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聚会,当年成绩不如你的,脑子没你活的,现在开着好车,谈着上千万的生意。你兢兢业业,996没落下,技术钻研也不差,结果发现自己还在为下个月的房贷发愁。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同学聚会,当年成绩不如你的,脑子没你活的,现在开着好车,谈着上千万的生意。你兢兢业业,996没落下,技术钻研也不差,结果发现自己还在为下个月的房贷发愁。
大家都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凭啥他挣的钱是你的几百倍、几万倍?
真是他命好?还是他爸妈厉害?
别扯了。绝大多数时候,真相很残酷:你和他,玩的根本不是一个游戏。
咱们大多数人,从踏入社会那天起,就被扔进了一个默认的游戏设定。这个设定的名字,叫“打工”。
什么叫打工?
就是你把自己的时间打包,卖给一个老板。你卖1个小时,老板付你1个小时的钱。这笔交易,童叟无欺,公平合理。
你想要挣更多,怎么办?
也好办。要么,你把自己这个“时间包”卖得贵一点。你去读个研,考个证,把自己“升级”了,时薪从100涨到200。要么,你卖得“久”一点,别人8小时,你16小时,搞“大小周”“007”。
你看,这条路上的天花板,低得吓人。
你时薪再高,你能高过那些金牌律师、顶尖外科医生吗?他们按小时收费,算顶流了吧。但他们一天也只有24小时。他们也得睡觉,也得吃饭。他们想收入翻倍,就得把工作时间翻倍,那基本等于猝死。
这就是“线性增长”的陷阱。
你就像在用一把小勺子挖运河。你再努力,换一把镀金的勺子,挖得再快,也只是“勺子”的极限。而那些收入是你万倍的人,人家开的是挖掘机。
我们总以为财富是“挣”来的,是“攒”来的。这是农耕时代的思维。
你爸妈总教育你,要“勤劳致富”。这句话在过去几千年都没错。你多种一亩地,就多收三百斤粮食。你多织一匹布,就多卖几十文钱。付出和回报,是线性的。
但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这个逻辑彻底变了。
财富不是“挣”来的,财富是“造”出来的。
挖运河的勺子,和挖掘机,差的不是力气,是“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那几个让收入拉开万倍差距的“财富法则”。
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叫“杠杆”。
什么叫杠杆?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
财富的杠杆,就是让你用一份力,撬动一百份、一千份的回报。
杠杆分好几种。
最古老的一种杠杆,叫“劳动力杠杆”。
你自己开个包子铺,起早贪黑,一天蒸500个包子,累得直不起腰。这是“打工”。
后来你学聪明了,你雇了10个人。你研究配方,你管店面。这10个人帮你蒸包子,一天蒸5000个。你给他们发工资,剩下的利润全是你的。
这时候,你就用了“劳动力杠杆”。你撬动了10个人的时间。
你不再是按“小时”挣钱了。你手下的员工越多,你的“挖掘机”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当老板”是传统上脱离“打工”最快的路径。
当然,这个杠杆不好用。管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10个人,就有10个心思。今天这个要请假,明天那个要涨薪,后天两个打起来了。你不是在挣钱,你是在当保姆。
所以,又有了第二种杠杆,叫“资本杠杆”。
这个大家更熟,就是“钱生钱”。
你花100万,全款买了套房。过了几年,涨到150万。你挣了50万。回报率50%。还行。
你邻居老王,也看上这套房。他只有30万,但他头铁,找银行借了70万(付了30%首付)。他也买了这套100万的房。
过了几年,一样涨到150万。
老王把房子卖了,还掉银行70万。他兜里还剩多少?80万。
他用30万的本金,撬动了50万的利润。回报率是166%。
你和老王,在同一个小区,买了同户型的房,涨幅一样。但他的收益率,是你的三倍还多。
他用的,就是银行的钱,那70万贷款,就是他的“资本杠杆”。
这个杠杆,威力巨大,但风险也巨大。如果房价不是涨到150万,而是跌到70万呢?
