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下旬起,广东多地气象部门密集发布公告,将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此次大范围人工增雨不仅是应对当前干燥天气的举措,更旨在提前防范秋冬季节可能出现的气象干旱,为农业生产、城乡供水和生态保护“解渴”。
2025年10月下旬起,广东多地气象部门密集发布公告,将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此次大范围人工增雨不仅是应对当前干燥天气的举措,更旨在提前防范秋冬季节可能出现的气象干旱,为农业生产、城乡供水和生态保护“解渴”。
三地明确作业时间与设备,河源针对性应对干旱风险
从各地公布的计划来看,本次人工增雨作业覆盖珠海、河源、清远三市,作业时间与设备各有侧重,且均以灵活高效的火箭发射装置为主:
- 珠海:作业时间锁定10月21日至11月30日,重点在斗门区开展,配备WR型、BL型两类火箭发射架,搭配WR-98型、BL-1A型火箭弹,可根据云层条件灵活选择设备,确保增雨效果。
- 清远:与珠海同步启动作业,同样持续至11月30日,作业范围覆盖全市行政区域,使用的设备型号与珠海完全一致,形成“统一设备、协同作业”的模式,便于跨区域气象资源调配。
- 河源:作业时间更长,从10月25日延续至12月31日,覆盖市区及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5县,采用车载式移动WR-98型或BL-A1型火箭发射装置——这种移动设备的优势在于能“追云作业”,哪里有适合增雨的云层,就能快速抵达现场,尤其针对河源当前的天气痛点:近期持续晴朗干燥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且秋冬季节存在气象干旱风险,移动作业能更精准地为高火险区域、农田集中区补充降水。
人工增雨背后:广东为何此时“唤雨”?
气象数据显示,进入10月后,广东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部分区域相对湿度持续低于60%,干燥天气不仅让森林火险隐患升级,也给晚稻灌浆、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带来压力。以河源为例,当地晚稻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轻微干旱就可能影响籽粒饱满度;同时,持续少雨也让水库蓄水量增速放缓,若秋冬季节降水继续偏少,可能对明年春季灌溉和城乡供水造成影响。
人工增雨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通过火箭弹向云层中播撒催化剂(如碘化银),促进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并降落,其前提是天空中存在具备降水潜力的云层。广东气象部门选择此时启动作业,正是基于对未来一个月天气趋势的研判——预计11月广东仍以晴好天气为主,自然降水偏少,通过人工干预提前补充降水,既能缓解当前干燥局面,也能为秋冬季节的水资源储备“打底”。
重要安全提醒:遇到火箭残骸别乱动,这些规则要记牢
由于人工增雨使用的火箭弹属于专用作业装备,存在一定危险性,广东气象部门特别发布安全提示,市民需注意以下两点:
1. 作业现场禁围观:火箭作业车半径50米范围内为安全警戒区,作业期间禁止群众靠近围观,避免因火箭发射时的冲击波或意外情况造成伤害。
2. 发现残骸速报告:在作业点半径10公里左右的区域内,若发现火箭弹残骸或未爆炸的故障弹,切勿擅自拆除、搬动或储藏,应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气象局或派出所,由专业人员到场处理;若看到火箭残体正在降落,需立即避让,确保自身安全。
此次广东多地联动开展人工增雨,既是应对短期天气挑战的务实举措,也是保障民生与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后续气象部门将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作业动态,市民可关注当地气象公众号,了解最新的增雨作业安排与天气变化。
来源:肥东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