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胡底:小兰花的清香与苦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7:54 1

摘要:胡底,被誉为我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他的家乡安徽省舒城县盛产小兰花茶。小兰花,外地人大多只闻其名,不曾品饮,堪称“知其味”者更是寥寥。其色翠若绿叶,其形如豪锋匕现,其味香醇耐久,自是茗中一流。胡底是喝着家乡的小兰花长大的,他的人生亦如此茗,英名留香,事

作者:秦 正(北京)

胡底,被誉为我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他的家乡安徽省舒城县盛产小兰花茶。小兰花,外地人大多只闻其名,不曾品饮,堪称“知其味”者更是寥寥。其色翠若绿叶,其形如豪锋匕现,其味香醇耐久,自是茗中一流。胡底是喝着家乡的小兰花长大的,他的人生亦如此茗,英名留香,事迹却难道其详,对很多人来说,胡底是个只闻其名、不知其迹的人物。他是怎样走向隐蔽战线的?他对情报保卫战线的贡献具体有哪些?他的电影和戏剧创作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水准?他被张国焘杀害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个探问,要么没有史证可查,要么所存史料片鳞半爪,要么亲历者众说纷纭。重重谜团,使胡底本就隐秘的人生经历又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所幸,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不断挖掘下,胡底的事迹渐趋丰满,一代英杰的风貌愈加完整、鲜活。

1923年秋,刚满18岁的胡底考取北京中国大学,这是北京较早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建立党组织的高校,胡底很快成为进步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1924年,经同学吴鹿鸣介绍,胡底结识了钱壮飞,两人志向相契,渐为知己。同年,钱壮飞的妻子张振华经其二弟张暹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张暹仲、张振华介绍下,胡底与钱壮飞一同入党。

年轻时的胡底

1927年4月李大钊牺牲后,北京陷入严重白色恐怖之中。年底,组织上考虑到胡底和钱壮飞在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交游甚广,身份已经完全暴露,随时面临被捕危险,决定将他俩转移到上海。胡底将原名胡百昌改为胡北风,取自《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一句,钱壮飞则将原名钱壮秋改为钱壮飞,取意同一首诗的下一句“越鸟巢南枝”。

这一时期,全党基本处于地下状态,胡底所从事的秘密宣传鼓动,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隐蔽工作,但地下斗争的工作,为他今后踏上情报保卫一线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到达上海后,胡底遇见了时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李克农。胡底随后将钱壮飞介绍给李克农,两人通过李克农与组织接上关系,被编入中共法南区委法租界党支部。

钱壮飞打入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处后,胡底并没有同时跟进,而是在陈云领导下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7月,陈云前往金山县浦南地区巡视,胡底随同前往,携带了一台印刷机和3支短枪,准备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发动农民暴动。陈云结束巡视离开浦南后,胡底留在当地。在中共金山县委的安排下,他住到一户农民家里,为农民协会撰写和印刷宣传品,配合县委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号召他们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后,胡底因在金山、平湖一带发动农民暴动而暴露身份,遭反动当局追捕,被迫转移到杭州。当时钱壮飞正在杭州协助徐恩曾筹备西湖博览会,胡底便隐蔽在钱壮飞家中,协助钱壮飞工作。

1929年,胡底在杭州

1929年12月,徐恩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委任钱壮飞为机要秘书,负责扩充人员,在南京组建特务首脑机关,进而在全国布局设点。周恩来闻讯指示:“你们把它拿过来!”于是,李克农、胡底趁机打进党务调查科,成为打入敌人心脏的第一个潜伏小组,胡底从此踏上隐蔽斗争第一线。

1930年下半年, 胡底被派往天津筹建特务机构长城通讯社并出任社长,这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最早设在天津的分支机构。当时他的两名下属,一个是后来罪大恶极的中统大特务史济美,负责财务工作;另一个是钱壮飞的妻弟张家昽,留日归国的党外进步人士,当记者。经实地考察,胡底决定把长城通讯社设在日租界,但日本驻天津领事馆不准设立电台。后来,钱壮飞亲自来到北平,找到曾在《北平晓报》共事的“知日派”方梦超出面,把时任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请到天津帮助疏通,这才拿到电台执照,长城通讯社遂在日租界秋山街(现和平区锦州道)5 号一幢四层楼里开张运营。

张家昽晚年回忆,胡底几乎每天都带着他上街“采访”。他们并不像文学影视作品里那般行踪神秘,而是谈笑风生,以采访名义出入各种场所了解情况。胡底经常打麻将,以此作为拉关系、搞情报的手段之一。胡底还让张家昽每天把天津主要报刊的新闻摘抄下来,寄往南京长江通讯社总部。他的保密意识很强,从事的秘密工作对张家昽守口如瓶。

