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送别!杨振宁告别仪式举行,现场排数十米长队,群众含泪相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1:53 1

摘要:10月24日是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各界人士纷纷从各地自发前往送行,前去送行的人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大家都对杨振宁先生的离世表示惋惜,甚至有人泪洒现场。

10月24日是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各界人士纷纷从各地自发前往送行,前去送行的人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大家都对杨振宁先生的离世表示惋惜,甚至有人泪洒现场。

大家都穿着一身黑衣服,神情肃穆,充满了敬畏,但提到杨振宁,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他的科研成就,而是82岁与28岁的年龄差八卦,或是觉得他晚年回国只是来养老。

但要真正认识这个人,得先搞清楚他在物理学界到底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他拿过诺贝尔奖,可这诺奖的分量比多数人想的重得多。

要是给物理学家排个队,第一档只有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三个,他们是给物理学大厦打地基的人,这点没人会反对。

第二档就是量子力学黄金年代的那些大佬,像玻尔、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谔这些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撑起物理学的半壁江山。

杨振宁就站在这一档里,而且位置很靠前,为啥能有这地位?多数诺奖得主是在已有的理论框架里找突破,就像在建好的房子里装修。

可杨振宁不一样,他直接设计了新的建筑框架——杨-米尔斯方程,这个方程现在是现代物理学大厦的核心框架之一,2023年《物理评论快报》还专门发文说,这个方程“重新定义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后来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用这个方程搞出来的,几十个诺贝尔奖的研究都跟他的理论沾边。

连数学界的菲尔兹奖,都有6个是研究他提出的理论拿的,这就好比牛顿、爱因斯坦写了底层操作系统,杨振宁写了一套新的开发框架,后面几十年的科学家都在这个框架里做研究、出成果,拿奖拿到手软。

更厉害的是,他做这些的时候,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了,这就像互联网红利期结束了才进场,结果不仅做出了成绩,还搞出了一个平台级的成果。

我们总觉得他只是拿了个诺奖,其实他相当于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物理学研究方向。

很多人说杨振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没回来,80多岁才回来养老,这话真的差得太远了。

不少人以为他2003年才回国定居,其实他跟中国的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71年,中美还没建交,两国关系特别紧张。

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小消息,说美国护照里“禁止随便去的国家”名单里,中国被去掉了。

他马上就决定要去北京,还跟朋友说,怕这个窗口期很快就关了,他这次回来不是旅游,是冒着风险来当“战略顾问”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科研环境,说难听点就是一片荒芜,科研人员有热情,可没资源、没方向,杨振宁看到这些情况,没抱怨一句,直接就开始做事,当起了“天使投资人”。

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他搞了个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CEC),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研人员想进美国顶级实验室进修,没钱也没渠道。

杨振宁就以自己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为依托,牵头成立了这个基金会,专门资助中国科研人员去美国学习。

1985年《人民日报》还报道过这个基金会,说它“为中国科研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前后十几年,这个基金会资助的访问学者有近百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科研和建设的骨干,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成了高校的学科带头人。

1983年,他又在香港牵头搞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帮中山大学搞科研。

2007年基金会不搞了,他把所有资产都无偿捐给了中山大学,里面有一栋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还有1000多万元现金。

这笔钱给中山大学的科研事业帮了大忙,直到现在,那栋大楼还在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场地。

战略眼光与人才“猎头”:为中国科研算好“长远账” 1972年,杨振宁刚回国没多久,北京开了个会,讨论要不要建高能加速器。

当时会上很多科学家都特别赞成,说“我们不能落后”,可杨振宁却站出来反对,还跟大家辩论,坚决不同意建。

有人纳闷,他一个搞物理的,为啥反对建物理学的顶级设备?他的理由特别实在,甚至有点像财经博主算经济账。

他说中国那时候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钱得花在刀刃上,他算了一笔账,建那个加速器预算要1亿美元,这可是20世纪70年代的1亿美元,放到现在得值几十亿。

要是把这笔钱分给计算机、生物学、机械制造这些领域,既能培养更多人才,还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他还说,咱们计划建的那个加速器,已经是别人10年前淘汰的技术了,就算建起来,也是刚建好就落后,根本没多大用。

现在回头看,他这个视角真的不只是科学家的眼光,更像一个精打细算的首席战略官,算的是国家发展的“机会成本”。

杨振宁的反对起了关键作用,这个项目最后拖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力充裕了才开工,而且预算砍到了2000万美元,省了80%的钱。

这些省下来的钱,投到了其他更需要的领域,培养了一大批跨学科人才,1997年,杨振宁创建了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又多了个“首席猎头”的身份。

他凭着自己在全球的声望,满世界帮中国挖顶尖人才,最有名的就是把姚期智挖了回来。

姚期智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相当于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当终身教授。

2003年,杨振宁听人说姚期智的夫人在香港,父母常来清华,当天晚上就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姚期智留下来。

第二年,姚期智全职加盟清华,这是图灵奖得主第一次全职回到中国,2021年《中国科学报》报道过姚期智的贡献,说他“为中国计算机学科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还有密码学家王小云,她当时在山东大学搞密码学,跟杨振宁的物理学领域一点不沾边。

可杨振宁觉得她的研究特别厉害,对国家有用,就力排众议,把王小云招进了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现在王小云在密码学领域的研究,为国家网络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杨振宁回来真的是养老吗?完全不是,他是回来当首席战略官,帮国家算好发展账;当天使投资人,为科研注入资金;当首席猎头,为中国招揽顶尖人才。

2003年他回清华拿高薪,可那点薪水跟他为国家引进的人才、省下的钱、带回的图灵奖大佬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他后来放弃美国国籍,有人说他是老了才想起回来,可要是看懂他从70年代就开始为中国科研铺路,就知道这是他“一生投资中国”计划的最后一步——落叶归根,亲眼看着自己播下的种子长成一片森林。

我们总盯着他的绯闻,没看到他为中国科学铺了一条高速公路;总听着对他的非议,没看到他在关键决策时为国家绘了一张清醒的战略地图。

总以为他只带回来一个诺奖的名字,没人知道他带回来的是一套完整的、连接世界的科学生态。

杨振宁说过,“人生就像一场梦,所幸的是,我没有辜负这一场梦”,2024年,103岁的他走了,一个科学时代落幕了。

但他为中国留下的“科研森林”,现在已经枝繁叶茂,继续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输送养分。

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用一生的学识和付出,为国家的发展铺路搭桥,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未来,也会有更多人沿着他们铺的路,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拥有更重要的地位。

来源:云蘅不姓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