你全款买的,无所谓,大不了住着。
老王就惨了。银行会说,哥们,你房子只值70万了,但你还欠我70万。你那30万首付,等于直接清零。这就是“爆仓”。
你看,这两种杠杆——劳动力和资本,都是“富人游戏”。你要么得有管人的本事,要么得有抗风险的本金。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门槛太高了。
但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杠杆,一种几乎“零成本”的杠杆。
这就是“代码和内容杠杆”。
什么意思?
一个软件工程师,花一个月,写了一个APP。
如果这个APP只卖给1个人用,收100块。那他这个月就挣100块。这叫“打工”。
但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个APP,可以复制“无数次”,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它可以卖给100个人,工程师挣1万。
它可以卖给100万人,工程师挣1个亿。
他付出的劳动时间,还是那“一个月”。
但他的回报,和他的“劳动时间”脱钩了。
一个网红,花三天,拍了一个短视频。
这个视频被1000人看到,和被1亿人看到,他花的时间,都是那三天。
但如果这1亿的播放量,给他带来了100万的广告收入。他的“三天”,就价值100万。
代码、文字、视频、音乐……这些“信息产品”,是这个时代最牛逼的杠杆。
你不需要启动资金,不需要雇佣员工,你需要的,只是一台电脑,一个大脑。
你写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上。10万人读了,你撬动了10万人的“注意力时间”。
你录一节课,放在网上卖。1万人买了,你撬动了1万份“学费”。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能诞生那么多“超级个体”。他们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军队。
他们用的,就是这种“无限复制”的杠杆。
好,现在你懂了杠杆。你开始尝试了。你决定去拍短视频,或者写公众号。
你吭哧吭哧搞了三个月,发了50条内容。结果呢?99%的阅读量都惨不忍睹。你累死累活,粉丝才两位数。
你心态崩了。你觉得,这玩意儿还不如去送外卖。送一单,结一单的钱。这个“杠杆”,不确定性太大了。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法则,普通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巨大鸿沟——“对称性”。
我们“打工”久了,会形成一种“对称性依赖”。
什么叫对称?
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加一小时班,你就得给我一小时加班费。我送一趟外卖,你就得给我6块钱。
好处是“确定”。坏处是“没有惊喜”。
你干得再好,这一单外卖,平台也不会给你6000块。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收益有上限,风险也有下限(你顶多就是白干一小时,损失不大)。
而富人,或者说“玩家”们,他们追求的,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非对称性”。
他们玩的游戏,规则是:收益无上限,风险有下限。
什么意思?
你花三个月,拍了50条短视频。这三个月,你没挣到钱。这就是你的“风险下限”,你最多损失了这三个月的时间,你不会因此负债100万。
但是,万一,只是万一,你这50条里,有1条爆了。
1条视频,涨粉100万,广告商排队来投钱,一场直播卖了500万。
你这1条视频的“收益”,瞬间覆盖了你所有的“成本”。
这就是“非对称性”。
一个天使投资人,他投了10个初创公司,每个公司投100万。
他的“风险下限”是确定的:1000万。全赔光,拉倒。
但是,这10个公司里,只要有1个成了。比如,上市了,或者被巨头收购了。这1个项目,可能带给他10个亿的回报。
他用“确定的1000万损失风险”,去博弈“不确定的10亿收益”。
我们普通人为什么害怕?
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赌”。我们要“稳稳的幸福”。
我们把“拍50条视频”看成是“赌博”。
但“玩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世上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他们不相信“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他们相信“概率”。
你拍1条视频,火的概率是1%。你拍100条呢?你总会碰到一条吧?
你投1个项目,失败率90%。你投10个呢?
“打工人”在做“加法”:干1小时,加100块。
“玩家”在做“乘法”:投入100万,乘以1000倍(的概率),或者乘以0。
这就是为什么,你那个同学,他可能搞过直播带货,赔了;开过奶茶店,倒了;炒过币,亏了。你觉得他“不务正业”,“瞎折腾”。
但你没看到的是,他“折腾”了10次,第11次,他搞外贸,抓到一个风口,一年挣了你10年的钱。
他不是比你聪明,他只是更早地接受了“非对称性”,更懂“概率游戏”。
他承受了99次的“小失败”,换来了1次“超级成功”。
而我们,为了规避那99次失败,也主动放弃了那1次成功的万倍可能。
好,你现在也想通了。你决定玩“非对称游戏”。
你开始拍视频了。你拍了100条。结果,还是没火。
你又发现一个问题:隔壁老王,跟你同时开始拍,内容还没你好,但他火了。
凭什么?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法则,一个互联网时代最残酷的法则——“网络效应”。
什么叫网络效应?
