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屏幕里,灯光打得锃亮。72岁的迟重瑞穿着一身得体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面前摆着某品牌的楼盘模型,正对着镜头,语气温和又带点认真地介绍着户型、朝向和周边配套。偶尔,他也会卖起了茶叶、首饰,说着准备好的推销词。
手机屏幕里,灯光打得锃亮。72岁的迟重瑞穿着一身得体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面前摆着某品牌的楼盘模型,正对着镜头,语气温和又带点认真地介绍着户型、朝向和周边配套。偶尔,他也会卖起了茶叶、首饰,说着准备好的推销词。
这一幕,让很多挤在直播间里的老观众心里不是滋味。弹幕里时不时飘过几句刺眼的评论:“哎呦喂,御弟哥哥怎么沦落到这地步了?”“唐僧也缺钱花了?”“这得多缺钱啊,面子都不要了!”
是啊,他是迟重瑞,更是几代人心里那个宝相庄严、连女儿国国王都能拒绝的唐僧。屏幕上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僧,和眼前这个卖力带货的老先生,反差实在太大了。不少人一拍大腿,感叹道:这简直活成了一个笑话!
但咱们静下心来,点根烟,泡杯茶,细细琢磨琢磨。迟重瑞这一辈子,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不堪”,活成了个笑话吗?可能,恰恰是我们这些看客,一直没看懂他的人生选择。
一、 一生的高光,全浓缩在“唐僧”这个角色里
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一部《西游记》火遍大江南北,真正做到了万人空巷。饰演唐僧的演员有好几位,但迟重瑞接棒之后,凭借那副端庄慈祥、又带点“磨叽”和软弱的独特气质,成了最深入人心的“御弟哥哥”。
那时候的他,可是绝对的顶流偶像,是无数男女老少的“梦中高僧”。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靠一个角色,能吃一辈子老本。按常理推测,他本可以借着这个东风,多拍些戏,怎么着也能混个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头衔。
但成也唐僧,败也唐僧。这个角色太经典了,经典到成了一个牢牢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一个沉重的符号。这个符号意味着清心寡欲、意味着超脱世俗、意味着不慕名利。以至于他往后人生走的每一步,大家都忍不住掏出“唐僧”这个尺子来量一量,看看他“出格”了没有。
二、 急流勇退:他选择了“豪门”这条意想不到的赛道
就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90年代初,迟重瑞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与女富商陈丽华结婚。
消息一出,舆论彻底炸锅。陈丽华女士比他年长几岁,是当时叱咤风云的顶级富豪,身价惊人。“吃软饭”、“傍富婆”、“圣僧堕落”……各种难听的嘲讽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在咱们普通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扮演过圣僧的男人,怎么能做出这种“攀附”的事情呢?这面子往哪搁?
但咱们别光用现在的眼光看,得回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90年代是什么光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下海”经商是最时髦、最勇敢的事情。多少端着“铁饭碗”的体制内人员,都纷纷辞职,投入商海搏击风浪。
迟重瑞的这个选择,如果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下海”?只不过,别人是跳进水里自己游,他是直接登上了一艘名为“豪门”的巨型航空母舰。当一个演员的角色达到无法超越的巅峰时,他面临的其实是事业的瓶颈。继续演戏,很难突破唐僧的光环。那么,急流勇退,换一条全新的赛道去寻找人生价值,未尝不是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智慧。
婚后,他确实几乎从公众视野里“销声匿迹”了。他陪着夫人,潜心经营他们的紫檀博物馆,远离了娱乐圈的喧闹和纷争。这种沉寂,是他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而非失败。
三、 七十二岁再“出山”,直播间里图的是什么?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守着黑白电视看《西游记》的孩子们都已人到中年。迟重瑞也到了72岁的古稀之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以一种最时髦、也最充满争议的方式回来了——直播带货。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迟老师是不是缺钱了?豪门女婿也不好当?家里是不是出了啥问题?
但咱们往深里琢磨琢磨,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以陈丽华家族的财富体量,直播带货赚的那点钱,恐怕真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得他72岁高龄还出来“抛头露面”。那么,他图啥呢?
我个人觉着,他图的,很可能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在过去几十年的豪门婚姻里,他在公众层面的身份,首先是“陈丽华的先生”。无论是在商业场合还是社会活动中,他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妻子的光环之下。而在那个小小的手机直播间里,情况完全不同了。这里的绝对主角是“迟重瑞”,是网友们喊着的“迟老师”、“御弟哥哥”。流量和关注度是冲着他这个人、冲着他承载的“唐僧”IP来的。在这里,他能靠自己的影响力直接完成销售转化,获得最直接的市场反馈。这种掌控感和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可能是在复杂的家族企业和深宅大院里难以体验到的。
另外,咱们不得不佩服老爷子的勇气和适应能力。 直播带货是年轻人玩转的领域,节奏快、套路深、压力大。一个72岁的老人,要学习各种网络新词,要熟悉产品流程,要面对镜头的压力和各种不可控的弹幕评论。这需要的绝不是脸皮厚,而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一种“放下面子”的务实精神。我们身边多少人一到三四十岁就开始拒绝新事物,沉迷于怀旧,而迟重瑞却在古稀之年主动跳进最新的浪潮里扑腾。相比之下,到底是谁活得更通透、更洒脱?
结尾:他取的“经”,你我未必能懂
所以,真别再轻易笑话迟重瑞了。他这一生,就像一场大型的“去标签化”和“自我寻找”的修行。
从扮演一个注定要脱离世俗的圣僧,到坦然踏入最讲究现实利益的豪门;再从豪门的隐退状态中走出来,在晚年主动跳进最喧嚣的商业流量池里。他每一步都走得让人意外,但每一步又都契合了当时时代的脉搏,体现了个人的主动选择。
他取的经,也许从来就不是西天那些虚无缥缈的佛法,而是如何在滚滚红尘中,安顿自己这一生的“生活真经”。这部经书的要义可能就是:面子是活给别人看的,容易成为负担;里子才是自己的,踏实才是根本。
72岁的迟重瑞,用一场看似“掉价”的直播,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只要我自己内心充实,不觉得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别人。真正的修行道场,不在西天,不在雷音寺,而在每一个踏踏实实、勇敢面对生活的当下。
这场直播,不是他人生的一场笑话,而是他放下象征性的“九环锡杖”后,亲手拿起的另一件武器,是他人生下半场里,最勇敢的一次修行。
来源:枫叶岛ZQ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