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Token竞赛:智谱与DeepSeek的“撞车”之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0:53 1

摘要:以128k token窗口为例,传统长文本处理单轮算力成本近0.2元、延迟达数秒,而两款模型通过“文本→高密度图像→视觉Token”三级压缩,将30页文档压进100个视觉Token,压缩率达10-60倍。

智谱与DeepSeek几乎同步发布视觉Token新模型,将整页文本压缩成不足百枚视觉Token,再次上演“技术撞车”。

暗藏三重风险

对智谱而言,虽多次在发布节奏上慢半拍,但技术价值从不依赖“首发”,而在于能否改写产业成本结构。

从价值、风险、优劣势及行业展望四维度拆解这场竞赛,可更清晰判断视觉Token的产业定位。

视觉Token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塑大模型成本曲线,破解“上下文太贵”的落地瓶颈。

以128k token窗口为例,传统长文本处理单轮算力成本近0.2元、延迟达数秒,而两款模型通过“文本→高密度图像→视觉Token”三级压缩,将30页文档压进100个视觉Token,压缩率达10-60倍。

这直接带来三重改变:推理成本量级下降,让长文档问答进入“免费普惠”区间;单卡A100日生成20万页训练数据,击破合成数据瓶颈;视觉统一表示天然跨语种、跨版式,实现OCR、翻译、检索三流合一。

更深远的是,长文本浓缩后,128k窗口可容纳整本教材,缓解模型“记忆断层”,甚至可能用端到端视觉记忆替代RAG架构,为金融、法律等重文档场景提效。

但“像素级压缩”背后暗藏三重风险。

专利合规上,DeepSeek核心架构虽MIT开源,但其视觉编码层技术与智谱2024年申请的相关专利高度重叠,若智谱主张优先权,下游厂商将面临“专利悬崖”,商用成本陡升。

评测标准存在真空,现有benchmark仅测“还原准确率”,忽略“语义一致性”与“幻觉率”,也就是20倍压缩下,字符正确率60%时BERTScore降至0.82,模型易“脑补”原文无的内容,用于金融合约、医疗报告可能放大错误。

安全治理也存隐患,视觉Token将可读文本转成不可读图像,传统关键词过滤失效,易被植入恶意提示、泄露隐私,且监管尚未对“不可解释Token”提出审计要求,可能成“算法黑箱”重灾区。

优劣势对比

智谱与DeepSeek在视觉Token赛道中,已经呈现出“生态整合vs工程落地”的鲜明分化,两者优劣势各有侧重,而行业未来竞争焦点正逐步转向标准构建与生态布局。

从优劣势对比来看,智谱CogView-X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深度整合。

智谱CogView-X的压缩率达15倍,解码延迟1800 token/s,依托GLM-4模型全家桶实现训练端联合优化,有效降低幻觉问题。

同时,智谱CogView-X的借助国资背景获取金融、运营商等领域高价值数据,形成“数据-效果-场景”的数据飞轮。但短板也较为突出,API收费且不开放模型权重,抬高了开发者商用门槛。

DeepSeek-OCR则在工程落地层面表现亮眼,其以60倍压缩率、2500 token/s解码延迟实现性能领先,采用MIT开源协议并免费提供权重,支持100种语言,上线后GitHub一夜斩获4.4k星,社区自发贡献数据加速迭代。

不过,DeepSeek-OCR缺陷在于缺乏生态协同,压缩器与下游LLM无统一对齐机制,需额外微调否则易出现“视觉-语言”语义漂移。

行业展望层面,视觉Token竞争已进入“标准与生态”的新阶段。

短期来看,谁能率先将压缩器打磨为“即插即用”的插件,谁就能快速占据开发者心智。

中期依赖数据飞轮效应,拥有高合规长文档数据的企业,将形成“效果提升-场景粘性增强-数据回流扩容”的正循环。

长期则需建立“压缩率-语义保真-幻觉率”三维统一评测指标及开源格式,避免行业陷入生态分裂。

针对不同主体,破局路径各有侧重:智谱需借助“国产替代”窗口期,推动专利纳入行业标准,同时开放部分权重换取生态共建。

DeepSeek要在社区热度基础上,推出“商业友好”版本,解决企业客户关注的责任归属与数据安全问题。

而监管方则应将视觉Token纳入《生成式AI管理办法》,建立“可解释压缩”白名单,防范风险。

可以说,大模型赛道每降一个数量级成本就会催生新应用,视觉Token已开启成本下降通道,未来的核心护城河终将落在数据主权与标准话语权上。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来源:不慌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