最简单的例子:电话。
如果全世界只有1台电话,它有价值吗?没有。它就是个砖头。
如果全世界有2台电话,你和你妈各一台。它开始有价值了。
如果全世界有10亿台电话呢?它的价值就大到无法估量了。
一个东西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数”。
用户越多,它就越有价值。越有价值,就会吸引越多的新用户。
这就是“正反馈循环”。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也就那样。但当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你老板、你客户,全都在用微信的时候,你就算再讨厌它,你也不得不用。
你不用,你就被“网络”开除了。
这个法则,在财富上,会导致一个极其恐怖的结果——“赢家通吃”。
你想想,为什么大家都要去“大平台”?
因为大平台“网络效应”最强。
在抖音上发视频,和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小APP上发视频,哪个更容易火?肯定是抖音。
因为它有“流量池”,它有最多的用户。
一旦一个平台(或一个人)占据了“网络”的头部,它就会像个黑洞一样,吸走所有的资源。
第二名,连汤都喝不上。
你拍的视频,质量80分。老王拍的,质量70分。
按理说,你的收入应该是他的 8/7 倍,对吧?
但在“网络效应”下,不是的。
老王因为某个狗屎运,先火了。他积累了100万粉丝。
平台会给他更多推荐。广告商会优先找他。
而你,虽然内容更好,但你启动晚了,你没有“初始网络”。
结果是,老王年入1000万。你年入1000块。
差距不是1.1倍,是10000倍。
这就是“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
所以你那个同学,他为什么能挣那么多?
很可能,他不是那个“最好”的,但他是在某个领域里,最早冲到头部,锁死了“网络”的那个人。
他可能在10年前,就代理了某个国外品牌。当所有人都反应过来时,他已经成了“中国总代”。
他可能在短视频刚兴起时,就砸钱建了MCN。当所有人都下场时,他已经签了100个头部网红。
他不是在“卖产品”,他是在“造网络”。
一旦网络建成,他就“躺赢”了。
这个太难了,对吧?要运气,要时机。我们普通人,没这个命。
那是不是就没戏了?
别急。还有一条路。
这条路,一点也不酷,一点也不快。它甚至很“笨”,很“反人性”。
但它几乎是唯一一条,普通人也能走,而且极其稳健的,通往万倍差距的路。
这就是第四个法则——“复利”。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一听“复利”,就想到“理财”。
“每天省下一杯奶茶钱,年化10%,40年后你就是千万富翁……”
这都是毒鸡汤。
第一,你上哪找“持续40年、年化10%”的稳定收益?
第二,通货膨胀早就把你那点利息吃干抹净了。
我们这里说的“复利”,不是指“钱”。
而是指“一切可以积累和再生产的东西”。
比如,知识的复利。
你今天学一个新概念。明天,你用这个概念,去理解了第二个新概念。后天,你用前两个概念,推导出了第三个概念。
你的“知识树”在自我生长。
你看那些行业大牛,他们为什么学新东西那么快?
因为他们脑子里的“存量知识”太多了。任何新东西,都能立刻挂靠到旧的知识体系上。
而你,知识是“点状”的。学了就忘。你永远在“从0到1”。
比如,信用的复利。
你做生意,第一单,你宁可亏钱,也把品质做到了最好。客户很满意。
他把你推荐给了第二个客户。
你又服务好了第二个客户。
这两个客户,帮你背书,你拿到了一个大单子。
你的“口碑”在积累。
10年后,你成了“金字招牌”。你都不用出去找生意,订单追着你跑。
而你的对手,第一单就偷工减料,挣了点快钱。但他失去了“信用”。他永远只能做“一锤子买卖”,永远在找下一个“傻子”。
你那个挣大钱的同学,你再仔细看看。
他是不是在一个行业里,待了很久?
