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变身实验室 学生成科创主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2:04 1

摘要:“快看!液氮遇到热水居然冒这么大的‘烟’!”10月17日,人大附中校园里惊叹声此起彼伏。在这里,学生可以与AI机器人一起踢球、跳舞,也可以借助AI工具让学校教学楼变身为“毛茸茸的文创文具”……人大附中校园变成了“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包括人大附中等在内的海淀

“快看!液氮遇到热水居然冒这么大的‘烟’!”10月17日,人大附中校园里惊叹声此起彼伏。在这里,学生可以与AI机器人一起踢球、跳舞,也可以借助AI工具让学校教学楼变身为“毛茸茸的文创文具”……人大附中校园变成了“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包括人大附中等在内的海淀区中小学校纷纷摆起展位,呈现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成果。

当天,“落实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也在此举办,全区近500名中小学、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代表齐聚一堂,在“流动的实验室”里触摸科学,在深度研讨中探索育人新路径。

校园变身“流动科学课堂”

一进校门,参会者就被实验楼前的液氮实验秀吸引。白雾缭绕间,工作人员将物品放入液氮中,瞬间“冻住”又“复活”,引得人群中阵阵惊叹。不远处的排球场内,孩子们围坐一桌,小心翼翼地拼装航天模型,“一飞冲天”的呐喊声不绝于耳;六年级学生杨博涵拿着自己设计的“智能防鲨网”模型介绍:“当防鲨网发生断裂时,它会自动亮灯发出维修警报。”实验楼大厅内,学生对决机器人的足球赛激战正酣,机械臂精准传射,引得不少代表举手机记录。

“这不是传统的会场,而是‘活’的科学课堂!”一位小学科学老师感慨道。校园内,高校、企业的展位沿道排开:人大附中30年的科创育人案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和海淀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成果,以及来自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北航、北理工等单位的定制化科普资源包,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前沿领域。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联动参展,将成果展示环节打造为“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

人大附中校长宓奇表示,“活动不仅邀请了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各成员校及海淀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展示,还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携前沿科技走进学生中间,对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科学与工程教育意义深远。海淀就像一所大学校,师生可依托此平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构建“全学段”科学育人链

主会场的研讨环节聚焦“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大中小幼一体化”成为会场关键词。宓奇从课程、科研实践活动、发展指导和价值引领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主要举措。在人大附中“六域·三层·两翼”的课程体系中,就包括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两个领域。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与大学科研院所一起合作开设了丰富的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群。

“我们引导孩子们在真实的问题中去思考,动手尝试自己去创造,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是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使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萌发探索兴趣。”主会场内,人大附幼园长郑宇红的发言引发共鸣。

人大附小校长张冬梅从“小学科学素养启蒙”,探讨如何形成“幼-小-中”学段衔接的实践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钟真则强调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学段叠加”,而是“育人基因”的贯通与传承,力求通过构建“目标一致、内容衔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为基础教育阶段注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双重底色,形成“全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会上还举行了少创委顾问聘任仪式,白春礼院士向青少年深切寄语,鼓励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小学时我对一次性餐具浪费的调查,与后来外卖平台增加的‘确认不要餐具’环节不谋而合。现在研究家庭节水装置与水质污染,老师还帮我们对接顶尖科学家。学校的科创氛围让我敢想敢做!”刚被聘为少创委学生委员的人大附中初二学生冯煜尧格外激动地说。

会议同步发布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和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聚焦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能力培育,以赛事为抓手搭建青少年科创展示平台,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体系保障→实践落地→评价优化”的支撑体系。

三大特色环节推动实践落地

主会场活动结束后,三大特色环节同步推进,实现了“共性研讨+个性实践”的深度结合。

在科普讲座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探索火星》的精彩讲座。潘院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星的环境特征、探测历史与未来展望,不仅点燃了同学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科学种子。

在海淀区科学与工程教育交流会上,6位代表带来“干货”分享:中国人民大学魏哲巍团队展示“AI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十一学校聂璐介绍“问题导向的科学课程”……“这些案例能直接用在教学里!”一位初中老师认真记着笔记。

课堂观察环节同样热闹,12节跨学科科学课同步开课。初二物理课上,学生们围着自行车讨论“如何设计测速仪”;初一课堂里,大家用AI设计平衡结构。“以前觉得前沿技术难融入课堂,现在有了新思路!”听课的教师课后围着授课老师交流经验。

人大附中科技教师恽竹恬回顾学校少科院发展:“从2006年学生自发成立的小团体,到现在每年办结构设计、创意设计大赛,还能拿市级、国家级奖项,我们就想让更多孩子爱上科技。”如今,学校打造了高水平实验室,丰富数学、计算机、工程学和信息科技等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领域的课程群,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带动更多教师研究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未来社会的影响。

据悉,本次会议由多部门指导、主办与支持,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校支撑”的科学教育协同生态。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推动高校、企业科研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育人资源,培育优质课程,让数智时代的科学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未来科学家”。

记者 高玉超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