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岳才:千年繁茂一杏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21:55 1

摘要:郝岳才,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傅山论坛》主编。致力于文化历史,特别是晋文化与周易文化研究30余年。独立研究课题《平遥古城与尧文化》获山西省2006年社会科学“百部(篇)工程”二等奖;独立研究课题《三郎文化研究》;另有《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从太原道场

郝岳才,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傅山论坛》主编。致力于文化历史,特别是晋文化与周易文化研究30余年。独立研究课题《平遥古城与尧文化》获山西省2006年社会科学“百部(篇)工程”二等奖;独立研究课题《三郎文化研究》;另有《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从太原道场沟观音堂说起》专题研究项目。出版有《周易文化的科学探索》《寻找母亲的平遥》《赵意空年谱》等。

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这片土地虽名称屡易、建置数变,却始终与太原的历史息息相关。尤其在宋以后千余年间,成为了太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从赵简子肇建晋阳,到宋太宗毁城迁建,再到晋王朱棡就藩太原,重大历史事件皆在此留下深刻烙印。作为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枢纽,杏花岭不仅见证了军镇雄风、商贸繁华,也孕育出多元共生的民族交融图景。今日的杏花岭,仍是一座蕴藏丰厚、亟待深入挖掘的历史文化富矿。

地理环境

山西北有大漠,西有黄河,左太行、右吕梁,一条汾河贯穿南北。太行与吕梁之间有恒山、系舟、太岳与中条诸山东西列摆,形成了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个盆地,是一个山环水绕、资源丰足的宝地,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最早的中国就形成于山西晋南,不仅见之于“夏都安邑”的文献记载,更有襄汾“陶寺遗址”佐证。

位于杏花岭区的晋商博物院 张昊宇 摄

历史上的山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西周立国时,推行以“井田制”等为核心的国策,但唯独对晋国实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之策。在历史的发展中,伴随着秦汉大一统,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多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入汉文化主体。同时,伴随着道教、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儒、释、道相互作用,不断影响民众的精神生活,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与地方风俗。

太原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平川仅占五分之一,山地约占五分之四。西部山地统称西山,是吕梁山东翼——云中山的延续,石千峰、庙前山、狐偃山等主峰海拔在1800米至2099米;组成西山的主要岩石为页岩与石灰岩交互层,构成砂砾岩山地,多为褶皱断层,基岩外露、山势陡峭,其中的天龙山、悬瓮山等山冈峦起伏,松柏葱茏,为太原的旅游胜地。东部山地统称东山,是太行山支脉——系舟山的延续,最高海拔1585米;方山、罕山等犬牙交错,层峦起伏,以石灰岩为主,接近穹隆构造。东西两山的植被多为耐旱灌木草甸,也有卫矛、山杨、杜梨等乔木,同时散布有油松、白皮松等小片针叶林。东西两山对峙,向北合拢环抱,汾水自北而南纵贯其间,形成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地面斜差50米,两翼构成“三级阶地”,市区在一、二级阶地上,因此,三级阶地与东西两山山基毗连。

杏花岭区正处于太原市的中心腹地,西为汾河,东部三级台地位居方山、罕山之间,从北向南依次为李家山、龙角山、石尖山、窑头山、磨石山、牛头山,并形成自东向西的横河、小返河、枣沟、涧河、北沙河。杏花岭的地域不论名称如何演变,建置如何设置,疆域如何划分,始终围绕着汾河中段形成的太原盆地,与汾河辐射的东部山地,连同北边山形,形成宝地。尽管区域内目前未曾发掘大型的考古遗址,但光社遗址与镇城遗址的发掘证明,杏花岭这片土地同样有着5500年的人类聚居史。特别是赵宋王朝烧毁晋阳城,又不得不在唐明镇新建太原城后的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中,杏花岭这片热土始终是太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中心,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

了解杏花岭区域的历史文化,必须将其置于太原乃至山西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时空维度下,从历史的纵深即西周以前的太原古史中、从晋阳城烧毁到太原城新建的并州府治移位中,综合分析研究,将考古新证与史料相印证,并辅之以科学推理,进而全面走进杏花岭区域的文化历史。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

太原的历史地位扼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古史中的太原,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两大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是唐尧文化的形成之地,也是晋文化的发祥之地、赵文化的发源之地。

第二,历史上的太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大文明的交汇之地,不仅表现为两大文明碰撞的战争,更多地表现在交流交往与贸易方面,孕育出太原独特的军镇文化、宗教文化与商业货殖文化。

第三,自辽金崛起于东北,先后建立王朝,特别是元朝一统天下定都北京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安、洛阳等中原腹地移位于北京,山西不再以河东称,而称之为山西,京蜀大官道随之形成,太原成为这一大动脉上的明珠,“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成为标志。

