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川蜀:放着长江三峡不走,为啥偏去爬“累断腿”的山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4:57 2

摘要:咱们现在打开地图看川蜀(大概就是今天四川、重庆一带),长江三峡像条天然的水道,一头连湖北,一头接重庆,看着又近又省劲儿。可翻遍老史书就发现,古代人进川蜀,大多宁可去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崎岖山路——比如金牛道、米仓道这些,也不怎么愿意走三峡水路。这不是古人

咱们现在打开地图看川蜀(大概就是今天四川、重庆一带),长江三峡像条天然的水道,一头连湖北,一头接重庆,看着又近又省劲儿。可翻遍老史书就发现,古代人进川蜀,大多宁可去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崎岖山路——比如金牛道、米仓道这些,也不怎么愿意走三峡水路。这不是古人傻,实在是当时的三峡,看着是“捷径”,实则是条“难走又要命”的道儿。

先说说三峡水路到底“坑”在哪儿,咱们先搞懂这个,就明白古人的选择了。

首先,三峡的水,不是咱们现在坐游轮看的“平静江景”,古代的三峡,是真·“死亡航线”。那会儿没有轮船,没有发动机,走水路全靠木船——木头做的船,轻的几百斤,重的几千斤,全凭船工划桨、拉纤往前走。可三峡那一段江,到处是急流、险滩、暗礁,比如最有名的“滟滪堆”(现在被淹没了),就是江心里突出来的大礁石,水一冲,浪能掀几米高,木船要是躲不及撞上去,基本就是“船碎人沉”,连个救的功夫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水流太快,尤其是从湖北往四川走,是“逆水行船”——江水从西往东流,进川得往西走,等于顶着水走。船工拼命划桨,船也挪不动几步;实在不行就拉纤,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纤夫光着膀子,在江边的石头上爬着走,绳子勒得肩膀流血,稍微一松劲,船就被水冲回去,甚至翻船。史书里常写“三峡行舟,十船九危”,不是夸张,是真的走一趟就可能把命搭进去。

其次,古代进川蜀,不是“一个人旅游”,大多是办正事——要么是军队打仗,要么是运粮食、布匹这些物资,要么是老百姓拖家带口迁徙。这些事,三峡水路根本“扛不住”。

就说军队吧,古代打仗讲究“兵贵神速”,比如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刘备入蜀,都要赶时间。要是走三峡,船被急流堵在半道,十天半个月挪不了几十里,等赶到地方,仗都打完了。而且军队不光有人,还有战马、兵器、帐篷,这些东西装在木船里,江里一颠簸,战马吓得乱撞,兵器、粮食撒一地,还没到川蜀,物资先损失一半。

要是运粮食、盐这些日常物资更麻烦。三峡两岸全是悬崖峭壁,没地方停船——船走累了,想找个地方靠岸歇脚、买口吃的都难;万一遇到刮风下雨,江里起雾,连方向都看不清,只能在江里漂着,粮食放久了发霉,白运一趟。反观山路,虽然陡,但走的人多了,就有了固定的小路,沿途还能遇到驿站、村落,渴了能找水喝,饿了能买口吃的,物资坏不了,人也能歇口气。

再者,古代没那“走三峡”的技术和条件。那会儿没有导航,没有天气预报,走三峡全靠“老船工的经验”——得是从小在三峡长大的船工,能记住哪块礁石在哪个位置,哪个滩什么时候水流缓。可这种老船工少得很,不是谁都能请到。万一请个没经验的,走一半江里起雾,连“哪儿是岸”都分不清,只能跟着感觉走,十有八九要出事。

而且那会儿的木船也不结实,三峡江里的浪一砸,船板容易裂,要是在江中间漏水,连修的地方都没有。反观山路,哪怕是挑着担子、牵着马,走得慢归慢,但“稳”——人脚踩在地上,哪怕摔一跤,也只是个人受伤,不至于像水路那样“一船人全没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山路也难走啊,爬金牛道要翻秦岭,爬米仓道要过大巴山,走一天路能磨破两双鞋,为啥还选它?其实古人选山路,不是因为山路“好走”,是因为它“走得通、走得稳”。

这些山路虽然崎岖,但走了上千年,早有了“规矩”——哪里有坡能歇脚,哪里有关隘能避雨,哪里能找到水源,大家都门儿清。比如金牛道上的剑门关,虽然险,但过了关就能到绵阳,一路有村落补给;米仓道虽然绕,但能走牲口,运粮食、运兵器都方便。而且走山路能“灵活应对”:遇到下雨路滑,就停下来等雨停;遇到土匪(古代山路也有土匪,但能躲),就绕着走;军队走山路,还能在险要地方扎营,防止敌人偷袭——这些都是三峡水路做不到的。

历史上也不是没人试过走三峡水路进川蜀,比如三国时东吴想打蜀地,试过从三峡派兵,结果船在险滩翻了一半,剩下的人上岸后没补给,没走几步就被蜀军打退了;唐朝诗人李白路过三峡,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顺流而下”(出川),快得很,但他要是从江陵往白帝城走(进川),就写不出这轻快的诗了,大概率要写“拉纤拉到肩流血,三天走不了五十里”。

说到底,古代人的选择,全是“看条件办事”。三峡水路看着近,可在没有现代轮船、没有导航、没有大坝调水的古代,它是“险大于利”的“死路”;山路虽然累,但“稳大于险”,能让人、让物资平安到川蜀。这不是“放着捷径不走”,而是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选了一条“最靠谱”的路。

直到后来,随着造船技术变好,有了更结实的船,再到近现代三峡大坝建成,江水变平缓,三峡才真正成了“黄金水道”。而那些曾经被古人踩出来的山路,如今成了“蜀道”文化的符号——让咱们知道,古人进川蜀的每一步,都是跟着实际条件“慢慢趟”出来的。

来源:超级面包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