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往上翻,半小时前刚收到的工资到账短信,数字还没焐热,一半就没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是我朋友圈里十几个有房贷的朋友,每个月15号都会有的“心碎时刻”。
昨天凌晨两点,手机震了一下,我以为是工作消息,拿起来一看,是银行的房贷扣款提醒——5800元。
再往上翻,半小时前刚收到的工资到账短信,数字还没焐热,一半就没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是我朋友圈里十几个有房贷的朋友,每个月15号都会有的“心碎时刻”。
有人说“房贷是给生活上的保险”,可只有还房贷的人才知道,这保险更像枷锁。我邻居李姐,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去年公司裁员,她天天提心吊胆,怕自己被裁。有次她跟我吐槽,“不是怕找不到工作,是怕断供。
一旦没了收入,银行不会给你缓冲期,房子说拍卖就拍卖,我跟孩子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为了保住工作,她主动申请加班,周末也去公司打杂,明明有腰椎间盘突出,却不敢去医院做理疗,说“一次理疗几百块,够给房贷凑点零头了”。
我们总以为“买了房就有了家”,可很多时候,房是有了,家的温度却没了。我发小阿哲,结婚前跟老婆约定“每年去一个地方旅行”,可自从去年买了房,这个约定就成了泡影。
每个月房贷7300,加上车贷2500,两人工资加起来刚够覆盖开支。有次他老婆说“想带孩子去周边玩两天”,阿哲算了算油费、住宿费,还是劝她“等以后房贷压力小了再说”。
他跟我说“现在最怕的就是过节,亲戚问‘最近去哪玩了’,我都只能说‘太忙了,没时间’,其实是没钱”。
更扎心的是,我们为了这套房,付出的远不止月供。一套150万的房子,首付50万,贷款100万,按4.2%的利率算,30年下来连本带息要还175万,多还的75万,够在小县城再买一套房了。
这还没算装修费、物业费、暖气费,还有墙皮脱落、水管漏水的维修费。有次我家卫生间漏水,找人来修花了2000块,我看着账单苦笑,“这哪是住房子,是给房子当保姆,还得倒贴钱”。
可即便这么难,还是有很多人挤破头要买房。我同事小雅,之前在公司附近租了套公寓,通勤10分钟,房租2000块,日子过得很舒服。可她爸妈总说“租房不是长久之计,没房就没归属感,以后孩子上学也麻烦”,还说“你看你表妹,刚结婚就买了房,多有出息”。
架不住家人催,小雅去年咬牙买了房,月供5500,通勤变成了1个半小时。现在她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晚上到家快8点,连陪猫玩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她说“以前觉得租房自由,现在才知道,我不是在买房,是在买爸妈眼里的‘体面’”。
我们好像都被“有房=成功”的标准绑架了。过年走亲戚,别人不会问你“过得开不开心”,只会问“买房没”;同学聚会,聊的不是当年的趣事,是“你家房子多大”“在哪买的”。没买房的人觉得抬不起头,买了房的人又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
就像我一个远房表哥,明明在老家有套全款房,却非要在省会买套学区房,首付不够就借高利贷,结果还了半年就扛不住了,房子被拍卖,还欠了一屁股债。他说“当时就想‘别人都在省会买房,我也得买’,没算过自己能不能扛得住”。
其实房贷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把它当成了人生的必选项,忘了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我楼下的张大叔,今年50岁,一辈子没买房,一直在单位附近租房住。他工资不高,但每个月能存点钱,周末去钓鱼,平时跟老伙计下棋,日子过得很滋润。
他说“我觉得归属感不是房子给的,是每天回家能喝口热汤,能跟朋友聊聊天。我租房也能做饭,也能招待朋友,没必要把自己绑在房贷上”。
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有套房”,而是“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买房,也可以选择租房;可以选择在大城市奋斗,也可以选择在小县城生活。关键是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的,不是因为别人的眼光,不是因为父母的催促。
我之前认识一个95后姑娘,她在大城市做自由职业,没买房,租了套带阳台的房子,把阳台改成了花园,平时接接设计私活,有空就去旅行。她说“我没房贷压力,赚的钱能养活自己,还能存点应急金,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
现在我也慢慢想通了,与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还房贷上,不如多关注生活本身。比如每天早点下班,给家人做顿晚饭;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而不是在家算账单;偶尔给自己买件喜欢的东西,不用总想着“要还房贷”。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绑架生活的。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该被一套房子困住。你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不是只有“买房还贷”这一种。
你可以买房,但别让房子把你的生活榨干;你可以还贷,但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开心比“有套房”重要多了。
来源:123耶耶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