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篇标题带着 “震惊”“曝光” 的文章疯传,标题赫然写着 “杨振宁遗产分配曝光,翁帆仅得房屋使用权”。
2025 年 10 月 18 日,杨振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位百岁物理学家的离去,让无数人陷入悲痛。
可谁能想到,哀悼的余温还没散,“恶心的一幕”就冒了出来。
还好正义来得快,结局大快人心……
杨振宁先生走的时候,享年 103 岁。
他这一生太传奇了,拿过诺贝尔奖,为中国科研搭了无数桥。
消息刚公布,清华园里就摆满了鲜花,网友们的悼念刷满了屏幕。
翁帆女士后来在文中说,杨先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这话一点不假,他和翁帆携手二十多年的感情,也曾被人嚼过舌根。
可他们用平静的日子证明,那是 “非常好的罗曼史”。
杨先生甚至早说过,自己走后支持翁帆再嫁,这份通透真让人敬佩。
那些天,大家都在回忆他的贡献,说他是 “上帝给物理界的礼物”。
但没人想到,暗处正有人盯着流量,准备搞事情。
先生去世刚满 4 天,几个营销号突然集体发力。
一篇标题带着 “震惊”“曝光” 的文章疯传,标题赫然写着 “杨振宁遗产分配曝光,翁帆仅得房屋使用权”。
里面的内容编得有鼻子有眼:说翁帆只分到了 “归根居” 的居住权,所有现金遗产全给了前妻杜致礼的子女。
文中还特意加了句 “守寡二十余年,终究一场空,可怜的翁帆”,明摆着往挑动对立的方向引。
更过分的是个几十万粉丝的财经博主,拿着这篇假文开直播,说 “这是内部渠道消息”,转头就推销起自己的理财课程。
我刷到这些内容时,气得手都攥紧了。
人家翁帆还在整理先生的遗物,还在承受失去伴侣的剧痛,这群人居然拿着编造的 “遗产” 话题吸血!
他们哪里在乎真相?不过是把大师的离世当成流量密码,把别人的悲痛当成赚钱工具。
评论区很快乱成一锅粥。
有人没看实锤就跟着骂 “不公”,有人质疑 “刚走就分遗产?太假了”。
还好更多人保持着清醒,有人翻出 2019 年的旧闻,说这谣言早被辟过;还有人直接留言:“等官方回应,别给造谣的涨流量!”
造谣的人还没得意够,打脸就来得又快又狠。
先生去世第 5 天下午,清华大学官微率先回应,直接戳破了核心谎言。
声明里写得清清楚楚:“归根居” 产权本就属于学校,是杨先生生前的居住用房,根本不存在 “遗产分配” 一说。
紧接着,翁帆的助理也发了长文声明,配着造谣账号的截图,直言这些说法 “纯属胡说八道,用心险恶”。
声明里还提了句,翁帆正遵照先生遗愿整理学术资料,没空理会谣言,这更让造谣者显得可笑又卑劣。
更解气的是监管部门的动作。
网信办很快就查出,这批账号是专门靠造谣名人博流量的团伙,之前还编过其他学者的假新闻。
那个开直播卖课的博主,账号直接被永久封禁,还被处以 5 万元罚款。
其他跟风转发的营销号,要么删帖公开道歉,要么直接被平台销号,一个都没跑掉。
这次的处罚没搞 “停更三月” 的敷衍套路,实打实的封禁加罚款,真是大快人心。
谣言被粉碎,造谣者受惩罚,这场闹剧 3 天就收场了。
可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里藏着的问题更值得琢磨。
这群人为什么敢这么嚣张,还不是之前的造谣成本太低。
前几年就有人编造过 “杨振宁去世” 的假消息,最后也就发个道歉声明了事。
可这次他们踩错了线 —— 对着刚离世的百岁大师下手,对着沉浸在悲痛中的遗孀造谣,这是触碰了所有人的底线。
有网友说得好:“杨先生一生‘唯留学术成果’,这群人一生‘唯留流量算计’。”
想想先生的格局吧:70 年代就为中国科研奔走,90 年代为筹建高等研究中心,亲自去香港、美国筹款,还捐出自己的积蓄和房产;为了引进人才,三番五次劝说姚期智全职回国。
再看看这些造谣的人,靠嚼舌根赚黑心钱,两者简直云泥之别。
更讽刺的是那些说 “翁帆可怜” 的论调,他们根本不懂这份感情的重量。
杨振宁 1999 年就认识翁帆,当时翁帆还是陪他们考察的学生;2004 年重逢后走到一起,二十多年里,他们一起整理学术资料,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
对翁帆来说,先生是伴侣更是导师,是塑造她的人。
用世俗的 “遗产多少” 来衡量这份感情,本身就是种亵渎。
这场闹剧只用了 3 天就落幕,造谣者被严惩,真相也公之于众。
那些想靠吃人血馒头赚钱的人,迟早会被收拾。
愿杨先生安息,这样的恶心事再也别发生了。
来源:不笑江湖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