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的刀,曾砍穿欧亚:被误解的铁血民族,不是只有“弱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20:40 2

摘要:公元前200年,白登山狂风怒号,刘邦被冒顿单于的40万铁骑围困七天七夜——两千年来,“汉人战力不如胡人”的刻板印象,似乎从汉初“和亲纳贡”就定了调。可当霍去病封狼居胥、冉闵屠胡灭石、岳飞郾城大捷的刀光映入史册,我们才惊觉:所谓“汉人不善战”,不过是被“重文轻武

公元前200年,白登山狂风怒号,刘邦被冒顿单于的40万铁骑围困七天七夜——两千年来,“汉人战力不如胡人”的刻板印象,似乎从汉初“和亲纳贡”就定了调。可当霍去病封狼居胥、冉闵屠胡灭石、岳飞郾城大捷的刀光映入史册,我们才惊觉:所谓“汉人不善战”,不过是被“重文轻武”的朝代(如宋)和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共同制造的历史骗局。

早在商朝,汉人先祖就用青铜戈与北方“鬼方”死磕。殷墟甲骨文里,“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证明三千年前汉人已能组织长期远征。西周宣王时期,大将方叔率“车三千”(换算成兵力超十万)讨伐荆楚,战车列阵、甲士冲锋的场面,比同时期亚述帝国的骑兵方阵更早形成“集团作战”雏形。

到了春秋战国,“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常被当作“汉人学胡人”的案例,却少有人提:赵国骑兵崛起前,魏武卒早已凭“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的重装步兵,把秦国按在河西走廊揍了五十年。秦灭六国时,王翦率60万大军对楚,摆的是“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阵地战;而蒙恬北击匈奴,用的是“以步制骑”的弩阵——秦军强弩射程达300米,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就被攒射成了刺猬。

汉朝是第一个把“汉人战力”刻进游牧民族DNA的朝代。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对匈奴,卫青、霍去病的“闪电战”彻底颠覆了骑兵对步兵的优势:霍去病率轻骑奔袭两千多里,在漠北追上匈奴主力,用“车营结阵+骑兵突击”的战术,把匈奴单于打得仅率数百骑逃窜。东汉窦宪更狠,勒石燕然山后,直接把北匈奴赶到了欧洲,让他们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掘墓人”。那时匈奴人流传着一句话:“汉兵一来,草木皆兵;汉兵一去,胆战心惊。”

唐朝则把“胡汉融合战力”拉满。唐太宗的玄甲军,一半是汉人精锐,一半是归附的突厥、鲜卑骑兵。李靖夜袭阴山,用三千骑兵就端了东突厥可汗的牙帐;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率唐军翻雪山、越冰川,把吐蕃联军打得全军覆没。就连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张议潮还能率沙州(今敦煌)汉人起义,收复河西走廊十一州,让吐蕃人哀叹“汉人拿起刀,比狼还凶”。

明朝的“武德”更被严重低估。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骑兵对冲把蒙古铁骑赶出中原;朱棣五征漠北,骑着从蒙古引进的“三河马”,把鞑靼、瓦剌按在草原上反复摩擦。更绝的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用“鸳鸯阵”暴打倭寇后,又跑到北方搞“车营”——用偏厢车围成防御圈,车内藏火炮、弩手,车外是骑兵游击,把蒙古部落打得十年不敢南下。

宋朝的“重文抑武”,是“汉人战力不行”论调的主要“背锅侠”。宋太祖为防兵变,把地方精锐全调京城当“禁军”,导致边防空虚;又用文官管军事,搞出“将从中御”(皇帝远程指挥战场)的骚操作。靖康之变时,汴京城里有十几万禁军,却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被几万金军轻松攻破。但即便如此,汉人也没真“躺平”:岳飞的背嵬军,用“拐子马(两翼骑兵)+背嵬军(中央步兵)”的战术,在郾城、颍昌把金军最精锐的“铁浮屠”杀得尸横遍野;虞允文在采石矶,靠一万八千临时拼凑的宋军,把金主完颜亮的六十万大军怼了回去。

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也被过度神化。骑兵适合野战、突袭,可一旦遇上城墙、弩阵、车营,优势就成了劣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五十万骑兵攻宋,在盱眙城被宋军的“万弩齐发”打退,还留下“箭如雨下,虏尸蔽野”的记录;蒙古灭宋用了半个世纪,主要靠“回回炮”(抛石机)轰开襄阳等坚城,而非骑兵冲锋。甚至到了明末,女真骑兵再猛,袁崇焕也能用“红衣大炮+坚城”,在宁远、锦州把努尔哈赤、皇太极打得没脾气。

汉人并非天生“文弱”,儒家文化里也藏着“尚武密码”。孔子本人“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能驾战车、射礼娴熟;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把军事训练与道德修养结合。汉唐时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文人佩剑、武士吟诗作对都很常见。只是到了宋代以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被放大,才让“汉人不善战”的错觉流传开来。

回望历史,汉人战力从不是“线性衰落”,而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条件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与爆发力。那些喊着“汉人战力不如胡人”的论调,要么是被某几个“重文轻武”朝代的短板蒙蔽,要么是刻意忽视了汉人在“以步制骑”“胡汉融合”“科技强军”(如弩、火炮)上的智慧。毕竟,一个能把匈奴赶到欧洲、把突厥打得分崩离析、让蒙古铁骑在坚城前寸步难行的民族,怎会缺了“尚武基因”?

来源:纪双9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