1931年4月,顾顺章被捕叛变,钱壮飞截获有关电报,通过李克农报告党中央,使敌人“一网打尽”中共中央的阴谋彻底破产。然而,顾顺章的叛变使胡底的身份完全暴露,26日深夜,他收到李克农来电:“胡底,克潮病笃。”这是他们事先约定的暗号,“克”指的是李克农,“潮”指钱壮飞的别名钱潮,“病笃”意即事情严重。胡底接到电报后需要马上转移,但通讯社的经费由徐恩曾的亲信史济美掌管,无法支取,他手中又拿不出钱来买船票。张家昽当即变卖了爱人的一对手镯,为胡底凑了100多元路费。到达上海后,胡底与中共闸北支部接上关系,被隐蔽到一个白俄人家里。年底,胡底转移到中央苏区。钱壮飞、李克农、胡底为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称赞他们是党的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

彼时,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处创建不久,亟需业务骨干,尤其是经历过实战磨砺和生死考验的干部,“龙潭三杰”相继走上情报保卫领导岗位。胡底先后担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处预审科科长、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

“龙潭三杰”(美术作品)

当时各级政治保卫工作人员大多从野战部队选调而来,军政素质优秀,但缺乏隐蔽斗争的经验和技能,且文化程度大多偏低。为加速队伍建设,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先后举办政治保卫训练班、侦察干部训练班、游击区保卫干部训练班、县保卫局长科长班等,培训班分专业、分级别培训骨干。“龙潭三杰”因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工作能力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命参与编写了《保卫工作文化基础知识》《侦探专业技术知识》《浅谈对案件当事人的审讯和调查方法》等培训教材。他们还亲自授课,胡底主要讲授审讯工作的具体问题,包括如何逮捕、关押看守、审讯与处理犯人等。

锄奸反特是苏区政治保卫工作的重点,胡底在这方面贡献卓著。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特务频繁携带电台潜入苏区刺探情报,引导敌机轰炸我部队和物资。一次,胡底利用测向台指引,发现在广昌一带有敌台活动,他立即率领几个侦察组铺开搜查。狡猾的特务把电台藏在神龛里,天线穿过烟囱伸出户外,伪装得固然巧妙,但仍被胡底率人查获。高虎脑战斗打响前,侦察员又在头坡发现敌台活动。头坡只有几户人家,均为我基本群众,搜查一无所获。胡底指挥大家隐蔽上山搜索,发现一棵枯树枝上挂着一根铁丝,附近还发现人的粪便。经耐心蹲守,终于抓获了前来发报的敌特报务员。之后,胡底还巧用敌台,向敌人发送了两次假情报,成功诱使敌人上当,为我军赢得高虎脑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4年10月,胡底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任中革军委侦察科科长。由于无线电破译工作有时无法及时地破解敌密码,更无法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为了弥补这一缺漏,中革军委加强了地面侦察工作,整编扩大了胡底领导的侦察科的人员力量,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直接领导。侦察科下设徒步侦察队,从全军抽调政治保卫骨干编成四个组,每组14人。每次大部队出发前,胡底都要指挥侦察队装扮成国民党军前出侦察,或混入敌军,或捕讯俘虏,或询问起义官兵,或深入群众,千方百计查明敌军番号、兵力、装备、行进路线等情况,综合研判后形成敌情报告并绘制成图,每晚11时左右呈刘伯承参阅,成为中革军委决策指挥的重要依据。

加强后的侦察科屡屡建功。据时任侦察队队长张明远、侦察队指导员雷钦、侦察队技术书记刘琦等人回忆,中央红军进逼昆明时,昆明城内的敌人极度恐慌,龙云派一名副官携带十万分之一比例的云南地图,乘车送给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便于其驰援“进剿”,不料行至曲靖县境内时,被胡底派出的侦察队员截获。车上除地图外,还载有大量红军急需的药品和物资,一并交给了总部。

侦察队缴获的云南地图,为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明确了行进方向和具体路线。刘伯承召集陈赓、李克农、胡底、张明远开会研究渡江事宜,决定派张明远率侦察分队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前往渡口找船。张明远不负众望,率队控制了南岸的两只船和14名艄公,又夺取了北岸两只船,加上其他部队找来的7只小船,中央红军3万余人在6天内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军重兵围追。

小兰花,芳名柔美,却形似吴钩,如豪锋匕现,垂立杯中,一派俊逸武生的英姿。胡底是喝着小兰花长大的,亦如此茗自带青萍锐气。

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庆祝晚会上,《最后的晚餐》《黑奴恨》两部话剧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有3位演员先后在这两部话剧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精彩表演成为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这3位“明星演员”,正是前不久从白区隐蔽斗争舞台上消失,现又亮相苏区戏剧舞台的“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

