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国饭砸中国碗!希音品牌狂揽国人2600亿,转头对华翻脸切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0:05 2

摘要:靠着中国工厂的缝纫机转得发烫、供应链的物流车跑遍南北,这个服装品牌揣走2600亿营收后,却对着世界急着撇清:“我是新加坡公司,只是用了用中国供应链。”

[赞]吃里扒外的人终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靠着中国工厂的缝纫机转得发烫、供应链的物流车跑遍南北,这个服装品牌揣走2600亿营收后,却对着世界急着撇清:“我是新加坡公司,只是用了用中国供应链。”

这波“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操作,不仅寒了中国工人、供应商的心,更让它亲手砸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

没了中国这块“宝地”,它那“全球第三大时尚品牌”的招牌,还能立得住吗?

希音能在快时尚圈站稳脚跟,靠的从来不是新加坡的写字楼,而是广州番禺车间里的灯光、新塘牛仔城的缝纫机,还有长三角港口的货轮。

凌晨三点的番禺,给希音供货的工厂还亮着灯,缝纫机的“哒哒”声能飘到巷口。

工人盯着布料一针一线赶工,不敢耽误半分,因为希音有个死要求,7天出样品、10天量产发货。这速度不是吹出来的,全靠珠三角密密麻麻的产业链撑着,今天希音说要“莫兰迪色系雪纺”,明天面料厂就能把货送到工厂门口。

想做牛仔裤,新塘牛仔城八成厂子都能接订单,最快24小时就能从裁剪缝制成型,整个珠三角的供应链配套率高达95%,这种“想要啥马上有”的效率,全世界没几个地方能比。

光广州一地,就有3000多家工厂给希音供货,番禺一个区就占了500多家。

从面料采购的商贩,到车间里的缝纫工,再到物流站的分拣员,120多万人靠着这条产业链吃饭。就连发货都踩准了节奏,上海港、宁波港的货轮装完箱,几天就能直达海外仓,比东南亚的物流快整整一周,要是少了这环,希音的衣服根本赶不上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之前希音也想过“脱中”,在越南砸了700亩地建仓库,以为能省成本。

结果呢?当地动不动就停电,一年下来光停工就有12次,直接黄了2亿美元的订单,更头疼的是次品率,比国内高出15%,算下来成本没降多少,还耽误了交货期。

那时候它就明白了,中国这套“接小单、快调整”的本事,东南亚学不会,那边调个货要十几天,整个生产周期至少30天,跟国内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可就是靠着中国供应链赚得盆满钵满的希音,转头就开始跟中国“划清界限”,甚至急着撕掉身上的“中国印记”。

2024年9月的沙特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主持人顺口提了句“这家大型中国公司”,希音副主席克劳尔立马打断,语气急得像被踩了尾巴:“不对,SHEIN是新加坡公司,只是借助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这话听着扎心,什么叫借助?希音广州团队有8000多人,对接工厂、跟进生产、协调物流,几乎包揽了“从布料到成品”的所有核心活。

而新加坡总部总共就几百号人,大多只做些管理和销售统筹,说白了,真正干活的全在中国,它却偏要把“新加坡公司”的标签贴得比谁都紧。

更过分的是钱袋子操作,国内合作工厂赚的都是辛苦钱,服装生产环节的利润率本来就低,一般只有5%-10%,希音给的价还卡着这个区间,一分钱都不肯多让。

可到了新加坡总部这边,它把衣服以高出采购价好几倍的价格卖到全球,中间的差价大多不流回国内,全沉淀在新加坡。

2024年数据显示,希音新加坡公司的总资产飙到1088亿元,比前一年涨了70%,增速比国内业务快了不止一星半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利润全往那边挪了。

它这么干,主要是图新加坡的低税率,平均不到10%,要是总部还在国内,过去三年至少要多缴86亿元税款。

着急撕掉“中国生产”的标签,是因为欧美市场有些人对中国快时尚有“低价低质”的偏见,它觉得挂个“新加坡公司”的名头,就能更国际化,方便冲刺上市。

可它忘了,自己碗里的饭,全是中国给的。

希音以为披上“新加坡外衣”就能顺风顺水,结果现实给了它一连串响亮的耳光,海外市场不买账,国内人心也散了,两头不讨好。

最早它想冲美国上市,结果海外监管机构盯着它的合规性不放,质疑国内工厂的生产标准、采购模式不透明,还有侵权、劳工问题,上市计划直接黄了。

转头瞄准英国,又被查出英国分公司把84%的营收以“采购成本”的名义转到新加坡总部,在英国只缴了960万英镑的税。

这波避税操作不仅让英国工党议员呼吁“严查”,还把品牌口碑砸了个坑。

雪上加霜的是欧洲的罚单,法国直接以“衣服不符合环保要求”开了12.6亿元的巨额罚单,这钱够不少中小服装企业活好几年。

意大利消费者协会说它宣传的“品质保障”跟实际衣服差太远,要查它误导消费者,欧盟也放话,以后查出合规问题接着罚。

海外碰壁,国内这边也失了人心,去年希音被瑞典品牌告侵权,它二话不说就把锅甩给了合作工厂,说“是供应商擅自用了设计”,结果两成核心工厂直接撤了合作,谁愿意跟一个出事就甩锅的企业打交道?

消费者也不买账了,2024年希音在18到25岁年轻人里的复购率从52%掉到41%,英国有六成多受访者说它不诚实。

财务数据更是难看,营收虽然涨了近20%,利润却跌了11.5%,欠的钱比赚的钱还多,负债率飙到81%以上,市值从7000多亿跌掉了一大半。

希音亲手搞出来的“切割术”,最终砸了自己的碗。

海外市场走不通,国内口碑塌了,眼看日子越来越难,希音又动起了“回头”的心思。

今年8月有消息说,它正考虑把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还把广州、南京当成了热门地,说是为了赴港上市铺路。

之前还传它要在香港保密递表,想在2025年完成上市,可现在证监会官网查不到备案,披露易系统也没相关信息。

说到底,还是之前的切割做得太绝,现在想捡回来,没那么容易。

当初为了避税、讨好欧美市场,急着跟中国划清界限,连“中国公司”的名头都嫌碍眼,如今上市不顺、利润下滑,又想起中国的好,想回来蹭资本市场的热度,可那些被它甩锅的工厂、被它转移的利润、被它伤害的消费者,能说原谅就原谅吗?

说到底,企业的根不是注册地的一张纸,是工厂里熬夜赶工的工人,是把面料准时送到的供应商,是愿意复购的消费者。

希音当初嫌“中国根”碍眼,急着切割,如今想捡回来,可那些被伤过的人心、被转移的利润,哪是一句回来就能抹平的?

要是哪天真没了中国工厂的缝纫机、没了珠三角的供应链,希音再花哨的“国际化”招牌,也只是块空壳子。

别说跟ZARA、H&M竞争,能不能稳住全球份额都难,下次再想靠中国吃饭时,或许该先想想,碗砸了就难再圆了。

参考资料:

来源:漫悠芸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