他是不是特别“爱惜羽毛”?
他是不是总在说“做时间的朋友”?
复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前期极其缓慢。
1(本金)x 1.1(10%增长)= 1.1
1.1 x 1.1 = 1.21
1.21 x 1.1 = 1.33
你看,搞了三年,才增长了0.33。太慢了。很多人在这一步就放弃了。
但我们把时间拉长。
(1.1) 的 10 次方 ≈ 2.59
(1.1) 的 20 次方 ≈ 6.72
(1.1) 的 50 次方 ≈ 117
(1.1) 的 100 次方 ≈ 13780
看到那个“万倍”了吗?
在第50年到第100年之间,那个“雪球”滚起来的速度,是毁灭性的。
财富的积累,不是一条直线,它是一条“J型曲线”。
绝大多数人,死在了那条曲线刚开始“抬头”的前夜。
他们忍受不了前期的“不增长”。
他们今天学了英语,明天就想看懂美剧。
他们今天发了视频,明天就想涨粉10万。
他们今天买了基金,下周就想翻倍。
这叫“即时满足”。这是“打工思维”的另一个烙印——我干一小时,你就得给一小时的钱。
而“复利思维”,是“延迟满足”。
巴菲特99%的财富,是在他50岁以后挣到的。
他不是在“挣钱”。他是在“滚雪球”。
他一辈子,只在“信用”、“知识”和“优质资产”这几条坡长雪厚的道上,慢慢地滚。
你以为他慢,其实他“快”得吓人。
你那个同学,也许就是选定了一个行业,吭哧吭哧干了10年。
前8年,你见他,他还不如你。
第9年,你发现他跟你差不多了。
第10年,你再见他,你发现你已经需要仰视他了。
他没干别的,他只是没走。他熬死了所有不耐烦的对手。
当杠杆、非对称性、网络效应、复利,这几个东西你都懂了。你就来到了第五层,也是一个根本性的认知——“稀缺性”。
我们总以为,钱,是用来“买东西”的。
买包,买车,买房。
这是“消费”。
但“玩家”们知道,钱,是用来“买稀缺”的。
什么是稀缺?
你花100万,买了一辆豪车。这稀缺吗?
不。只要有生产线,这车能源源不断地造出来。它不稀缺,它只是“贵”。
你花100万,买了大城市中心的一个老破小。这稀缺吗?
稀缺。
因为“地段”不可复制。这个位置,方圆一公里,就这么多。它卖一套少一套。
你是一个高级程序员,月薪5万。你稀缺吗?
不一定。如果培训班三个月就能“造”出一个差不多的你,你就不稀缺。你随时可以被“替代”。
你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能把复杂道理说明白的人。你稀缺吗?
非常稀缺。
这种“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没法“量产”的。
财富的流动,永远是从“不稀缺”的地方,流向“稀缺”的地方。
你用“可复制”的劳动(开网约车),去换取“稀缺”的资源(市中心的房产)。你当然换不起。
你用“不稀缺”的钱(钱是央行印的),去换“稀缺”的资产(头部公司的股票)。
所以,你那个同学,他到底做了什么?
他很可能,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稀缺品”。
他不是在卖“时间”,他是在卖“稀缺的解决方案”。
比如,他能搞定某个特别难搞的客户。
他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资源。
他能看透别人看不懂的趋势。
或者,他拥有了“稀缺的资产”。
他拥有了某个品牌的独家代理权。
他拥有了某个平台的头部账号。
他拥有了某个城市的黄金地段。
你再看看自己。
你拥有的,是什么?
是“人人都有”的本科学历?是“一学就会”的操作技能?是“随叫随到”的8小时时间?
如果你不稀缺,你就一定“便宜”。
这就是万倍差距的来源。你用“大路货”的自己,去对标人家“限量款”的资产。
好,你现在也想通了。我要搞稀缺。
但你怎么知道,什么东西未来会“稀缺”?
10年前,谁知道短视频会火?20年前,谁知道房价会涨?
这就引出了第六个法则,也是最“玄”的一个——“信息差”。
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是平的。
手机一掏,啥信息查不到?
