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光海君:谁在操控李氏朝鲜的“亲明”与“亲清”历史棋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12:23 1

摘要:多数影迷都知道,韩国现实影片以敢批评著称,其实他们的古装电影也有不少类似内容。尤其与我们这边有关的内容,历来引发很多的争议。2012年的《双面君王》就是一个典型,和我们明清两代的交替转折有关。

真假光海君:谁在操控李氏朝鲜的“亲明”与“亲清”历史棋局?

多数影迷都知道,韩国现实影片以敢批评著称,其实他们的古装电影也有不少类似内容。尤其与我们这边有关的内容,历来引发很多的争议。2012年的《双面君王》就是一个典型,和我们明清两代的交替转折有关。

且不谈描述历史的对错,其实这类影片传递的争议,再次证明韩国电影敢于表现的活力。倒不是想“矫枉过正”,主要想借《双面君王》尝试探讨韩国电影对这种故事主题的挖掘和诠释争议的某种表达意图。

《双面君王》是一部电影,那么对李氏朝鲜王光海君李珲的演绎自然没有基于史书记录的真实形象。史料《光海君日志》号称留下有十五天时间空白疑点,影片竟然虚构一个所谓替身,显然是小说野史的论调,迎合今天的商业娱乐片手法。

可这部电影毕竟属于历史古装片,表现有关光海君的内容依然尊重一些基本事实,不过把“好坏”一分为二,貌似巧妙地转移在真光海君和替身光海君两个角色身上。

不好的一面认为光海君比较暴戾,主要根源于他既不是嫡出,也不算长子。父亲宣祖李昖一再表示,给过世子名分只出于暂时推他出来对付倭寇。可宣祖根本不喜欢这个庶出儿子,还娶了年轻的仁穆王妃生下永昌大君,对光海君的继承产生威胁。由于光海君继位艰难,加上文武大臣纷争,所以就运用雷霆手段。即便光海君在位充满一些批评,当今韩国群众对逃跑避难,等待明朝救援的宣祖反而普遍认为是无能。

另外好的一面,光海君希望改变一些传统旧制,像虚构的替身河善是底层贱民,折射出光海君会把大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契机,替身反而促成光海君巩固王位的一种内在动力。

如今韩国电影大量聚焦权贵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双面君王》设计替身这一套路将上层和底层两种身份进行缝合。河善一开始确实低俗,混迹妓院,轻薄无赖,靠着一张“脸”和善模仿混饭吃,像侍卫这些人都看不起他。

历史上光海君李珲没有正式登位时,敌意最大的领议政是柳永庆。光海君的中殿王妃也是柳氏,尽管并非来自同一家族。电影演到原本光海君和柳氏关系并不太好,甚至大臣们正在议论要废除中殿。

冒牌货河善无意识地修复了王与韩孝周饰演的中殿之间关系。冒牌光海君渴望与柳氏拉近距离,努力营救其兄长(文昌府院君柳希奋)避免遇害是一段重要情节。

历史上光海君宠爱的是金氏(号称妖女,口碑很糟),恰恰他非常厌恶柳氏家族势力庞大,中殿柳氏确实遭到废黜,本来两人有一个儿子,后来夭折。而且柳氏被放逐,晚景非常凄凉,并没有与光海君有和好的迹象。

关于感情生活的种种虚构可以算从民间视角窥探宫廷秘闻的喜剧化处理,多少已在改善光海君的形象,避免宠爱奸妃,抛弃原配的渣男行为。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对明清两大阵营的态度,不论电影还是真实历史都历来争议很大。

本片被视为我们观众批评韩国电影历史观的典型,很大程度恐怕是我们观众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探究韩国主创如今处理历史故事的方式,我们只是单纯挑剔所谓“真实”或“不真实”,甚至仅仅在意是符不符合对中国历史的“主从叙事”,他们的影视作品稍有不“顺从”就是歪曲“我们的”历史,其实《双面君王》的历史背景表达并不那么“恶意”,至少从历史真实来看,并不是故意如此。

虽然光海君抗倭时的表现曾得到明朝赞许,但对他的继位,明朝这边却意见很大,拖延很久才同意。万历朱翊钧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曾引起长期争论风波,朝野都知他宠爱小儿子福王朱常洵。光海君是庶出又非长子,按理该符合朱翊钧的口味,偏偏这时朱翊钧倾向朝鲜册立长子,光海君对明朝态度自然就生出有不满。

光海君比福王长十岁左右,他们是同时代人,万历的继承争论是大事,从著名的万历十五年开始,几乎延续到福王最终离开京师才算结束。单确定太子为长子朱常洛就争吵长达约十五年。

册立一事还仅仅是表面打压,其实还有更严峻的事情刺激光海君。当时一度传出,既然朝鲜群臣对光海君的继位有过争执,身在辽东多年的大将李成梁建议由明军直接占据地盘,改设郡县。

因为刚赶走倭寇,他们为新君继位产生纷争,光海君似乎没有本事坐稳王位,李成梁提出这种建议,试问朝鲜君臣该作何反映?为了避嫌,当时李成梁联合辽东巡抚赵楫一起上奏,时间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

