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前,他是片场里被镜头剪掉的群演;三十年后,他是《人民日报》密集表扬的时代标杆。
三十年前,他是片场里被镜头剪掉的群演;三十年后,他是《人民日报》密集表扬的时代标杆。
于和伟用最"笨"的方式,在浮躁的娱乐圈里活成了一股清流,没有热搜,没有绯闻,只有演技和坚守。
为何他的沉默如此有力量?这给娱乐圈带来什么启示?
编辑:AJY
这个数字像一记重拳,72小时,4次,《人民日报》的笔很少为某个具体演员如此密集地落下。
更何况是同一个人,于和伟,这个名字在短短三天内被官媒连续提及四次。
这在娱乐圈中是多大的殊荣?
网友纷纷调侃,于和伟这是要成为演技教科书了吧。
但细想一下,这份荣誉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支撑着?
翻开他的履历,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细节里。
54岁的中年演员,年轻时无人关注,但慧眼识珠的张艺谋导演却始终坚信他会是从人群中走出来的那个。
果然,在二十年后,《人民日报》亲自采访,足以证明张艺谋的眼光,也证明于和伟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
被称为"最牛群演"的他,凭什么?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回报的深刻故事。
当我们细数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沉甸甸的分量。
4次表扬,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72小时,不是密集,而是积累。
于和伟的故事,从这一刻开始,值得我们每个人停下来思考。
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个分量有多重?
让我们继续深入。
《沉默的荣耀》中,有一场三分半钟的无台词独角戏,被业内称为表演教学的经典范本。
内容大概是于和伟饰演的吴石意外发现最信任的兄弟竟然是叛逆,一时间两人的信任瞬间崩塌。
但在镜头下,他下意识去松领带,似乎被扼住喉咙,表达难以窒息的感觉。
之后拿起文件时微微颤抖的手却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最后在无人的角落,他靠在椅背上颓废的姿态让观众共情,眼神里的绝望和痛苦交织,将一个革命者被信念摧毁的绝望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全程没有大幅度的嘶吼,没有落泪情绪崩溃,反而是透过这些隐忍后的痛苦来表达内心的失望。
为了演好这教科书级别的三分钟,于和伟提前一周就已经进入到"闭关状态"。
拒绝与人沟通,在演戏之余也时刻沉浸角色与角色共情。
但最打动观众的还要属吴石在狱中和夫人诀别的那场戏,疲惫受伤的身体,为了不让夫人担心表现出来的从容和自然让人心疼。
看着吴石最爱的凤梨酥被捏的粉碎,低头滑落的泪水和抽搐的肩膀,让无数观众落泪。
这部剧播出后,不少人称赞于和伟将角色演活,但是当于和伟专程去拜访吴石烈士时,他会轻声说"您的名字有人知晓"。
他感谢吴石同样也共情吴石,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吴石,所以他从来不会以此为傲,而是充满感激。
在《人民日报》的专访中,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于和伟,专访被问及台湾观众对此剧的关注如何看待时,他的一番话让人深思。
有台湾的朋友看到后能够共情甚至流泪,我很开心。
我们同根同源,应该团圆。
这种正确的价值观的传递,早已超过了角色本身带来的深刻影响。
或许这也是于和伟为什么能得到官媒力挺的原因吧。
从人品和价值观,《人民日报》的采访足以证明于和伟的价值。
但从专业的演技水平来看,张艺谋早年的一句话也足够发人深省。
"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张艺谋身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审美、艺术、风格以及作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不言而喻。
能够得到张艺谋这么高水平的评价到底是客气吹捧还是真情实感?
细扒于和伟塑造过的所有角色,我们根本找不到两个同类型的角色人物。
从2010年开始,新版《三国》中的刘备,是于和伟事业上的转折点。
为了摆脱之前反派角色的束缚,那一次于和伟直接扎进史料,研究了数月。
深度分析刘备的人物特征,年轻时的锋芒,中年时的沉稳,以及晚年的沧桑。
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的名场面意外走红,让于和伟这个人物被大众熟知。
直到2017年的《军师联盟》中的曹操,才让他获得了白玉兰奖,得到了张艺谋的关注。
有人说于和伟在做演员这条路上算是大器晚成,从毕业后从跑龙套开始。
七次被大奖提名,却七次都成了陪跑,甚至在第33届飞天奖,有四部作品都入围了优秀电视剧奖,但却与最佳男主角失之交臂。
但每一次的错过,似乎都成了于和伟与自己较劲的开始。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是一个被赋予灵魂和鲜活气息的人物。
其中即兴设计的嗑瓜子,推瓜子皮的细节,让这人人物有了新的活力。
在《城中之城》中的经侦警察,生活气息浓厚,有专业刑警的能力,也有疲惫工作下的颓废状态。
在这次的专访中,于和伟提到了自己之前塑造过的一个角色,《我是刑警》中的人物。
他试图表达角色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的设定,而是真是存在的人物。
于和伟饰演的老刑警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脆弱,于和伟就通过握茶杯的力度,说话的停顿,放大这些细节,让观众注意到这些真实的变化。
张艺谋在于和伟的演绎生涯中,与其说张艺谋是他的人生伯乐,不如说这两人是一种双向奔赴。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作为群演的于和伟镜头被剪得几乎找不到。
但张艺谋依旧在众多人群中发现了于和伟的潜力。
二十年后,两人的《坚如磐石》再续前缘。
这一次于和伟不是充当背景板的存在,而是撑起全剧的高光。
于和伟的可贵之处从来不是按照剧本标准的诠释角色,而是理解他成为他并且完善他。
剧中有一个动作时于和伟的即兴表演,"笑眯眯整理袖口",一下将笑里藏刀的状态演出了灵魂。
张艺谋的拍案叫绝,成为了本剧的点睛之笔。
其实很遗憾,如果这个角色早四五年出来,张颂文的高启强就该排第二了。
这是张艺谋对于和伟的评价,是对于和伟的肯定,也是对于演员的珍惜。
但对于大器晚成,于和伟却说,这并不是件坏事。
没有之前的沉淀不会有如今的于和伟,祝福他。
什么是真正的"沉浸式表演"?
让我们看看于和伟的创作方法。
为演好刑警角色,他曾到派出所体验生活三个月;塑造金融人物时,他撰写数万字的人物分析。
这种创作态度体现了他对职业的敬畏。
在专业分析后,让读者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沉浸式表演"?
《沉默的荣耀》的成功不仅在于演员的表演,还在于其真实还原历史的态度。
剧集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克制的手法展现隐蔽战线的残酷。
该剧带动观众关注历史,各地纪念馆出现参观热潮。
这反映出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既能打动人心,又能唤醒集体记忆。
于和伟的表演艺术给予观众这样的启示。
真正的表演不在于外在的喧哗,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当镜头对准那些沉默的荣耀时,演员用真诚的创作让历史照进现实。
《沉默的荣耀》在台湾地区也引起热议,收视率突破4%,网络话题量达8亿人次。
而演员本人始终与热搜保持距离。
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影响力,说明了什么?
说明真正的艺术价值是没有边界的,能够跨越海峡,触动人心。
于和伟的表演,不仅仅是演技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递。
通过他的表演,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
通过他的角色,观众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历史的厚重。
这就是文艺的使命,不是娱乐至死,而是精神引领。
不是流量至上,而是价值传承。
于和伟用他的表演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这种担当,体现在对角色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对观众的负责。
于和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会因沉默而被埋没,只会在时间的检验中愈发闪耀。
当流量退去,当喧嚣平息,那些用生命诠释艺术的坚守者,终将成为时代的标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学会于和伟式的沉默与坚持?
来源:安珈一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