但真相是,我们被“信息茧房”包裹得更厉害了。
你刷到的,是算法想让你刷到的。
你知道的,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
真正“值钱”的信息,永远不会出现在新闻头条上。
你刷短视频,看到一个“风口”:现在做跨境电商,特别挣钱!
当你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对不起,这个风口已经过去了。它已经从“信息差”,变成了“大众认知”。
这时候进去,你就是“接盘侠”。
真正挣到钱的,是那些在“跨境电商”这个词还没出现时,就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倒腾货柜的人。
你那个同学,他怎么就成了?
他可能只是因为,他某个饭局上,听某个“高人”多聊了两句。
他可能只是因为,他爱看某些“无聊”的行业研报。
他可能只是因为,他身处某个“圈子”。
在那个圈子里,大家聊的,不是明星八卦,不是游戏段位。而是“某某政策快出了”,“某某技术有突破了”。
这些“噪音”里,藏着黄金。
“信息差”的本质,不是“你知道的比别人多”,而是“你比别人更早知道”。
早一天,就是天堂和地狱。
当所有人都知道“稀缺”的时候,这个“稀缺”本身,也就不稀缺了。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拉开差距的人,他们总是在做“反共识”的事情。
大家都去买房,他去投股票。
大家都去卷互联网,他去做“土得掉渣”的制造业。
他们不是傻,他们只是在“信息差”的上游。
他们挣的,就是“认知”的钱。他们用“未来”的认知,降维打击“现在”的你。
最后,当所有这些(杠杆、非对称、网络、复利、稀缺、信息差)都融会贯通。
你就来到了最后一个法则,财富的“终局”——“卖系统”。
什么叫卖系统?
你做包子,做得特别好吃。这是“卖产品”。
你开了100家连锁店,卖你的包子。这是“卖劳动力杠杆”。
但麦当劳,它不只是“卖汉堡”。
它卖的是“一套能让任何人(哪怕是高中生)都能炸出标准汉堡的流程”。
它卖的是“一个全球统一的品牌认知”。
它卖的是“一套加盟商管理和供应链体系”。
这,就叫“系统”。
你那个同学,他可能一开始,是自己跑业务,挣差价。这是“卖产品”。
后来,他雇了10个业务员。这是“卖杠杆”。
再后来,他发现,他最挣钱的,不是卖东西。
而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套“如何高效卖东西的方法”。
于是,他把这套方法,做成了“SOP”(标准作业流程)。
他开始招“加盟商”:“你们不用懂业务,只要用我的系统,我保证你挣钱。”
他开始“卖系统”。
这个时候,他已经“上岸”了。
他不再是那个“挖运河”的人,他甚至不是那个“开挖掘机”的人。
他成了那个“卖挖掘机图纸”的人。
他把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打包成了“产品”。
这是最高级的杠杆。
你卖一个包子,挣1块。
你卖一套“开包子铺的系统”,你挣10万。
这10万,几乎是“纯利润”。
你再看那些互联网巨头。
阿里,是“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系统”。
腾讯,是“一个连接一切的社交系统”。
苹果,是“一个封闭的软硬件生态系统”。
他们都在“卖系统”。
收入差万倍,差的不是努力,不是智商。
差的是“游戏脚本”。
你还在“打工”脚本里,追求“稳定”和“对称”。
人家已经在“玩家”脚本里,追求“杠杆”和“非对称”。
你在用“时间”换“钱”。
人家在用“钱”和“别人的时间”,换“稀缺资产”。
你在“消费”,追求“即时满足”。
人家在“积累”,追求“复利增长”。
你以为你在和他“赛跑”。
其实他早就换了交通工具,开上了飞机。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同学。
他不是比你强一万倍,他只是在更早的时候,换了一个“游戏”。
这个世界,永远是清醒的少数人,在收割沉睡的大多数人。
拉开差距的,不是别的,就是“认知”。
你不需要比别人跑得快。你只需要看清这条赛道,然后换上那台叫“杠杆”和“复利”的挖掘机。
点个“在看”吧。从今天起,别再用勺子挖运河了。
来源:余一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