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日晚,央视总台《金声玉振——中国器乐大会》开播。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雅乐团艺术总监随昕同来自上海熏风乐社的成员,将复刻的贾湖骨笛、龟甲响器、鼍鼓、埙、笙等古乐器带上央视舞台,展示华夏古乐魅力,奏出传统的礼乐
10月3日晚,央视总台《金声玉振——中国器乐大会》开播。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雅乐团艺术总监随昕同来自上海熏风乐社的成员,将复刻的贾湖骨笛、龟甲响器、鼍鼓、埙、笙等古乐器带上央视舞台,展示华夏古乐魅力,奏出传统的礼乐文明。
随昕(左一)
节目集结了六十六组顶尖国乐参演者,在层层递进的竞演中展开的高水平技艺切磋。这是一场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经,以“考古·书画·诗词·服饰·古建·治愈”六大文化主题为纬,将乐团创演与文化破壁相结合的国乐盛宴。
首期节目中,随昕演奏的乐器复刻了在河南贾湖墓葬中出土的文物龟甲响器。龟甲响器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可发声龟甲实物,由具有背甲与腹甲的完整龟甲制成。龟甲内通常装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小石子(或骨粒、陶粒),通过摇晃来发声。
现场,龟甲响器、贾湖骨笛等古老乐器与经过现代创新的古筝同台共鸣,跨越时空的音律碰撞,奏响一曲古今交融的乐章。
贾湖骨笛也是复刻了贾湖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六孔骨笛。贾湖六孔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吹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可以演奏的乐器之一,距今约7800-9000年,其音乐性能令人惊叹。
还有复刻自《诗经》等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时期的鼍鼓以及埙、笙等古乐器。鼍鼓是用扬子鳄的皮蒙制在空心圆柱体上做成的鼓,是夏商周时期重要的乐器。埙和笙都是华夏古乐器。
“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开拓和创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金声玉振’。”随昕表示。据介绍,天华学院雅乐团借鉴考古科研成果,精心复原并改良了鼍鼓、笙、笛等古乐器,通过演奏实践将晦涩的考古数据转化为可听、可感的音乐语言。
编辑:徐宇
来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