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价值观作为一种在观念上形成的价值评价与判断,体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对其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
价值观作为一种在观念上形成的价值评价与判断,体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对其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因此,加强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红色经典故事作为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为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许多鲜活素材,学习红色经典,与历史对话,能够深化高职生对职业精神、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目前,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感、道德意愿、人生追求等方面来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坚定强烈的爱国情怀,明确的道德认知判断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由于受到多方非主流价值观念影响,极少数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坚定,但知行转化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坚定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对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坚持和信仰社会主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价值观自信。但在价值观认知和践行的转换上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概念和内容了解不够全面,对红色经典中具体人物、事件的了解也较为碎片化,对其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的理解尚显不足。少数学生将思政课当成“副课”,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有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但实际参与基层社会服务、权益倡导等行动的积极性较低,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及他人服务的行动力有待提高。
(二)强调个人价值,集体主义精神有待增强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增强时期,愈发强调人格的自我独立,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这使他们格外重视个体发展,维护个人权益,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值得褒扬的。但存在少数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倾斜,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三)讲求实用价值,功利化行为需要消弱
在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功利世俗化倾向,崇尚“有用即真理”。在职业岗位选择上,他们倾向于物质获取,比起对岗位的热爱情怀,考量更多的是“稳定且较高的薪资”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在生活方式上,他们也更习惯于物质享受,使用“苹果”手机、购买名牌服饰、吃“漂亮饭”是他们热衷于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这种对于实用价值和物质生活的过度盲目追求,容易使学生忽视了精神需要,会带来持续的的内心空虚和不满足感的现象。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因素
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其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本就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呈现深刻变革之势,因而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日益复杂,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多。
(一)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形成的网络文化圈群成为广大青少年栖息的首要阵地,带来了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迅速传播,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还未稳定,正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扰。例如,近年来“饭圈”文化在学生群体的网络世界中广泛流行,由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干扰了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二)学校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与实践的导向、思政课程的渗透、校园文化的熏陶四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对此存在认识不够清晰的现象:第一,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全面,学生容易陷入“重技能教育,轻情感教育”的误区。第二,教学内容存在过于理论化和宏大叙事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强的案例讨论和价值辨析,红色经典作为价值观载体的教育功能尚未完全释放,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使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未能将校园文化深度融入其专业或职业特色和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方式方法不足。
(三)家庭教育影响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其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和言行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提高,父母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物质生活,部分家长对学生比较宠溺,会尽量满足学生对物质的要求,这容易在校园内滋生互相攀比、贪图享乐,过度追求物质需要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同时一些家长自身思想认知存在误区,只希望孩子将来有份体面稳定高薪资的工作,对价值观教育毫重视不够,配合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够积极。这些无疑都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
(四)个人因素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期,具有自我意识强烈,敢于探索、情感丰富的特征。然而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律性不足的问题,经历过学业上的挫折感,较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能影响其自信心和价值判断,容易产生“工具化倾向”,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消极认知。因而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冲击下,他们更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一)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为了有效保护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家园不受不良思潮侵扰,需从社会层面协同发力,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一,强化社会正面引导,加强榜样示范引领。例如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如杨子荣(《林海雪原》)、李向阳(《平原游击队》)所展现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将他们作为榜样标杆,引导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第二,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乱象,于此同时鼓励基于红色经典故事、弘扬主旋律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并将其大力推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第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将红色经典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如《沂蒙》中“军民鱼水情”)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渗透和影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高职院校应当将育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科学、协同、长效的价值观养成教育体系。第一,筑牢思政课程主渠道阵地,精准对接高职生学习特点,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及学习习惯,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入本土资源和红色经典,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等课程中,结合红色经典《红岩》的忠诚信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模式让学生扮演人物,进行价值观引导。第二,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引导,将网络文明规范、媒介素养、信息安全与法治意识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并开发线上资源库,如建设校本红色经典数字平台、有声读物、VR红色展览馆等资源,建立校园文化网络生态,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第三,优化校园管理,营造良好和谐校园氛围。强调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被尊重、被关怀的体验中感受正向价值。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如在校园内设立红色经典文化长廊、英雄人物雕塑,举办各类“红色读书会”“革命家书朗诵会”等常态化校园活动,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三)创造温馨家庭氛围,发挥家长模范作用
家庭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家长,应当明确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作用,自觉发挥家庭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作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支持学校社会的价值观教育。第一,给予学生必要的经济支持,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物质环境。同时可与孩子共同阅读或观看展现革命时代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红色经典(如《苦菜花》中革命家庭的相互扶持),引导孩子理解艰苦奋斗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第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精神环境,建立开放、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可以借鉴红色经典故事中革命家庭的情感纽带(如《小兵张嘎》中奶奶对嘎子的慈爱与教导),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属感,有助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的形成。第三,以身作则,培养家长自身的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以积极心态和处事方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做到言行一致。家长可学习红色经典人物(如焦裕禄心系兰考人民、邓稼先隐姓埋名为国奉献)体现的强烈家国责任感,将其作为自身言行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小家”连“大家”的价值观。
(四)发挥高职院校学生主观能动性,坚定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能力的独立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引导下,应当主动唤醒主体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第一,系统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内涵,增强对错误价值观的免疫能力。第二,精读红色经典书籍和影视作品,利用网络数字平台深度学习其精神内核,并结合自身专业挖掘红色经典中的职业元素,将其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明确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所承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技术,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体悟奉献精神,强化公民意识。第四,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制定清晰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克服网络沉迷、消费主义等不良行为,培养自己勤俭、专注、坚韧的品质。(作者:黄勇建、谢依依)
参考文献
[1]金懿,张玮烨.“饭圈文化”畸变下高职学生价值观的规正与引领研究[J].国际公关,2024.
[2]李祖超,杨学文.由“卷”到“反卷”: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及引导[J].教育学术刊,2024.
[3]刘晓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
[4]吴玲婷.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现状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20.
[5]程伟.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
[6]周永猛.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7]杨婷.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3.
[8]薛铭.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
[9]马长世.论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及教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
(作者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红色经典故事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批准号:SZ231004);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红色故事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2024QNBJRC009)。
编辑:雪云
来源:陕西法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