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费也欺软怕硬?巴西现实:黑人女性电费负担竟是富人八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1:05 1

摘要:巴西社会经济研究所(Inesc)这家机构,最近可是揭了个大盖子,他们发布的报告《能源与交叉性》里,有几个数字看了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每到月底看电费账单就肉疼?那你真该看看巴西的穷苦妈妈们!

她们每赚100块钱,就有13块要交给电力公司,而有钱人只出7块。

这世道,连用电都分三六九等了吗?

巴西社会经济研究所(Inesc)这家机构,最近可是揭了个大盖子,他们发布的报告《能源与交叉性》里,有几个数字看了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您比方说,当电费涨到最高档(他们叫“红色信号灯”二级)的时候,一个收入一般的黑人女性当家的家庭,每挣100块钱,就有13块多要拿去交电费!

这可不是个小比例,意味着一个月辛苦下来,收入的十分之一强就给了电力公司。而反过来,一个高收入的白人男性当家的家庭呢?电费开支只占他月收入的7%左右。

您看,虽然有钱人家的电费绝对值可能更高,但人家收入高,这点钱感觉不到啥,可对那本就紧巴巴的家庭来说,这多出来的电费,可能就意味着孩子的一本书、一顿肉,或者一份应急的钱没了着落。

这份报告最核心的发现就是:低收入黑人女性家庭承受的电费负担,远超其他群体,能达到高收入白人男性家庭的近八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公平问题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越穷越吃亏”的现象呢?报告里指出了一个关键点,叫“消费弹性”。说白了,就是有没有省电的余地。

研究人员查了各家各户的电表,发现高收入的白人男性当家的家庭,平均每月能用260多度电,而低收入的黑人女性当家的家庭呢?每月也就用100度电出头。

这100来度电是啥概念?基本上就是保证冰箱能转、灯泡能亮、天太热时风扇能吹一下的最基本生活用电了,已经省无可省。

这就好比吃饭,有钱人顿顿下馆子,菜价涨了,他可以少点个菜,或者换个便宜点的店,选择多得很。

可低收入家庭天天啃馒头咸菜,粮食涨价了,他总不能连馒头都不吃了吧?电也是这样,低收入家庭的电已经用到最低限度,电价一涨,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从牙缝里省。

用报告里一位专家克里斯蒂安·里贝罗的话说:“黑人女性,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已经只消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源不公’。”

除了用电视角的差异,巴西的电价规矩也有点“欺软怕硬”,他们有一套叫“电价标识”的机制,大概是2015年开始的。

意思是,遇到干旱,水力发电不够,就得启动贵的火力发电厂,这多烧煤多烧气的额外成本,得由老百姓分摊,于是就有了绿色(便宜)、黄色(稍贵)、红色(很贵)几种电价信号。

但问题在于,这笔额外的钱,并不是所有用电的人都摊,有一批在“自由合同环境”用电的大户,比如一些大工厂、大企业,他们是不用交这个附加费的。

这钱全让那些在“受监管市场”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给承担了。

这就有点像一大家子人吃饭,饭不够了要去买高价外卖,结果饭量小的、挣钱少的几个人,均摊了买外卖的全部费用,而饭量大的、挣钱多的反而不用出钱。

研究报告估算了,2024年,中等收入的黑人女性家庭因为这套规矩多交的电费,加起来有2.3亿雷亚尔。

而高收入的白人男性家庭,虽然用电多,但受影响小,加起来多交了1亿雷亚尔左右,还不到前者的一半,这种规则,难怪被批评是“逆向补贴”,让穷人去补贴富人。

面对这种明显的不公,研究机构和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呼吁改变。他们觉得,能源公平这事儿,必须得到重视,尤其是在全球都讲“能源转型”的今天。

他们提了一些想法,比如:

要公平,大家都得摊: 能不能让那些“自由市场”的用电大户们也分担点额外成本,别总让普通老百姓扛雷。

账本要清楚: 电费的构成得明明白白,让大伙儿都知道钱花哪儿了,是谁在承担主要压力。

自动帮扶: 政府应该主动把那些登记在册的特别困难家庭,直接纳入电费减免政策,别让他们申请无门。

说白了,目标就是不能让最脆弱的人群一直替整个电力系统的短板和额外开销埋单。

就像报告里另一位专家卡西奥·卡多佐·卡瓦略点破的:“当前的电价模式基于一个错误假设:所有消费者都能省电。但这忽略了几百万家庭已生活在最低限度的现实。”

所以说,巴西这张电费单,照出的不仅是电量的消耗,更是社会结构的裂痕,当一位黑人母亲每个月为支付电费而在基本生活品之间做残酷选择时,任何关于“绿色未来”的宏大讨论,对她而言都显得遥远而空洞。

能源转型是好事,但一个公正的转型,必须确保代价不是由最无力承受的人来承担。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巴西,也值得全世界思考。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