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这部英剧的第2集,完美诠释了当下的网络现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20:34 1

摘要:这几年,很多人涌进了网络创作者的赛道,但是内容却没有因为数量增多而变得优质。

这几年,很多人涌进了网络创作者的赛道,但是内容却没有因为数量增多而变得优质。

反而同质化的低质内容扎堆。

创作的方向也没有多元化,反而总是聚焦于社会热点和娱乐热搜。

这些创作者个个都在说自己在创作,码字有多不容易、多费脑,

但最后出来的作品都是在围剿同一批对象。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用一集电视剧就可以解释清楚。

这就是2013年的英剧《黑镜》,第二季的第二集,《白熊》。

这集电视剧播出的时间是2013年2月18日,在英国第四频道首播,吸引了120万观众观看。

大家对这一集的评价,非常高。

时长只有42分钟,剧情过目难忘。

电视剧一开头,女主在一所房子里醒了过来,看到电视上一直在播放一个特殊的符号。

房间里有她和一个男人的合照,旁边还有一个小女孩。

女主的脑海里不断闪过一些片段回忆,因为不完整所以她自己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不久后,她决定把照片带走。

于是她离开房子,很快,像是接到了什么命令一样,一名陌生的男子用猎枪向她开火,她不得不逃走。

过程中她试图请求旁人的帮助,但大家保持安静,就只是掏出手机记录。

为什么会被人拿枪追着跑?

为什么就只追她不追旁边拿手机的人?

她压根就不知道,她恐惧,她无助。

周围人没有一个人愿意伸手帮她,就只懂拿手机拍摄。

她跑到了一个加油站,看到了一个短发漂亮的女生。

女二号杰姆登场了!

杰姆告诉女主,符号开始出现在电视和手机屏幕上,会使大多数人变成了被动的偷窥者,即“旁观者”。

这就是他们冷漠的原因。

只有女主和杰姆自己没有受到影响,但她们也成了“猎人”的目标。

“猎人”是一群未受影响的人类,行为残暴,就是一开头蒙面拿枪的那一类人。

只有去到白熊”的发射器那里摧毁那些信号,才能保证安全。

女主在惊恐中全部相信了女二号杰姆的话,并跟她向远处逃跑。

逃跑一开始很顺利,但她俩还是被抓住了。

猎人打算在森林里折磨她们,这时,拿手机的人出现了。

这是这一集最可怕的场景,一群人无情地拿着手机,看着猎人试图伤害女主。

女主非常害怕,但周围围观拿手机记录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你们都不帮我?”她非常难理解。

“他们不会救你,只会围观”,猎人告诉她。

就在猎人即将动手的时候,女二号抄起枪打中 了猎人。

俩人继续逃跑,顺利在晚上的时候到达了目标白熊,并开始摧毁机器,动静声引来了戴面具的人来阻拦她俩。

在搏斗中女二倒地,女主拿到了枪,她当即向面具人开枪。

不料打出的不是子弹,而是一大束彩色的纸碎。

女主惊呆了!

随即,机关门全部打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响起,女主拿着枪转身看向后方。

完全不知道状况。

这时,一个主持人走了过来,他不是别人,正是在森林里折磨她的猎人。

只不过换了衣服。

女主在满脸问号中不解地看着周遭的一切。

女二号杰姆现出了原形,不再跟她是一伙的了,而是跟猎人一伙。

大家不紧不慢地卸下服装和道具,把女主绑在椅子上,然后站成一排,向观众鞠躬谢幕。

原来,这是一场真人秀摆拍,除了女主以外,其他的人都是群演。

猎人(主持人)走过来,告诉女主,她为何会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她被告知自己的名字叫维多利亚·斯基兰,照片上的男子是她的未婚夫伊恩。

