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姨,你看这书还能扫码听,讲的都是咱生活中常见的事。”在渭南市临渭区丰原北雷村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法律明白人”老韩一边分发普法资料,一边讲解民法典知识。另一侧的宪法主题长廊里,几位老人正围着“宪法与生活”展板讨论:“原来交物业费也受法律保护!”这样的场景,是临
“姨,你看这书还能扫码听,讲的都是咱生活中常见的事。”在渭南市临渭区丰原北雷村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法律明白人”老韩一边分发普法资料,一边讲解民法典知识。另一侧的宪法主题长廊里,几位老人正围着“宪法与生活”展板讨论:“原来交物业费也受法律保护!”这样的场景,是临渭区“八五”普法工作最鲜活的注脚。五年来,临渭区以“绣花功夫”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让法治宣传从纸上条文变成生活日常。2024年,临渭区司法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高位推动,让“大普法”格局走出临渭实践
规划引领,按下普法“快进键”。临渭区将“八五”普法规划纳入全面依法治区全局,344个村(社区)全部配齐普法专干;创新“清单化”管理,出台普法责任清单等5类制度,用“硬约束”压实“软任务”。保障到位,让普法“沉下去”。编印《宪法》《民法典》等读本23万册,定制普法宣传品15万份;组建1530人的“多元化普法队伍”,开展50场骨干培训,参训率达98%以上。“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找‘法律明白人’评理的多了!”蔺店镇蒲阳村书记感慨。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将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年度考核,定期开展专题督查和会议部署,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普法氛围。
精准滴灌,让法治的温度触达每个群体
“同学们,遇到校园欺凌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在人和小学“法治第一课”上,法治副校长用动画讲解法律知识。五年来,全区组织5850场“开学第一课”,覆盖15万师生。临渭区立足不同群体需求,推动普法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聚焦“关键少数”,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辅导,区委中心组每年12次法治学习,127名领导干部列席涉法会议,83次重大决策经法律顾问“体检”。打造“法护夕阳红”品牌,聚焦老年人防诈骗、赡养等需求,在7家养老院设站,382名老人通过“银发窗口”解决纠纷。推出“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组织律师进企体检315次,审查合同1299份,挽回损失5656万元;“法企E码通”提供24小时法律顾问服务。法治宣传融入“烟火气”,“法治文化流动广场”进公园,反诈直播间吸引10万网友,人社微短剧刷爆朋友圈。“现在学法律不像以前那么枯燥啦!”00后女孩小吴说。
普治融合,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稳定器”
临渭区坚持“普治并重”,开展法治助力乡村振兴“七个一”活动。3个全国、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发挥标杆作用,2476名“法律明白人”活跃一线。幸福社区获“全省‘法律明白人’培养示范点”,六泉路社区王洁探索“三心三治”模式,获“三秦最美法律明白人”提名。“以前有矛盾不知道找谁,现在村里有律师和调解员,遇事心里踏实了!”崇凝镇竹冯村李阿姨说。三级调解网络累计排查矛盾1.2万次、化解纠纷4701件,调解率97.8%。法律援助办理805件案件,挽回损失402.5万元,解答咨询4116次,为弱势群体提供法治保障。
润物无声,让法治信仰扎根民心
漫步临渭街头,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民主路的法治文化长廊绘满《民法典》故事,蒲阳村的宪法馆迎来一批批“小游客”,高铁站前的法治流动展累计接待1.2万人次……这些元素的场景化呈现与近距离触达,让法治看得见、读得懂、用得着,成为浸润人心的生活底色。
五年来,23万册读本、4200条新媒体内容、740期专栏让法治融入日常;97%干部学法参考率、97.8%纠纷调解成功率勾勒出法治临渭的温暖轮廓。实践证明,当法治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全民参与”,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需求”,便能激发治理效能。“普法不是完成任务,是要让法治成为临渭人的生活方式。”区司法局局长说。如今,法治信仰如渭河水般流淌,滋养着百姓生活。(通讯员:王娟)
供稿:渭南市临渭区司法局
编辑:许沥心
责编:严江珂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