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霸凌绝非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系统性伤害,影响全球数百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期《心安心语》栏目特别邀请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心理卫生专委会主任,滨州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滨医附院心理科主任医师谭新国老师做客直播间,与大家一起探讨校园霸凌的定义
#心安心语
校园霸凌绝非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系统性伤害,影响全球数百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期《心安心语》栏目特别邀请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心理卫生专委会主任,滨州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滨医附院心理科主任医师谭新国老师做客直播间,与大家一起探讨校园霸凌的定义、类型及应对方式,通过科学解析、现状透视、根源挖掘、危害警示及干预指南,和大家一起为孩子的校园生活 “加道防护”。
节目还特邀了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七班的许航宇同学,从学生的视角讨论他对于“校园霸凌”的认识、感受和听完谭新国教授讲解后的收获。
谭新国,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心理卫生专委会主任,滨州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滨医附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许航宇,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七班在校生。
一、校园霸凌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校园霸凌并不是“偶然冲突”,而是一种故意、持续且基于力量失衡的伤害行为。聚焦辨识关键,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霸凌信号,避免将严重事件轻视为“童年常态”,及早干预可阻断恶性循环。
霸凌的本质定义:霸凌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一个或多个学生利用体力、人数或权力优势,针对弱势同学实施的持续性伤害行为,如身体攻击、精神打压等。核心要素包括:故意性、重复性、力量失衡,导致受害者身体或心理长期痛苦。谭教授强调,霸凌常以群体形式出现,使受害者因惧怕报复而沉默。
霸凌的突出特点:基于临床研究,霸凌具有三大特征,这些特点是早期识别的关键:
持续时间长:霸凌事件往往跨越数月甚至数年,非一次性爆发,如持续一年的排挤或勒索。
隐蔽性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情感虐待型霸凌,如孤立、嘲讽等行为不易察觉,常被误认为“性格不合”,证据难取。
旁观者漠然:多数同学采取躲避、看热闹或起哄态度,不报告也不制止,助长霸凌气焰。
二、校园霸凌的主要类型分析
谭教授将霸凌细分为五类,便于家长和教育者精准识别。
暴力伤害型: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如围殴、扇耳光、烟头烫伤等。特征:暴力明显、易于识别,但危害极大,常需政法机关介入。
网络攻击型:利用社交媒体散播谣言、发布侮辱性内容或黄色图片。特征:传播快、范围广,受害者承受线上线下的双重羞辱。
物质勒索型:通过恐吓索要现金、物品或破坏受害者财物。特征:经济剥削为主,易被忽视,但累积可致受害者财务与心理双重崩溃。
性霸凌:包括下流语言侮辱、强迫交友、性诽谤或性侵害。特征:与暴力型同为最严重类型,常需法律强力干预,对受害者造成深远的心理创伤。
情感虐待型:最隐蔽的类型,分为四个子类型:(1) 恶意戏弄(如往书包倒垃圾);(2) 人格侮辱(讥笑、起外号);(3) 社交排斥(造谣孤立);(4) 强迫服务(如强制洗衣服)。特征:证据难取,施暴者常伪装受害者,老师家长易误判为“性格问题”,认为受害者“不合群”,需高度警惕。
前四类较易识别,情感虐待型最隐蔽且在校园霸凌类型中处于高发比例。学校类型也影响霸凌形式,优质学校以情感虐待为主,一般学校则暴力、勒索更常见。多角度认知霸凌类型,是预防的第一步。
三、校园霸凌的现状与数据洞察
1、全球高发态势:据调查,全球每年2.43亿学生,约32.5%遭受霸凌,其中美国纽约50%学生主动霸凌过他人,47%被霸凌过;日本90%以上学生经历孤立或嘲笑。种种数据表明,霸凌已成为全球儿童的身心健康危机。
2、国内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西南某省调查3.8万名学生显示,霸凌事件呈上升趋势,高二和初二为高发阶段,数据反映教育系统亟待加强干预。
