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称欧盟正在考虑让中国企业向欧洲公司转移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以此换取前者在欧洲市场的经营资格。
前几天,彭博社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欧盟正在考虑让中国企业向欧洲公司转移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以此换取前者在欧洲市场的经营资格。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坐不住了,纷纷开始玩梗。
最经典的一个梗,源自40年前那段经常被“公知”拿来批评我们汽车产业政策的往事。
当时,大众汽车刚进入中国,德国人认为桑塔纳卖8万就行了,但我们坚持要卖16万。
“公知”们借此批评说,不是外国人不想卖便宜车,是我们为了保护“不争气”的国产车,才被迫涨价的。
谁料到,40年后的今天,欧洲居然面临相似的情况——我们认为比亚迪卖10万就挺合理,但欧洲却坚持要卖到20万。
这个“回旋镖”足足飞了40年,不知道“公知”们这回该怎么解释?他们心目中那个“人类文明的灯塔”,为啥也会不顾本国消费者的利益,执意维持高价呢?
其实,双方的底层逻辑一模一样:都是为了给自家落后的汽车产业争取生存空间。虽然短期内牺牲了一些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看,却能换来外国的先进技术,为日后翻盘留下机会。
如今欧洲的问题,远不止新能源汽车。在几乎所有新兴产业上,比如AI、绿色能源、机器人、半导体、太空科技、新材料等,欧洲都处于落后状态。
它就像一位老贵族,衣着光鲜,彬彬有礼,家底厚实,让外人羡慕不已。但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家里早就入不敷出,“孩子们”也不太争气,体面的生活就快维持不下去了。
2023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委托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就欧洲面临的竞争力不足、经济结构落后等问题展开研究。
德拉吉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深入欧洲各国调研了一整年,最后出了一份400页厚的报告,直接将欧洲的状况归结为四个字:
又老又弱。
这个“老”,既指人口结构,也指产业结构。
人口“老”很好理解,富裕的生活让欧洲人都不太愿意生孩子了。德国平均年龄45岁,法国42岁,英国40岁,听起来好像还行?但那是没对比——知道印度人平均年龄吗?才28岁!只有年轻人才有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创业激情,欧洲“老”的不仅是年龄,更是整个社会的活力。
而且,数量庞大的移民正在冲击发达国家的福利体系。英国和法国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移民游行,这也堵死了欧洲政府想靠引进移民来改善年龄结构的后路。
产业结构的“老”,是指欧洲已经很久没能培育出新的巨头企业了。一提到法国,就是LV、爱马仕;提到德国,就是奔驰、宝马、西门子;丹麦是乐高,瑞典是宜家。这些企业当然很成功,但全都是上世纪创立的品牌。
有报告显示,德国上一次培育出大型软件企业还是在1972年!换句话说,在数字科技领域,德国已经50年没有重大创新了。
创新不足,除了人口老化,繁琐的监管也要负主要责任。德拉吉坦言:过度监管虽然保障了公平,却也让初创企业举步维艰,欧洲的营商环境已经落后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
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只需一年时间,在德国,5年还没走完审批流程。
而“弱”,指的是供应链脆弱,缺乏战略自主性,导致欧洲很容易被别国“卡脖子”。一场俄乌战争,就能让全欧洲能源价格飞涨,企业成本飙升。再比如光刻机,明明是荷兰ASML的产品,却要受美国“长臂管辖”,不能自由向我们出口。
在AI、新能源、机器人这些新兴产业上,欧洲拿不到足够投资,也培育不出有竞争力的企业。欧洲人甚至自嘲:“美国有ChatGPT,中国有DeepSeek,而我们只有开了不会掉的瓶盖。”
有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德国人曾问他的中国同事:“你觉得为什么德国搞不出有竞争力的AI企业?”
中国同事笑了笑,没说话。
德国人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们都认识这么多年了,你大胆说,是不是我们德国政府有问题?”
中国同事有点惊讶:“没想到你能反思到这个层面,但我觉得问题不出在政府。”
德国人追问:“那出在哪儿?”
中国同事回答:“可能是人种有问题。”
欧洲人过了太久的好日子,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犹如过去的八旗子弟,已失去了斗志。当他们以每天工作4小时,全年工作150天为荣时,殊不知,世界另一端有一群人,为了达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正在玩命的工作。
我并非推崇996,但在落后的情况下,除了勤奋与努力,我们几乎一无所有。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否则,就算今天靠借贷、吃老本暂时过得不错,最多几年,也会被打回原形。这一点,今天的欧洲看得很清楚了。或许,这正是他们提出“用市场换技术”的原因。
来源:帅真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