“龙潭三杰”当中,胡底和钱壮飞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渊源颇深。1926年冬,钱壮飞拿出变卖家产所得的400元大洋,与胡底、剧作家徐光华在北京护国寺路联合创办了北京地区最早的电影公司光华影片公司,胡底和钱壮飞担任编剧和演员,以此掩护地下工作。公司成立不久,即投拍了由崔理筠编剧、徐光华导演的电影《燕山侠隐》,这是我国最早的武侠电影之一。胡底以艺名“胡伊于”在片中扮演奇装侠客,纵马驰骋,行侠仗义,来去无踪,潇洒俊逸的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从此,胡底与武侠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武侠明星之路。

胡底与钱壮飞等演出的电影《燕山侠隐》的宣传海报

转战上海后,胡底化名“胡北风”,在沪江影片公司出品、叶一声导演的动作片《昆仑大盗》中饰演身手不凡的侠义大盗,凭借出色的演技和英俊的外形一炮而红。据说,胡底还曾在《盘丝洞》中饰演唐僧,在《大侠白毛腿》中饰演白毛腿。同期美国有个当红动作明星叫范明克,胡底因在上述武侠影片中的精彩表演而被誉为“东方范明克”。

转至苏区后,“龙潭三杰”在肩负情报保卫重任的同时积极投入戏剧工作之中。这一时期,他们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独立或联合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活报剧和曲艺节目。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苏区红色戏剧的代表作,推动红军演剧工作进入“黄金时代”,“龙潭三杰”也因此成为公认的“红色戏剧的先驱”。胡底对苏区文艺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参与戏剧研究,担任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文化研究组副组长,探索苏区文艺的特点和形式;他参与戏剧教学,从八一剧团,到工农剧社、蓝衫团,直到后来的高尔基戏剧学校,一直都是“义务教员”;他参与领导红军文艺工作,1932年春调任红军总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督导部队文艺工作,编演节目,组织晚会。

追忆胡底的艺术才华,当年的红军将士们有口皆碑。聂荣臻元帅称赞说:“特别是胡底同志,他爱好文艺,很有创作才能,可惜长征时被张国焘杀掉了。当时演过的戏记得有《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等。”李克农赞扬说:“胡底年纪最小,而文笔才华最高。”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傅钟评价说,胡底“创作极为活跃,写了表现红军和抗日斗争的《松鼠》《活菩萨》《沈阳号炮》《义勇军》等很多的剧本”。曾与胡底在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共事的欧阳毅回忆说:“胡底一个晚上能写出两个小剧本,在瑞金是名人。”曾在总政治部俱乐部工作的老红军潘望峰回忆说,胡底“还会拉胡琴唱京戏,我见过他教叶剑英参谋长唱《李陵碑》,唱得有板有眼,音亮字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转移到苏区至1934年随军长征,胡底参与编、导、演的剧目有《为谁牺牲》《杀上庐山》《我—红军》《八一》《松鼠》《活菩萨》《沈阳号炮》《义勇军》《秘书长万岁》《热河血》《暴动前夜》《两条路线的斗争》《庐山雪》《新十八扯》《阶级》《今古奇观》《最后的晚餐》《黑人吁天录》《改选之前》《上茅房》《相声双簧》共21部,平均每年7部。这样一份艺术清单,让人不时恍惚,不知是在看一位情报人员的经历,还是在看一位戏剧艺术家的履历。

在这些剧目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为谁牺牲》。1931年底,赵博生、董振堂率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举行宁都起义,后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加入红军之初,不少官兵不适应红军艰苦的生活和严明的军纪。为了让起义部队了解红军宗旨和革命意义,帮助他们转化思想、提高觉悟,毛泽东亲自召集胡底、李伯钊、钱壮飞等人,要求他们以鲜活、生动的文艺形式,深入部队展开教育。毛泽东说:“你们这次去的任务,是通过宣传鼓动让士兵都懂得为谁牺牲,为谁打仗。唱歌也好,演戏也好,不要离开这个题目。”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胡底、李伯钊、钱壮飞联合创作出多幕话剧《为谁牺牲》。剧情大意是,一个菜农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参加“剿匪”被红军俘虏。这期间他妻子流浪街头,苦盼着丈夫回家。红军释放这位士兵并发放路费,可他刚与沿街乞讨的妻子相遇,又被抓了壮丁,不久第二次被红军俘虏。这次他毅然决然当了红军,妻子也在红色互济会的帮助下来到瑞金,找到了已成为红军战士的丈夫。