女孩叫杰迈玛。

维多利亚的未婚夫伊恩绑架了小女孩杰迈玛,并残忍地杀害了她,还录下了整个过程。

维多利亚是帮凶。

两人都被抓了,伊恩在牢房自杀身亡。

而维多利亚则被判处“每日心理惩罚”,并被关押到这座“白熊正义公园”。

所谓的罪名“每日心理惩罚”,就是让维多利亚每天都经历一遍被追、被救同时被围观的生活。

女二号和猎人等是白熊公园的工作人员,负责每天的NPC。

观众是每天买票进来,近距离感受维多利亚接受惩罚的人。

每一批观众都被公园告知,要遵守多条规则,不许说话,要让维多利亚相信观众已经被催眠了。

所以,每一天都是同样的剧本,只是观众不一样。

大家来这座公园的目的,就是来“欣赏”维多利亚的害怕。

剧本走完后,维多利亚都会在舞台上被唤醒自己的犯罪记忆,然后晚上被继续关在同一处房子,入睡前白熊工作人员会用极片清除她的大部分记忆。

使得她每天起来都是在惊恐中开始,日复一日地被追来追去。

她看似可怜,其实是她的因果报应。

观众打着“正义”的旗号,无情地围观白熊公园的表演。

公园之所以叫白熊,是因为受害女孩有个白色的玩偶熊。

这就是《白熊》的全部剧情,要看到结尾才能看懂的一集电视剧。

《黑镜》这部电视剧的其他剧集,大部分讲的是科技被过度使用的后果,但这一集的《白熊》罕见地提到了“道德”。

剧情里,维多利亚目睹并记录了别人的痛苦,结果,围观的观众也目睹并记录了她的痛苦。

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肯定“正义”的地位。

因为看完之后,令人不安。

正义,究竟是惩罚有罪之人?还是保护无辜者?还是复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13年前播出的时候,大家对这一集的探讨就特别多。

那个时候,讨论的重点对象,是维多利亚这个角色。

13年后,那群冷漠的围观群众,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互联网。

互联网现在也多了很多持手机到处拍摄的人。

但他们并不会保持沉默,他们喜欢活跃,要蹭热点。

轻度的,走路逛街都能遇到举高手机开直播的,也就这个时代下会看到有人对着屏幕自言自语而无视旁边流动的人群。人的群居性,在这一刻变得陌生。最好环境能保证你继续不群居,不然漫长几十年,退化的属性会害了你。

中度的,找丢失小孩的现场都能看到起号的人,打上一个标签,编造进展谣言,就能吃一波流量。这类人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关心孩子安危,只看到流量有没有为他们停留。

重度的,参考全红婵老家那帮围观不愿散去的人。他们是纯纯的恶,被全网嫌弃的吃相,他们知道的,但每天都会准时出现打扰人家。

这些手机背后都是满脸嗔相。

现实生活中,这三类人都遭人嫌弃。然而,在互联网内容平台上,他们不分先后,都受青睐。

美其名曰是算法导致的,

但这个说法骗不了人。

六七年前,算法就出现了,但那个时候的算法没这么不讲理。

以前,社会领域的流量就那么多,根据创作者内容优质来分配,分完就没有了。

过去跟现在一样,每天都会出车祸,有伤亡,因为人生无常嘛,很多意外根本无法避免。

但那时候,合理的算法机制,避开了热搜榜,相关的文章的解读也客观,感叹人生不易。

可这两三年,涌进来的创作者缺乏常识,热衷八卦造谣,尤其擅长编造假身份,说自己的亲戚跟这件事有关,“他告诉我”……

最明显的,一张文字截图爆料,就可以引爆全网流量。

这些空穴来风的内容,意外得到了不限制配额的流量福利,给这些创作者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很多人开始加入到自媒体的大军当中,个个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却十分听从平台的热搜走向,哪个名人被爆料上榜,那么那几天铺天盖地都是那个名人的名字。

