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靠一条500米 invisible 的“电子绳子”,把路过咖啡店的人直接拽进自家工坊,体验课从冷场到排队,只花了两周。
“小众生意还能做吗?
”
凌晨一点,杭州皮具群里还在闪消息:有人靠一条500米 invisible 的“电子绳子”,把路过咖啡店的人直接拽进自家工坊,体验课从冷场到排队,只花了两周。
听起来像黑科技,其实就是把广告费砸在“脚边”,不砸“天边”。
别急着羡慕。
真正刺激的是,这套玩法门槛比想象低:一张营业执照+微信小程序入口,就能在地图上画个圈,圈里的手机只要点开朋友圈,你的广告像小纸条一样塞进去。
上面那家“植鞣革工坊”试过,原来58块才能骗到一个体验用户,现在22块,省下的36块直接加到了皮革里,顾客摸得出区别,复购率跟着涨。
短视频那头也疯了。
复古音像店白天门可罗雀,老板干脆把唱片修复台搬到镜头前,直播磨碟、去霉、补针,BGM一放,弹幕全是“爷青回”。
抖音顺手给挂了个POI地址,观众边看边领“到店试听抽奖”,一个月会员暴涨230%。
说白了,人家把“看热闹”的变成“掏钱包”的,只差一个“点击定位”。
更鸡贼的是“抱团取暖”。
上海那家绘本馆,单打独斗时续费不到五成,老板拉来隔壁游泳馆、乐高教室,积分通用,绘本积分能抵游泳课,游泳积分能换乐高。
家长一算账:在哪花钱都是花,干脆锁死联盟。
结果续费飙到81%,比行业平均高三十多个点。
小众店最怕孤独死,这回互相输血,一起续命。
Z世代才不管你是不是小众,他们只问“拍照好不好看”。
成都黑胶店把一面墙刷成复古绿,挂头破音响,门口再放台拍立得,顾客进门先打卡,照片一发,自带定位,等于免费广告。
老板偷偷乐:装修只花了三千,换来的却是小红书五千篇笔记,搜索量直接翻五倍。
别笑人家肤浅,社交货币也是货币。
所以,别再抱怨流量贵。
把广告缩到脚边、把内容做成连续剧、把会员绑成一家人,三招拆完,小众店就能从“活下来”变成“活得香”。
剩下的,就看你敢不敢把那张“电子绳子”先甩出去。
来源:雾里模糊探幽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