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发文称高志凯教授也开始直播带货了,引发众多网友非议,其实早前大家对高志凯的看法就已褒贬不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3:32 1

摘要:说他开始直播带货了,这事儿一下子就炸开了。我手机还热乎着呢,刚看完那个比赛,这股劲儿还没缓过来,就又看到这个,你说气不气,又好笑。之前就听过他一些说法,当时就觉得有点奇怪,现在又来这出,我真是有点看不懂。

这高志凯教授,他到底是学者还是网红啊?

最近刷到的消息,说他开始直播带货了,这事儿一下子就炸开了。我手机还热乎着呢,刚看完那个比赛,这股劲儿还没缓过来,就又看到这个,你说气不气,又好笑。之前就听过他一些说法,当时就觉得有点奇怪,现在又来这出,我真是有点看不懂。

毕竟是教授嘛,大家印象里应该是那种在象牙塔里做研究,或者在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的样子,对吧。怎么现在都往直播间挤?他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想当年,很多老教授,那叫一个德高望重,他们的名号,那是响当当的,就好像那几个老戏骨,观众看着就觉得靠谱。可时代变了,规则变了,好像一切都得跟着“流量”走。

我就纳闷了,他自己那些理论,那些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到底还有多少人信?或者说,还有多少人会认真听?当他站在直播间里,开始推销那些他可能压根儿没用过的东西,甚至连话术都跟那些卖药的、卖保健品的差不多,你说这画面,得多违和。我甚至都能想象到,他拿起一个产品,眼睛里闪烁的不是对知识的探究,而是对“今天能卖多少”的计算。

去年,好像是有个数据,说直播带货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亿级别。这数字听着挺吓人,也说明了这条路子有多“钱”景。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往里跳。有些明星,本来大家对他们作品挺认可的,结果一去直播间,什么人设都崩了。学术圈也一样,你不能指望一个靠严谨学术研究出名的学者,突然就能跟隔壁王阿姨一样,把铁锅说成是传家宝。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他在节目里,对某个国际事件的解读,当时听着是挺有道理的,逻辑也在线。他当时在那个场合,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的,是有分量的。大家对他的期待,也就在那个地方。现在他把那个“人设”往直播间一放,再配上点“粉丝福利”、“限时抢购”,这不就成了“易碎品”吗?

而且,他之前的一些言论,就已经让一些人觉得,这个人的立场有点摇摆,或者说,有点“机会主义”。现在他去直播带货,这不就坐实了某些人的猜想?好像一切的“学问”,最终都是为了变现。你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上,有更高的立足点,有更深刻的洞察吗?可当你把自己的知识和声誉,轻易地拿去换取一些直播间的“打赏”和“销售额”,这价值,真的对等吗?

我总觉得,教授这个头衔,不应该只是一个“名头”,它应该承载着一份责任,一份对知识的敬畏,一份对社会的担当。你不能因为看到了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就一头扎进去,不管不顾。你得想想,你这样做,对你过去的积累,对你曾经的身份,是个什么样的交代。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东西就图个热闹,图个“梗”。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教授,你是不是什么学者,你只要能让他们乐,能让他们觉得“值”,就够了。这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专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种诱惑。

我倒不是说,所有学者都不能接触直播,不能利用新媒体。关键在于“怎么做”。如果你能利用直播,去传播更深度的知识,去跟年轻人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去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把直播当成一个“赚钱工具”,把自己的学术身份变成“卖货的招牌”,那就变味儿了。

有多少人是冲着“高教授”这个名号去的?他们期待听到的是什么?是真知灼见,还是“买它!买它!买它!”的吆喝?这种落差,才是最让人觉得可惜的。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社会上,那些真正有学问、有思想的人,都变成了“带货主播”,那我们靠什么去思考,去辨别真伪?我们的知识体系,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功利?

所以,当看到高志凯教授出现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确实有点生气,也有点无奈。不是因为他赚钱,而是因为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趋势。

你觉得,我们还能在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学者,仅仅以他的学识,就足以获得尊重,而不是因为他能在直播间卖出多少东西?

来源:策略喜舞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