门被邻居撞开,三代同堂的一家四口倒在血泊里,2 岁的孩子哭声微弱,最终没能撑到救护车赶来。
矛盾溯源:12 厘米楼板下的两年积怨
怡鑫园小区 2008 年交付使用,属于早期的经济适用房,7 栋的楼板采用预制板叠合结构,厚度仅 12 厘米,远低于现行住宅设计规范的标准。2019 年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抽检时发现,这栋楼的撞击声压级达到 78 分贝,比国家规定的上限高出 8 分贝,意味着楼上哪怕是正常走动,楼下听来都格外清晰。
这种先天的建筑缺陷,成了叶某某与 402 室矛盾的催化剂。402 室住着 60 岁的王阿姨、34 岁的秦先生夫妇和他们 2 岁的儿子,典型的三代同堂家庭。秦先生后来在接受询问时说,他们知道楼板隔音差,特意给客厅铺了 2 厘米厚的泡沫垫,还给所有桌椅脚贴上了硅胶垫,每天晚上十点前一定会哄孩子入睡。
但在对声音异常敏感的叶某某感知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小区物业经理李丹调出报修系统截图显示,从 2021 年起,叶某某就开始投诉 402 室的噪音,截至案发前累计留下 22 条记录。2023 年 9 月,他更是连续三天在系统里留言,文字里满是压抑的愤怒:“快被吵死了,再没人管我要疯了。”
李丹承认,针对两家的矛盾,物业前后组织过 5 次调解。每次她都带着保安上楼找到秦先生一家,对方也每次都答应会更加注意,但这些承诺大多停留在口头,没有形成书面协议,物业也从未邀请住建、司法或心理干预部门介入。“我们能做的只是传话,没有执法权,也没意识到事情会闹到这个地步。”
叶某某的身体状况让他对噪音的耐受度更低。小区邻居透露,2023 年起老人就出现明显的记忆减退,曾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挂号就诊,只是诊断结果并未公开。2022 年 8 月,对面楼栋住户装修,电钻声持续了三天,叶某某就连续三天搬着小马扎坐在装修工地门口抗议,直到装修队同意将开工时间推迟到上午九点才离开。
独居的处境更让他缺乏情绪疏导的出口。女儿在湖南定居,电话联系时总说 “邻里之间忍忍就好”,社区居委会虽在 2022 年尝试过一次 “警调联动”,但叶某某当时紧闭家门拒绝沟通,民警因无强制介入理由,只能无奈离开。没人知道,那些白天黑夜不断传来的噪音,正在一点点吞噬他的理智。
调解失效:五次劝说与未被重视的预警
叶某某的愤怒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期间多次爆发的冲突本可成为化解危机的契机,却因各方的疏忽逐一错过。2022 年春节后,叶某某第一次因为噪音和 402 室发生正面争执。当时王阿姨下楼倒垃圾,被叶某某拦住理论,两人争执不下,最终王阿姨情绪激动地拿起菜刀拍打他家防盗门,嘶吼着 “你敢出来试试”,邻居报警后才平息了事态。
那次冲突后,物业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调解。李丹带着保安在 402 室客厅里,看着秦先生把所有桌椅脚重新缠上厚布,又当着叶某某的面把孩子的塑料玩具换成了毛绒材质。叶某某当时没再发作,只是沉默地回了家。但没过一周,他又投诉 “楼上开始穿高跟鞋走路”,物业再次上门时,发现是王阿姨临时从老家来帮忙,忘记了换鞋的约定。
2023 年 5 月,矛盾升级到报警层面。叶某某因为楼上孩子中午一点的奔跑声报警,辖区民警赶到后,在两家之间协调了近一个小时。秦先生夫妇提出 “可以让孩子中午去楼下公园玩”,叶某某也表示 “只要别在午休时间吵就行”。可这个约定只维持了半个月,秦先生因工作调动需要经常加班,中午无法带孩子外出,噪音问题再次出现。
这次之后,叶某某的行为开始变得异常。他会站在单元楼门口,盯着 402 室的窗户看很久;遇到秦先生下班回家,会侧身挡在楼梯口,嘴里念念有词。邻居们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有人提醒物业 “得好好盯着,别出事”,但物业只是在小区微信群里发了条 “邻里和谐共处” 的倡议,没有采取实质措施。
最关键的一次预警发生在案发前一周。叶某某又一次找到物业,说 “再解决不了就自己来”,这句话让保安小覃有些不安,赶紧汇报给李丹。李丹当时正忙着处理小区停水问题,随口回应 “老人就是说说气话,再协调一次就行”,可还没等她安排时间,惨案就发生了。
通报与余波:四份生命留下的邻里警示
晚上七点零五分,柳州市公安局城中分局的警车驶进怡鑫园小区,红蓝交替的警灯照亮了昏暗的小区道路。民警迅速封锁了 7 栋 1 单元出入口,拉起黄色警戒线,法医和刑侦人员带着设备陆续进入现场。住在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在警戒线外张望,有人小声议论 “早上还看见叶师傅在楼下晒太阳”,有人红着眼眶说 “402 的小孩昨天还跟我家孩子玩”。
次日上午,柳州市公安局城中分局通过官方账号发布通报,用简洁的文字还原了事件全貌:69 岁男子叶某某因长期邻里噪音纠纷,持刀闯入楼上住户家中行凶,造成住户秦某、王某、幼儿秦某某三人死亡,住户张某重伤,叶某某作案后坠楼身亡。通报明确了作案动机,排除了其他嫌疑,同时提醒市民 “理性处理矛盾,寻求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通报发出后,小区里的讨论从未停止。在物业值班室门口,几位老人围在一起叹气,有人说 “叶师傅太冲动,再怎么吵也不能杀人”,也有人说 “楼上要是能多体谅点,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秦先生的堂弟赶来处理后事,对着空荡荡的 402 室门口鞠躬,声音沙哑地说 “早知道当初就该搬走,不该硬扛”。
重伤的张某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七天,才脱离生命危险。她醒来后得知家人离世的消息,几次情绪崩溃,医护人员不得不安排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叶某某的女儿从湖南赶回来,在派出所做完笔录后,对着父亲的遗体哭了很久,她反复说 “早知道我就接他去湖南住了”。
小区里的变化在悄然发生。7 栋的住户们开始主动注意自家的动静,拖椅子时会特意放慢动作,有孩子的家庭买了更厚的隔音垫,甚至有人在门口贴了 “轻音出入,感谢理解” 的字条。物业值班室的墙上,新增了 “邻里矛盾调解流程” 公示栏,上面明确写着 “接到投诉 24 小时内响应,复杂纠纷 48 小时内联动社区、司法部门介入”,下方还印着调解专员的电话。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开始逐户走访,尤其是独居老人家庭,不仅发放了 “矛盾调解联系卡”,还登记了每户的需求。在 7 栋单元楼门口,之前闲置的公告栏被改成了 “邻里互助角”,上面贴着居民们自发写下的倡议,其中一张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一声问候,一次让步,或许就能避免一场遗憾。”
傍晚时分,怡鑫园小区的路灯亮起,暖黄的光线洒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有住户抱着孩子在楼下散步,脚步放得很轻;楼上传来隐约的电视声,音量调得很低。偶尔有晚风穿过楼道,带着一丝凉意,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这里发生过的悲剧。
来源:夏津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