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梗”频出的时代,该如何守护语言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8:31 1

摘要:10月21日,一则语文老师课堂引导学生的视频引发广泛共鸣,并被央视新闻转发。面对学生口中流行的“包的”网络热梗,这位老师没有简单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其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词语来替代。这短短一分钟的课堂片段,如同

□ 张茜(西南财经大学)

10月21日,一则语文老师课堂引导学生的视频引发广泛共鸣,并被央视新闻转发。面对学生口中流行的“包的”网络热梗,这位老师没有简单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其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词语来替代。这短短一分钟的课堂片段,如同一股清泉,冲刷着被网络流行语不断冲刷的语言河床,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热梗”频出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并传承语言的力量与优美。

网络热梗的诞生与传播,本是互联网时代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文化现象。它们直白、生动,带有强烈的圈层认同感和时效性,能快速拉近交流者之间的距离。然而,当“热梗”从社交媒体的调味品逐渐变成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日常表达的主菜时,其背后潜藏的危机便不容忽视。正如视频中老师所言,长期依赖“包的”这类高度简化的符号,实则是对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弱化。它让我们在便捷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放弃进行更精准、更细腻、更具创造性的语言表达的机会。

这位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引导”而非“禁止”的态度。她没有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一棒子打死,而是理解了学生的语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语言世界的一扇窗。她从“包的”这一简单的承诺,引申出“信心”与“势在必得”的决心与气魄,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语言美学课。她让学生看到,在“包的”这个模糊的感觉之外,汉语词汇库里还有那么多璀璨的明珠,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内心的波澜与思想的棱角。

汉语,是经历了数千年锤炼的文化瑰宝。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华章,其魅力正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层次和深厚底蕴。许多经典诗词背后,都凝聚着作者对语言的极致雕琢与深度追求。如果我们今天的表达,最终被统一简化为几个快速迭代的“热梗”,那将不仅是个人语言能力的贫乏,更是对深厚文化资源的浪费。

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网络用语,而是应倡导一种“各归其位”的智慧。在轻松的社交场合,使用热梗无伤大雅;但在需要严谨思考、深度交流和传承文化的场合,我们必须有能力调动那些更精确、更优美的语言。这需要教育者像视频中的老师一样,多做“翻译”和“引导”的工作,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指尖即将敲出下一个“热梗”时,能偶尔停一停,尝试寻找那个更能直抵人心、也更能代表我们思考深度的词语。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守护语言的丰富性,就是在守护我们思想的多样性。感谢这位“很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师,她用一堂微小的课,提醒我们:别让“热梗”带来的便捷,冷却了我们传承千年的语言之美。当我们能自由驾驭“信心”“决心”与“势在必得”时,我们所表达的,将不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广阔世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