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贵州习酒在其官网发布声明,对市场上出现的开瓶酒、开盖酒、光瓶酒等违规产品不予提供任何检验及售后服务。
“开瓶酒”、“开盖酒”酒瓶被打开,外包装被拆除,这些看似优惠的产品背后,隐藏着未知的风险。
10月23日,贵州习酒在其官网发布声明,对市场上出现的开瓶酒、开盖酒、光瓶酒等违规产品不予提供任何检验及售后服务。
习酒在声明中强调,这些违规产品破坏了原包装的完整性,无法确保质量安全,公司不承担任何质量保证责任,并呼吁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习酒产品,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的核心权益。
名酒齐发声,规范市场与渠道
近期,白酒行业对非正规渠道销售的整顿力度正在加大。
10月14日,贵州茅台率先发布消费提示,鼓励消费者选择官方、正规渠道购买茅台酒。
随后,10月17日,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致习酒消费者的告知书》,公布了官方电商渠道及正规授权店铺名单,提醒消费者认准官方认证渠道。
五粮液、贵州国台酒业等企业也跟进了类似的提示。
这一系列举措反映了名酒企业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
而所谓“开盖酒”,是指销售前被提前破坏原包装并打开瓶盖的白酒产品。
业内人士介绍,通常是购买者破坏原厂瓶装白酒瓶盖的防伪溯源二维码,扫码抽奖后再将瓶盖盖上,以开盖酒的名义销售,或是开盖后用自购瓶盖盖上,以开盖酒或换盖酒的名义销售。
而“光瓶拆分酒”则是将盒装白酒的外包装拆掉,以光瓶的形式销售。
这些产品主要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以低价为诱饵,直播开盖、刮码为噱头,吸引消费者下单。
多个省市消委会指出,开盖酒、光瓶拆分酒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一方面,质量无法保障。白酒一旦开盖或拆掉外包装,将导致产品和质量无法溯源,生产信息和标识标注信息也无法确认。
个别不良商家假借开盖酒名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另一方面,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开盖酒兜售视频现场杂乱,瓶装白酒产品瓶盖被打开后,酒体便失去了原有的密封保护,容易受到空气、灰尘、微生物等污染源的侵袭。
这可能导致酒液变质,产生有害物质,威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习酒举措,全链条质量管控
习酒此次对开盖酒、光瓶酒等违规产品采取严厉措施,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其长期坚持的“质量就是生命”质量价值观的体现。
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多次强调:“质量是推动习酒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价值观,传承工匠精神,秉承古法酿造”。
近年来,习酒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料采购到消费者体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质量设计和严格控制。
在技术层面,习酒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十七个系统+十六中心”,打造出习酒“三层+五化”全产业链生态云平台,快速获取数据信息,提高生产经营决策效率。
在包装物流环节,习酒的李子春包装物流园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和智能监控系统,确保包装过程的高标准和一致性。
智能定向压盖机、自动装盒机等自动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包装质量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习酒首次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整顿。2024年7月,习酒打响了取消“反向红包”政策的第一枪。
所谓“反向红包”,是指产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开瓶扫码获得红包奖励后,酒厂据此给导购员、终端店、经销商进行返利。
这种政策在兴起之初,对终端及消费者的刺激非常有效,也是酒厂提升开瓶率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向红包的“正向效应”逐渐减弱,副作用不断显现。渠道盗扫、换盖酒事件频发,一度伤害品牌,形成信任危机。
习酒取消反向红包政策,旨在稳定产品价格,避免因扫码所获红包计入产品中进行低价销售的现象。
这一政策与此次打击开盖酒、光瓶酒的声明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习酒市场秩序的保护墙。对于习酒而言,其官方销售渠道已经相当完善。
线上,消费者可通过习酒官方网站公布的电商官方渠道及授权店铺购买。线下,则可通过习酒专卖店及正规授权零售点购买。
只有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才能保证产品的真实性与安全性,享受完善的售后服务。
随着白酒行业加强市场规范,消费者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贵州习酒此次声明,将有力的构筑起一道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防线。
在数字化时代,习酒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云平台,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质量可追溯。消费者手中的每一瓶习酒,不仅承载着中国白酒独特的酿造技艺,更有着严格质量管控的守护。
面对市场乱象,选择正规渠道,既是对品牌的信任,也是对自身权益的负责。
来源:名酒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