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南充丝绸源点队的球员在“川超”赛场上奋力奔跑时,他们脚下的绿茵与身上队名的“丝绸”印记,共同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传奇。据南充市方志馆相关资料显示,早在民国时期,张澜便在南充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下了足球与丝绸的种子,让足球的激情与丝绸的温婉,在这座城市交织
南充市方志馆展陈部部长章玉玲讲述南充足球历史。(视频截图)
当南充丝绸源点队的球员在“川超”赛场上奋力奔跑时,他们脚下的绿茵与身上队名的“丝绸”印记,共同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传奇。据南充市方志馆相关资料显示,早在民国时期,张澜便在南充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下了足球与丝绸的种子,让足球的激情与丝绸的温婉,在这座城市交织出独特的发展脉络。
丝路绵长球缘百年
据《南充市志》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8月,张澜在南充县立中学建起学生足球队,罗瑞卿是球队的前锋。”若以现代足球作比,当时的张澜相当于南充县立中学足球俱乐部经理,而罗瑞卿堪称足球俱乐部的前锋大将。这场看似普通的组队,实则是南充现代足球的发轫之始。
与此同时,张澜对于丝绸产业的布局规划也悄然展开。“南充兴办教育和实业,必须从蚕丝业入手。”市方志馆展陈部部长章玉玲告诉记者,张澜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充分认识到丝绸业发展对振兴南充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为此,他制定了实施方案,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以促进蚕丝业的发展。“可以说,南充蚕桑事业以后能蓬勃发展,首创之功,始于张澜。”章玉玲表示,清末民初,南充不知有多少人受张澜影响,相继投身蚕丝业。而罗瑞卿作为他的学生,不仅在球场上冲锋陷阵,更于1926年创办当时全省最早的蚕丝刊物《蚕丝季刊》,将革命思想与蚕丝技术传播融合。
如今,“南充丝绸源点队”的命名,正是对这段历史的深情呼应,这支球队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对百年前发展蓝图的当代践行。张澜播下的足球种子,在南充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据《南充市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川北学生联合运动会上,足球被列为主要比赛项目。20世纪50年代,南充市区机关、学校、工厂建起20支业余足球队,相互开展比赛。1954年,南充专区组队参加四川省首次足球比赛,获第四名……”民间足球的蓬勃发展与赛事佳绩,为南充足球登上专业赛事舞台积蓄了底气。
匠心织梦热血绿茵
曾经的南充环形体育场,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甲A联赛的“黄金主场”,四川全兴队在此创下不败纪录,“雄起”的呐喊声响彻全国;2008年,南充市体育中心成为中甲联赛新川足的主场,一个赛季的职业赛事让足球热情在市民心中持续发酵。如今,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田径运动场接过“足球地标”的接力棒,成为“川超”南充丝绸源点队的主场。
南充先后培育出了四川全兴队传奇守门员兼教练秦勇,以及2025年参与世预赛备战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刘若钒,还有多次入选国家队集训名单的“00后小将”何鉴秋等等。
从民国初年的学生队,到甲A、中甲的职业赛场,再到如今的城市联赛,南充足球的场地在变、赛事级别在变,但那份对足球的热爱始终未改。球队由教师、警察、消防员组成的“草根阵容”,恰如百年前张澜组建学生队时的初心,足球从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属于整座城市的狂欢。
从张澜的学生足球队与蚕丝学校,到如今的“南充丝绸源点队”与丝绸产业集群,百年时光里,足球的激情与丝绸的温婉在南充从未断代。当绿茵场上的汗水与丝绸车间的匠心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运动和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笃定。这份“丝球共舞”的传承,正让南充在新时代的发展图景中,愈发彰显出独特的城市品格与文化魅力。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郑钦豪
来源:球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