3、高危群体特征:分析社会背景,霸凌发生率农村高于城镇、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住校生高于走读生、随迁子女高于其他群体。最高风险群体是寄养于亲友家,缺少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最低风险群体是有父母抚养的孩子。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校园霸凌的严峻性,尤其初二、高二年纪达到峰值,高危群体需优先干预。谭教授强调,这些数据非为制造恐慌,而是唤醒社会行动。
四、校园霸凌的根源探究
个人因素:青春期情绪不稳是关键诱因:(1) 施暴者特征:脾气暴躁、成绩较差的学生易主动霸凌;(2) 受害者特征:个性懦弱、社交能力弱或外形特殊易成目标;(3) 支持系统缺失:同学旁观或起哄会加剧霸凌。谭教授指出,初中生普遍缺乏同情心与尊重意识,助长霸凌文化。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行为:(1) 放任型教育,如父母疏于管教培养出霸凌者;(2) 粗暴型教养,打骂或忽视导致孩子情感缺失,既可能施暴也可能受害;(3) 家庭冲突环境,如父母争吵、家暴、嗜酒提供负面示范。谭教授强调,家庭是“根深蒂固”的影响源。
学校因素:管理偏差加剧霸凌:(1) 理念落后:学校重成绩轻德育,如对霸凌消极处理,使施暴者肆无忌惮;(2) 班级管理不公:老师区别对待学生,如宽容优生、严惩差生,诱发心理失衡与霸凌;(3) 资源不足:班主任忙于教学,无力关照隐蔽型霸凌,且常误判,如霸凌主谋是优生时轻罚,受害者成绩下降反被责。
社会因素:外部环境渗透负面影响:(1) 网络中暴力、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易被青少年模仿;(2) 社会风气功利化,让孩子误判“欺负人显威风”为正常,不少案例中的物质勒索型霸凌就源于金钱崇拜。
校园霸凌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多维的,需系统性破解。谭教授呼吁,家庭和学校应当成为干预的主阵地。
五、校园霸凌的危害及其深远影响
心理与生理创伤:危害互相关联,形成“隐形刺”:(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反复噩梦、警觉过度,怕见霸凌者相关人;(2) 焦虑障碍:失眠、烦躁、学习注意力下降;(3) 抑郁障碍:自我贬低、兴趣丧失,自责“我不好才被欺负”;(4) 躯体化症状:心理痛苦转身体不适,头疼、心慌、呕吐等症状伴生,但医学检查无异常。
社会功能与人格异化:影响波及成年:(1) 人际关系障碍:社交恐惧或敌意,对家人敏感防备;(2) 物质滥用风险:通过烟酒逃避现实;(3) 社会功能减退:拒学、自闭,不愿外出交友;(4) 人格扭曲:长期伤害可致冷漠、缺乏责任感,甚至人格障碍。
校园霸凌的危害轻则影响学业,重则改变人生轨迹。谭教授警示,绝不能将其视为“小矛盾”,需及早干预。
六、综合干预措施与防护策略
法律界定与处罚:法制是底线保障:(1) 刑事责任:刑法规定16岁以上犯罪全责,14-16岁特定情况追责;(2) 行政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未构成犯罪的霸凌行为,可处拘留5-15日,罚款500-1000元的处罚;(3) 民事责任:霸凌者需对受害者进行民事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学校主体责任:学校是“主战场”:(1) 立即响应:提供医疗、心理及司法援助;(2) 适度惩戒:加强德育与法治教育,避免区别对待,弘扬正气,对霸凌者通报家长、严肃教育;(3) 快速反应:动态监测事件,及时处置。
家庭教育基石:家庭是情感支撑:(1) 教育自尊自爱:减少顺从性,降低受害风险;(2) 培养人际关系:鼓励交友防孤立;(3) 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霸凌非常态,我为你痛心”的信号。
社区与法律辅助:社会力量联动:(1)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和见证者提供权利咨询;(2) 社区参与:设立“防霸凌校长信箱”或使用AI报警系统。
被霸凌者心理治疗:针对性恢复策略:(1) 即时应对:教会“跑、找、求”口诀——跑离危险、找同伴同行、求助于师;(2) 情绪管理:鼓励表达愤怒恐惧,如倾诉给家长;(3) 专业干预:心理治疗宣泄压抑,重建自尊,如团体治疗改善班级环境;(4) 多方联动:家庭、学校、社会部门协作追踪的全方位干预。
在综合干预措施与防护策略中,法律定底线、学校抓落实、家庭做支撑、社区来辅助,唯有合力,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织密防护网”,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当面对校园霸凌时,希望大家能更清醒地认识它、勇敢地面对它 —— 当我们知道怎么识别霸凌信号,清楚怎么用法律和规则保护孩子,明白怎么用温暖和专业帮受伤害的孩子走出阴影,就能把“霸凌的乌云”慢慢吹散,让校园里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孩子心里。
播出时间:每周五17:45—18:30
播出频道:FM95.7滨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2220107、400-0543-525
编辑:何颂一
审核:高 嵩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