剧中,胡底饰菜农,李伯钊饰妻子,钱壮飞饰蒋介石。李伯钊回忆说,演出开始直到落幕,台下始终一片寂静,主创人员担心效果不佳,心生不安。就在这时,观众席突然爆发,响起一阵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我要当红军!”口号此起彼伏,起义部队官兵有的哭,有的鼓掌,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毛泽东得知此情,专门来信表扬,要求剧团在部队多演一段时间。

在胡底等一批红军戏剧工作者的推动下,话剧这个一度被认为只适合都市舞台的舶来洋剧,被打造成了苏区军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催生了“红色戏剧”这一新型文艺形式,为鼓舞苏区军民的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

小兰花的口味并不清淡,相反,末端口感醇厚而郁烈,几经沏泡,余味犹浓。

关于胡底牺牲的原因和过程,有许多版本,主流说法是被张国焘下令杀害的。1968年5月8日,周恩来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胡底在与张国焘会合时被杀了,因为张国焘在四方面军讲演,胡底在台下说张像法西斯,被张国焘的卫士报告张,后来就给杀了。”朱德、聂荣臻、李一氓、欧阳毅及侦察科官兵等绝大多数知情人的说法均与周恩来的讲话基本一致。胡底被张国焘杀害应是不争史实,原因是性格直率、刚烈的胡底痛恨张国焘分裂红军,多次毫无顾忌地公开抨击乃至怒骂高居红军总政委一职的张国焘。心狠手辣的张国焘怎能容忍一个小小的侦察科科长,遂心起杀机。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8月, 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北上,胡底作为总部侦察科科长随左路军行动,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擅令左路军全部和右路军一部南下,同党中央分裂。胡底常在一些场合流露愤懑,骂张国焘是“什么东西”。刘伯承听到后对胡底说:“老弟呀!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敢胡说八道,要小心。”胡底愤愤地说:“我怕个啥?我才不怕他呢!”

《朱德传》里写道:“张国焘肆意打击迫害那些坚持原则、反对他搞分裂和南下的指战员。红军总部侦察科长胡底,由于说了‘张国焘是军阀,是法西斯’的话,便被张国焘秘密毒死。朱德很为这种情况忧虑,一面嘱咐一些对张国焘不满的同志要慎重,不要作无代价的牺牲,一面注意保护那些被抓住把柄的同志。胡底牺牲后,朱德找红军总部三局(通信联络局)局长伍云甫谈话,嘱咐他:注意不要闹,注意团结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不要性急,斗争是要斗争,不过是又要团结又要斗争,胡底同志就是因为过于性急,张国焘就把他陷害死了。”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松岗镇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上的胡底塑像

傅钟也回忆说:“长征路上,他(指胡底,编者注)直言不讳,大胆抨击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被张国焘杀害了。”

著名隐蔽斗争史专家穆欣在《龙潭三杰中的胡底》一文中披露了胡底被害的过程。过草地时,胡底因误食毒菇连续发烧,在呓语中还痛骂张国焘是法西斯。张国焘得知后恼羞成怒,将胡底打入敌人内部的经历诬陷为“国民党特务”,把他严格控制起来,取消了他的乘马和勤务员,逼他带病自己背着背包“戴罪”行军。胡底大病未愈, 身体十分虚弱, 几乎天天掉队。行至斯达坝与松岗之间, 张国焘下令将其杀害。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胡底及其事迹一直不为公众所知。1962年2月李克农去世时,周恩来特意在悼词里加了一段话:“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李克农)坚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了斗争,同为革命而牺牲了的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对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对胡底的英雄事迹给予正式评价和定论,也是新中国广大民众第一次听到胡底的名字。然而,由于胡底几易其名,他的家人却不知道名扬华夏的“龙潭三杰”之一的胡底,就是他们寻找了多年的亲人。

1976年深秋一天,在舒城县担任中学教师的胡底弟弟胡其昌,偶然看到钱壮飞的儿子、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钱江的回忆文章,其中写到胡底原名胡百昌,是安徽舒城人。悲喜交加的胡其昌立即给钱江写信,在钱江的帮助下,胡底家人的声音反映到了中央。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亲自写信证明,胡底的烈士身份于1981年12月得到正式追认,他的事迹也逐渐传播开来。

2015年7月1日,位于安徽省舒城县的胡底烈士纪念馆开馆

小兰花,一口清香,一股苦涩,两味杂陈,清香蕴含苦涩,苦涩更彰清香。这正是小兰花的本味,也是龙潭英杰胡底的人生况味。胡底最懂得珍视那一股清香,也更具备咽下那一味苦涩的勇气。

(选编自《党史纵览》2025年第九期,略有改动)

责编:徐嘉

校对:董李

审核:董杨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