此事即见《光海君日记》也见《神宗实录》,只不过表述略微差异。朝鲜表述更直接,称“朝鲜兄弟阋墙,请发兵攻取,设立郡县。”李成梁家族祖上世代都避居高丽朝鲜,且镇守辽东多年,虽然功劳不小,但滋生贪婪、自大等种种问题,还传出过努尔哈赤兄弟当家奴服侍李成梁,并不是事实。

但这种传说有一定根据,恰证明努尔哈赤一家很得李成梁扶持(最要紧就是“割地立碑”一事,给努尔哈赤崛起的基础),只不过弄巧成拙所谓觉昌安父子等为明军充当向导反被误伤而死,成为背弃明朝的著名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父子之前为了抗倭,也为了巩固势力,在辽东地方引起百姓很大不满。而努尔哈赤等建州女真趁机做大势力,李成梁对此包庇,反而是朝鲜几番警示明朝(最近的是1605年给过重要文书),所以李成梁为转移矛盾就有吞并朝鲜的盘算。

《神宗实录》没有明确阐述李成梁的意图,因朝鲜也提李成梁、赵楫是“密奏”“密揭”,但通过兵科给事中宋一韩,工科给事中王元翰反复提到,辽东情势和朝鲜内部缘故都为李成梁谋划的佐证。伴随这一提议不久,辽东巡按熊廷弼就上报指李成梁对建州女真割地立碑极其荒唐,怒批李成梁的行径有“通敌”嫌疑。

李成梁祖上避居朝鲜,那么他的吞并朝鲜提议就有“欲归故里,世代为王”的嫌疑,何况他也姓李,加上纵容建州女真做大,自然怀疑李成梁的动机不纯,所以次年被“解职回京”。

因李成梁遭到批评怀疑,光海君的地位才得到平息,但如此一番折腾,朝鲜方面可不是“杯弓蛇影”自己吓自己那么简单,引起他们对明朝产生担忧和警惕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李成梁的离开紧接着就让建州女真的危机浮出水面:努尔哈赤的实力对明朝与朝鲜其实都已形成威胁。朝鲜那是真的两头害怕,而明朝还根本不当区区建州是一回事。

明朝对光海君同意册立之后,依然有令其不安的搅扰,这就是徐光启和熊廷弼对朝鲜到底如何管理控制的争议。虽然保全朝鲜拥有一个主君,但军事外交等大事都脱离不了干涉,那么争论就围绕“尺度”:是略微防松自行管理还是更加微妙的直接驻兵?对朝鲜来说,自然还是充满“危机”。光海君等一刻都没有轻松过,这时女真就开始频频利诱拉拢,光海君的态度自然渐渐有了摇摆。

当时朝鲜使臣每次入贡中原都有记录,在明代后期的《朝天录》中细致写下观察到朝廷由上到下的衰败,当然今天不少人难免会觉得朝鲜使臣多有夸张。其实他们派出使臣大都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多数人对前往中原是一生梦想,生怕遗漏任何细节。明末有一位来过的使臣就是另一著名电影《南汉山城》里与崔鸣吉对立的金尚宪,时间是稍晚的天启年间。

他们能与明方人士交流,只不过直接对话的少,通过书写毫无障碍(史书称笔谈)。朝鲜使臣通过边关需要贿赂一次,到北京觐见更是层层贿赂。自古以来入贡行贿可说惯例,但后期明朝的盘剥叠加,足令远方使臣感到十分震惊。

万历年间的盘剥敛财已到达百姓难以理解的程度,从辽东到西南土司地界,比如巴蜀著名土司女将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因为反对开矿收税冤死牢狱。整个天下都为万历之贪财而沸腾,这种情况下再看朝鲜的态度转变,就会发现不是没有原因。

到万历末年打响萨尔浒之战,自然就是建州女真和明军撕破脸的分水岭。努尔哈赤已经年近六十,纵横关外四十年,已有漠南科尔沁部、漠北喀尔喀部等蒙古部落依附。

明朝下令朝鲜出兵协同作战,光海君流露出非常激烈的情绪,通过《光海君日记》可以看到,上至万历朱翊钧,下至辽东都司,给的指令不少,光海君多次解释,明显不愿参战,只愿意做一种防备朝鲜边界的支援。

明朝起初设计围攻建州女真时并没有考虑朝鲜,辽东经略熊廷弼建议让朝鲜出兵,因为多少受到建州滋扰,趁此机会派遣使臣驻守义州等地招抚流民,整合边界人力物力配合明朝,此议得到万历认可。《双面君王》中冒牌光海君听到一堆对朝鲜指手画脚的要求,就非常激动地抗拒,深感毫无自主的尊严。

其实还有一层情况是,明方知道朝鲜兵力少,但装备不差,鸟枪和各类火器比较多(从各种韩国古装片都看得出来),明军调集兵力出关也是大难题,如刘綎是从四川万里迢迢赶赴辽东。所以明军对出动朝鲜,包括叶赫部女真的弓箭手、骑兵比较看重,以为多方合力就此一劳永逸解决建州女真。