重要人物

欲了解杏花岭区的历史文化,须知晓几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赵简子、宋太宗、晋王等,下面重点介绍。

晋阳建城——赵简子

赵简子,名鞅,简子为谥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始记载,其作为晋卿代表晋国在列国盟会中露面的情况,其业绩既表现在作为晋卿对晋国所作出的贡献上,也表现在作为赵氏宗主对赵氏政治实体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上。

作为晋卿,在尚未担任晋国中军将前的晋顷公十三年(前513),便主持操办了在晋国内外引起反响的“铸刑鼎”事件,即在大鼎上铸刑法条文,以显示刑律的不可更改性,使刑书尽可能多地为世人了解。是我国最早颁布的成文法。

作为赵氏宗主,维护和捍卫了赵氏利益,发展壮大了赵氏影响,增强了赵氏政治实体的实力。最为具体的表现在于:一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晋国比较偏远的地区,尤其是晋国北部领土。晋阳为重中之重,先后派遣董安于、尹铎治理,这也是晋阳城的发端。二是为适应开疆拓土后的土地管理,实施经济与税制改革,建立了正常的田税与户税制度,改变了以往“籍而不税”的旧制。三是尊贤爱士,改革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世袭,实行赏禄制,不同于旧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拥有自己的封邑与领地,完全由君主在士人中选拔任用贤能人才,刑赏出自君主一人,举拔录用贤者,并厚赏,处置刑杀不肖者。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赵简子时期的赵氏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上,还是在领地的实际占有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赵氏建国与三家分晋的基础与条件。赵简子也成为赵国基业的奠基者、新制度的开拓者。

毁晋阳建太原——宋太宗

关于宋太宗火烧水淹1500年晋阳城的历史,太原人铭刻于心。宋太宗如此评价太原人:“盛则后服,衰则先叛。”曾一度采取向外移民的政策,但火烧也罢,水淹也罢,降格也罢,拔“龙角”也罢,太原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诚古今必争之地”“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地位不会改变。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又不好承认自己的错误,派潘美在唐明镇建起了太原城,只不过从河西改建至河东。然而,铭刻在太原人心中的文化不会因晋阳城的消失而消失,只不过由晋阳城转移至太原城而已。

自此以后,太原城延续了晋阳城的历史。成为1000多年来这片土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伴随着太原城的建成与繁荣,作为太原城中心腹地的杏花岭区域也一步步承载起太原的文化历史。

就藩太原——晋王朱棡

朱棡(1358-1398),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诸子,12岁的朱棡受封晋王。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棡正式就藩太原,在宋太原城基础上兴建规模宏大的晋王府。这座位于太原城东北的王府建筑群,正是今日杏花岭区辉煌的肇始之地。

晋王府依地势而建,周垣十里有余,殿宇鳞次栉比。王府内设有承运殿、存心殿等主体建筑,四周筑有城墙城门,俨然城中之城。朱棡在此统率山西军政,督造兵器屯田,与代王、燕王等共同构成明朝北疆防线。其间他整饬吏治,发展农桑,使太原成为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棡病逝后,其子孙世代袭封晋王,延续二百余年。晋王府历经扩建修缮,形成以宫城为核心,囊括花园、衙署、作坊的完整体系。王府周边的杏花岭一带逐渐发展为官署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区域,每当春日杏花漫山,朱甍碧瓦掩映其间,堪称太原胜景。

清顺治三年(1646),晋王府毁于火灾,但其建筑基址仍深刻影响着城市格局。如今杏花岭区作为太原核心城区,其名即源于晋王府外杏花盛景,区内现存精营街、典膳所等地名,皆与昔日晋王府属官机构相呼应。这座明代王府虽已不存,却为杏花岭注入了绵延六百年的文脉精魂,见证着从藩王治所到现代都市的沧桑变迁。

三位历史人物,三个关键节点,共同在杏花岭所在的土地上镌刻下太原的基因密码——既有赵简子构筑基业的坚韧,也有宋太宗毁建之间引发的重生,更承载了晋王朱棡奠定杏花岭区繁荣基业。今日杏花岭的宁静之下,奔涌着的正是这样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区划沿革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太原市在原北城区的基础上,设置城北6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北郊区中涧河、小返两乡镇与原南郊区杨家峪乡划入,形成了如今的杏花岭区。

从台骀治汾,到唐尧旧都,一直到西周叔虞封唐,尽管史书无载,但均与杏花岭这片土地密切相关。

春秋以降,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晋国六卿依法诛之,由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并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七邑,由原来的私田改为公田,并派大夫管理。杏花岭地域当属盂邑。战国时,在今黄寨东置狼孟,为赵邑。杏花岭地域当属狼孟。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天下分三十六郡,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杏花岭地域当属狼孟。两汉时期,县域名称多变,汉初,以太原郡21县与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代国。汉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分代国为代、太原两国,设狼孟、盂、汾阳三县,先后隶属韩国、代国、太原国。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狼孟、盂、汾阳三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一度将狼孟县改为狼调县。东汉时又反反复复,直到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将原阳曲县(今定襄境内)县民迁至现阳曲镇一带,才新置阳曲县。杏花岭区域属阳曲县。