其实那个名人并没有做错什么,

即便错了也不至于招来那么多攻击的流量。

每个人都会犯错,有大有小,但是骂人也要骂得合理。

大量的账号不管错误大小,抓住爆料就狂输出文字,从千奇百怪的角度去贬低当事人。

现料骂完了,就去挖过去的料。

360°无死角,全天候都在骂那个人,除非有新的名人出现,来接骂人的流量,不然那个人会继续被骂。

这种持续攻击,体现在推荐榜单上,

体现在一些视频博主的逐帧分析下,明明是正常的互动都会被恶意解读,

导致无辜的广大网友长期都被动浏览到这些名人负面消息。

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又发现,那个名人实际并没有那么坏。

而且明星们也没有那么不堪,然而假消息还是让这一类群体彻底被祛魅,被限制了曝光率。

本来明星就是靠流量和曝光率谋生的,这是他们这个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原因。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喜欢拿“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来分辨,内容平台看似繁荣,其实多是假消息,因为法不责众,所以他们不需要担心后果。

表面上是维护正义,实际上喧嚣过后,明星们不敢再袒露心扉,明明他们就是一类很感性的人,但为了以后的工作着想,他们在表达上变得克制和疏离。

以前,林青霞生完女儿后,大方让媒体进去拍,彼此之间很信任。

但现在,套路被认可,面具是必需品,人与人之间多了更深的嫌隙。

冲击过后,整个娱乐行业战战兢兢,为了作品能顺利播出,话再难听也得憋着,尽管这些话术无中生有。

砸巨资拍摄的作品,再优秀,也因为解说类短视频的冲击,而导致电影票房难有起色。

短视频行业其实冲击了整个文化产业,你如果Get不到这个影响的话,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去狂刷视频,看看你还能像以前那样欣赏影视作品吗?

最后,那些蹭热点的用户收获了粉丝,还有收益,继续在平台上发表口水文。

他们更新很快,但唯独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

离开了八卦,他们无能为力。

没有了平台的流量加持,他们的作品其实竞争不过那些沉下心来写文的同行。

然而,他们还是可以存在,因为现有的平台机制奖励那些活跃账号,更新发文多,阅读量高,账号的权限就高。

看着自己的影响力变大,他们很有成就感,但是也是他们毁了自媒体 。

因为图文领域自媒体的尽头,是写作。

在他们的一顿捣鼓下,尽头是法律的怒视。

那些有头脑有文笔的人,无法脱颖而出,更别提生产力竞争了。

真正写作的人,一天最多能写几千字,即便遇到了灵感迸发,也就能高产一段时间。

写作很费心力、精力,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在信息流中竞争,难度很大。

因为这本质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市场,网红之类的必然无法长久存在。

但平台鼓励那些劲爆的内容,真诚的分享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平台鼓励那些煽动情绪的文字,智慧在这里是不值一提。

即便克服了这些,网友的口味也被那批人的口水文、情绪文改变了,所谓的共鸣消失了。

本来,社交媒体存在的意义,是在这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疏离的时代培养一种联系感。

但IT构成的内容平台管理者,将一切都货币化,高学历出身的人才们在互联网这栋大厦的每一个窗口,伸出手,就像营销员那样招揽生意。

做出来的产品,让那些学历比他们低的人都看不起。

推荐榜上那些让人看了害臊的内容,那些不实的讯息,那些垃圾的短文,是否会让平台管理者拿来向亲属们炫耀自己的工作成就?

作为科技人员出身,他们驾驭了“流量”这股势力了吗?还是流量绑架了他们?迷惑了他们?

我想,他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问题的答案。

网友比他们清醒,大家在多个场合都反映了网络现状,但是大众的呼吁没有被采纳。

其实,网络是大家的网络,不是哪家公司的专属范围。

平台制造了有毒的流量后,还出台了各式流量券(需花钱购买流量),认为自己的地位才配拥有解释权,

却在谣言四起的时候将锅甩给个人用户。

总而言之,平台不爱用户,只想获取利益。

这全部的行为,其实就是《白熊》里的园区工作人员和旁观者之间发生的那样。

也就那样,看似正义实际上令人不安。

其实反映网络的电视剧有很多。

《IT狂人》就拍得很好,大家笑得开心,演员也演得开心。

我还是觉得19年前,Moss对Jen说的那句话,放到现在很有杀伤力:“Jen,这就是互联网”!

那时候的互联网,简单,开心,纯粹拿科技为人类服务!

不像现在。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