老将刘綎多年领导川军,参加过两次朝鲜抗倭,凭借其威望可以带领朝鲜军作战。可刘綎的一万多川兵伤亡殆尽,而朝鲜军却没有及时与刘綎形成配合。

关于朝鲜军队在萨尔浒之战的表现说法很多。普遍认为受光海君命故意行动迟缓,甚至不越界(所谓防御性声援)避开战斗,拖延与刘綎人马汇合时机,造成他们这一路的失败。

更暗黑的说法是,光海君在派军前已表示让将士准备投降女真。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稍微中和战役进程,感觉刘綎部其实先被消灭,女真兵再包围迟到的朝鲜军。当时内部意见分歧,都元帅议政府左参赞姜弘立为首得知明军败绩,感到不敌,于是投降背叛,由此,女真得到第一批较多火器火炮。

尽管《双面君王》没有直接表现这一重要的战役,但这一幕背景却涉及塑造光海君形象的重要段落,尤其涉及到表现与明清历史态度的核心情节。

电影中冒牌的光海君河善对出兵配合作战的旨令非常激动,对明朝直接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真正的王哪怕再窝囊、再卑躬屈膝,只要能够保全子民性命,再如何牺牲都会去做,这才是王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番表达显然确立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然后他主动给努尔哈赤发出书信告知朝鲜是被迫出兵,许均等一众大臣对这个冒牌货产生巨大敬意,好像这一刻他就是真正的王,这是全片推向高潮的燃点。到底真正的王应该如何肩负责任?电影已经脱离表面的史实,完全形成了艺术化的观点,当然,这也是非常难让我们观众接受的一点。可问题在于——电影中这也不是历史上的真光海君,与真实历史其实无关。

如前所述,历史上的光海君处境十分复杂,他从内心来说确实不愿与任何一方敌对。当时朝鲜经历两次抗倭,光海君倾向于恢复生计,被视为“泽民”。如片中还有推行大同法,这有事实依据,只不过电影表现的也并非事实全部。就是通过塑造一个艺术化的王,实现编剧导演对历史的一次“重塑”,让今天观众重新接受历史。

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几十年里一直与朝鲜往来联系,让他们不要帮助明军。萨尔浒作战前更有一次非常慷慨地的贿赂,史称送珍贵毛皮物产多达千份。

光海君虽对明朝已经不大积极拥护,可也没有决定背叛。有迹象表明,光海君可能对明朝的战术部署不看好。今天史学界观点也早已公认,明军制定萨尔浒作战计划实在有漏洞,缺乏灵活性,留给努尔哈赤可趁之机。

明朝本就步军为主,还分散兵力试图合围建州,又是在辽东山林作战,根本无法有效配合。光海君解释“以不教弱卒,趋入贼窟,比如群羊攻虎,无益于征剿,其在我国反有不守之忧矣”也出于客观事实。

更被后来广大论述者所忽视的是,实际参加萨尔浒之战的朝鲜将士并非死守命令,勇敢支援明军作战的绝非少数。

虽然有姜弘立、金景瑞等主将率部投降,但左营将金应河、右营将李一元等其他将领士卒很多积极迎战。还有云山郡守李继宗、永柔县令李有吉、右营千总金尧卿、吴稷、左营千总金佐龙等,很多人都英勇牺牲。即便主将投降,跟随的不少出身两班士族的将士还对屈服建州不满,又被杀掉数百人。

朝鲜备边司对姜弘立、金景瑞的投降深感耻辱,认为“人臣大义,扫地尽矣。”光海君为安抚上下,也对姜弘立、金景瑞等进行罢官谴责。明朝上至万历朱翊钧下至主将杨镐,对朝鲜出兵和英勇作战进行积极肯定。但后人过于看重姜弘立、金景瑞等主将投降,往往就忽视大量朝鲜军积极迎战的另外一面,实际牺牲的与投降的可能基本相等,各有一半。

历史上的光海君显然是十分复杂矛盾的。《双面君王》电影是用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演绎光海君,是一种戏剧化的简化认知。编导主创站在平民河善的立场肯定王需要有人的本性,要重视普通人生命,这是今天韩国影视寻求市场接受基础的主流观点。

河善这个底层人物做出一系列的大胆举动,他并非真的王,但他代表了“普通人”的感受,寓意大多数百姓的心声,最后连许均这样的传统士大夫大臣都被河善感动,唯有一切事务的出发点是尊重“民意”,才具有真正成为“王”的品质。

尽管这些内容表达多少让我们的观众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历史故事的解读实在是非常厉害,且塑造人物具有打动观众的基础。像号称《思悼》续集的《逆鳞》,也通过正祖李算对《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再解读进行主题表达,都试图强调平民价值观,反思古代“王者”之所以高贵的真正立足点,这些完全是今天角度的“过度解读”,恰恰容易被今天观众所接受。

来源:何运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