两晋以降,杏花岭区域始终属阳曲县(隋代一度改称为阳直县,唐武德初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宋太宗恶晋阳人民顽强抵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北宋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阳曲县。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元明清各代,不论是元代实施中书省、道、路、府(州)、县五级地方行政,明代实施省、府(直隶州)、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清代实施省、道、府、县四级地方行政,还是民国先后实施省、县两级制,省、道、县三级制,阳曲县衙始终在府城。

区位优势

从古晋阳到太原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伴随着晋阳城的毁灭与太原城的新建,太原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中心由河西的晋阳转移到河东的太原,占据太原老城三分之二、五道城门的杏花岭区独具区位优势,由原来的从属地位上升至中心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中心。1927年太原置市前,杏花岭区域始终是阳曲县的一部分。置市后,伴随着军政机关进驻,军队的驻扎与移民的迁入,上升至中心地位。北宋以降,始终处于省级行政机构政治中心地位。

军事重镇。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始终处于融合与对立中,以至于发生战争,朝代更迭。太原的中心地位确立后,始终处于两大文明碰撞的军事前沿。处于核心位置的杏花岭区域首当其冲,必然成为军镇重地。明代,太原成为九边重镇之一,设晋王府。一直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杏花岭区域仍然是关键的战略要地与战场,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商业繁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始终处于融合与对立中,但对立与战争往往十分短暂,融合与贸易则是常态。太原处于司马迁《史记》所载的“龙门碣石线”上,不仅是军镇重地,同样是重要的商业通道,也孕育出绚丽的货殖文化。杏花岭区域自然成为南北贸易中心中的核心。近代工业则兴起杏花岭区域,诸如洋务运动产物的山西机器局、现代工业标志的发电厂,以及火柴厂等,均兴起于杏花岭区域,杏花岭区域也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摇篮。

教育发达。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与碰撞,使太原地域的文化兼容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杏花岭区域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诸如明代的三立书院,清末的令德堂,明清两代的太原府、阳曲县文庙与唱经楼,乃至近代的师范街,都集中在杏花岭区这片土地上。

宗教多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使太原成为宗教兴盛之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太原是最早最重要的传播地之一,杏花岭区的普光寺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同时,道教文化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其他外来宗教尽管进入太原较晚,但杏花岭区域均为重要的传播地。

经济转型。从阳曲县到北城区,再到杏花岭区;从无农村乡镇,到三个乡镇,其变化不在名称,而在内涵,即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城市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此即所谓城镇化。

农村的土地流转,使农村成为一种崭新的聚落。农业文明时期,村庄是生产生活的载体,也就是农业文明的载体,城市仅仅是行政管理机构的驻扎地。工业文明时期,村落的作用虽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城市已然发展成为市民工人的生活区域,市民阶层逐步扩大。

另外,在历史的发展中,处于农耕与游牧文明“龙门碣石线”与“京蜀大官道”上的杏花岭区域,形成了与周边郊区稍有区别的老太原方言,不仅需要研究,更需要保护与传承。

继往开来

应当尽快挖掘整理杏花岭区乡邦文献,修纂各类村志、乡镇志、企业志、行业志、机关志、学校志、医院志等专业志书。

位于杏花岭区的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 米国伟 摄

应当留住曾经的历史。这里就以已经消失了的敦化坊村为例,村名原呼东马坊,翰林张廷鉴以为不雅,取《中庸》“大德敦化”一语,将东马坊谐音为“敦化坊”。清乾隆以降,张家的张映宿,张廷铸、张廷鉴与张廷铨,张方永三代皆科甲出身,敦化坊72号即张进士别墅,乃翰林张廷鉴宅院,惜已不存。但张映宿《鹤坊诗稿》存世,张廷铸、张廷鉴与张廷铨三兄弟所撰、书、篆之隆国寺碑存世。张映宿《槐杖引》一诗中就描述了清季敦化坊村上坟的情景,以及村庙旁的老槐树。这些著述需要整理、点校、刊行,碑石则需要保护。

研究杏花岭区独特的文化,诸如傅公祠与傅山、晋王府与宝贤堂、柳溪与《花月痕》、令德堂与张之洞、牺盟会与国民师范等。

创作具有杏花岭区特色的文化产品,包括创作地域类文学、艺术作品,以立体展示杏花岭区的历史文化,达到传承、推介的效果。

杏花岭区,绝对是一座有待深入挖掘的历史文化富矿。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