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河南的年轻人,享受北上广难有的自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6:02 1

摘要:说白了,就是两种“回家之后再造生活”的办法,一个靠书,一个靠人。把事情往前拉一段说清楚,先讲漯河那位赵朝辉。他2019年从北京回去,带着编剧的背景,回去是因为父亲病了,碰上疫情正好把原先的工作断了。闲下来不是闲着,就把自己在画室里堆的二手书拿出来处置,在小红书

他们回到家乡后各自做了一件事:一个把老院子改成了能自给自足的书店和图书供应链;另一个把几百次线下活动、一个户外社群和一个饭局文化做成了常态。

说白了,就是两种“回家之后再造生活”的办法,一个靠书,一个靠人。把事情往前拉一段说清楚,先讲漯河那位赵朝辉。他2019年从北京回去,带着编剧的背景,回去是因为父亲病了,碰上疫情正好把原先的工作断了。闲下来不是闲着,就把自己在画室里堆的二手书拿出来处置,在小红书上随便挂了条“十元一本,买家自付运费”的贴子,一个月就卖了两万多。那时候他自己估也没想到,这一卖,把卖书这门生意给点着了。

院子一千多平,两层楼,一层当仓库堆书,二层做成阅读区和挑选区,墙上整片都是书,角落里放着些老物件,像是从老屋里搬出来的东西。最开始在市区试水,拿了个倒闭的培训机构改成实体店,但生意不火,营业额低。后来又把店挪回村里,结果反而人多了——社交平台把感兴趣的人推过来,城里、外地、同样回流来的年轻人慢慢来了。现在月营业能有一两万,团队七八个人在运作。

他的货主要靠两条路来补:一是出版社、书商清理库存、滞销或有瑕疵的书,低价批量卖给像他这样的买家;二是自己跑采购,比如最近在河北涿州一次挑书,单笔采购金额有110万元。这些书一部分放在涿州的库房,一部分直接发给客户,还有一部分运回漯河再分拣。做成这种规模,靠的是私域流量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分发体系。具体怎么赚钱?有零售,摆店里卖;有按质量题材分批批发给电商直播间;还有把书当场景货,卖给设计公司、咖啡店、房地产样板间这些需要“氛围”的客户。可以看到,他不是单纯卖书,而是在做一整套从进货到分发再到场景供应的生意链。

来书店的人挺杂的。农村的老人会坐在那儿翻老书,城里带孩子的父母会把孩子领到二层看绘本,有做教育的来取材,也有专门坐高铁来泡一天的人。小地方文化资源少,阅读场景反而成了稀缺品,这一点给了他机会。他还办过分享会、讲座,计划搭个露天放映区,把放电影、谈书、做展的事都往院子里搬。村里的路硬化了,垃圾处理上去,附近河流水系做了湿地公园,这些基础设施改善其实也间接帮了他的忙——环境好了,人更愿意过来待着,顺带消费。

再说郑州的乙飞。他原先在深圳做运营,讲究效率,做事快。2020年疫情把线下业务打断,他心理压力大到看心理医生,而且碰上蛋壳公寓爆雷,押金和房租损失让他彻底收拾行李,先寄东西到郑州朋友那儿,自己买票去了拉萨转一圈,回来的时候决定把生活落在郑州,时间大概是2021年。回去以后发现,城市里跟自己频率相近的人少,现成的社交渠道又太标签化,大家一上来就职业、年龄、学历框住彼此,没什么意思。于是他想起在深圳见过的一些陌生人聚会,回到郑州就尝试做饭局。

这些饭局有规矩:自我介绍尽量去掉“标签化”的东西,别把职业、学历当第一句话。刚开始他也担心尴尬,结果大家自己能把话题挑开,从孩子教育聊到裸辞,再到自由职业的琐事。饭局办了200多期,偶尔路过的旅行者也会加入,带来不一样的故事。饭局里的人有来自河北的00后医生,也有在小院里种菜的慢生活实践者,这些故事就成了饭局的谈资。

在饭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户外社群“趣浪计划”,主打露营和近郊徒步。乙飞会写文案、会拍照、会剪视频,运营这套事儿他拿手,慢慢把社群做到近3万人。社群里不少人有过北上广深的经历,甚至有人出国留学过,他们回到本地之后,会需要这样的交流场景。活动高峰期,几乎期期火爆,但随着疫情之后大家更爱远行,近郊热度回落,一些人转型或撤退,乙飞选择坚持,把活动品牌维持下来。坚持不是随便一拍脑袋,而是琢磨各种细节:场地怎么选更舒服,主题怎么定更有讨论度,报名怎么筛能避免尴尬,现场怎么把氛围撑起来,活动结束后社群互动怎么跟进。每次他都根据参与者反馈改流程,第一次不舒服的地方,会在下次被修正掉。

两个人的共同点很明显:都在大城市里拼过,学到一套技能和节奏,回到家乡后把这些技能本土化。赵朝辉把买书、分拣、分发、渠道对接这一套操作系统搭了起来;乙飞把活动策划、内容输出、社群运营这些套路搬到郑州近郊。出发点也相似——都不想继续以前那种在大城市里过得像被机器碾过的日子,但也不想回乡后茫然无所事事。两种选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先试错再修正。

地方氛围也在变,这点不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河南这些年发生了不少看得见的变化——春晚里被热捧的节目、博物馆活动增多、新建湿地公园、修了乡村路,这些都在慢慢改写人们对家乡的想象。对回流的人来说,城市不再是必经的惟一路径,留在家乡也可以有事做,有人聊。生活不是立刻有答案的,但每天有具体的事可以做,有可见的变化,就慢慢不空荡了。

有一次在赵的书店里办分享会,太阳下山,几把塑料椅围成圈,来的人里有乡邻,也有从外地来的朋友。赵把刚到的一箱旧书摞在门口,大家手里拿杯茶,边翻书边聊。与此同时,郑州近郊的一次露营晚上,帐篷旁有人拨着吉他,饭局上那位刚到城里的年轻医生讲他如何在自家小院里栽菜,旁边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肥料,笑声和实用的建议混在一起。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一天天堆起来,最终让回流的人觉得,生活不再是单向奔赴大城市的列车票,而是可以在家门口慢慢把日子搭起来。

来源:个v的风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