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数据变农资!在务川自治县的乡村田野间,“云端”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产品的产销模式。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乡土特产,如今正通过网络飞出大山,走向世界。
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数据变农资!在务川自治县的乡村田野间,“云端”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产品的产销模式。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乡土特产,如今正通过网络飞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分水镇王武村,务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直播助农。
“大家看,这个是我们分水的菜籽油,一直有家人说想要,主播手上的菜籽油是128元……”在务川自治县分水镇王武村,务川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早就开启了助农直播。
每逢赶场天,这支由学生组成的直播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都会在现场忙活起来。通过“佬家人臻选铺子”直播平台,该校师生累计开展助农直播60余场,带动分水镇、红丝乡等乡镇17个村的农特产外销,销售额突破20余万元,把老乡们手里的“土货”变现成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正在等待卖货的村民
“我们开展助农直播,初衷是想打通‘教学’与‘实践’的壁垒,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直播场景中去锻炼技能、提升技能,把电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家乡的能力。另一方面,村里不少老人种的好东西‘藏在深山人未识’,我们想用直播架起桥梁,帮村民把‘好产品’变‘好销量’。”务川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杨振说。
以直播助农为抓手,务川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出“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模式——《跟着佬家人赶乡场——好物出山记》,因创新性将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结合,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职教集团)、全国乡村振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5年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
蕉坝镇“村抖”直播现场
为“土特产”走上“云端”忙碌的,远远不止这支学生团队。在蕉坝镇的“村抖市场”,集市一角的直播专区总会围满村民——有的抱着自家晒的干辣椒来“上镜”,有的提着刚采的野生菌等待介绍,“小羊”直播团队的主播们则忙着接过村民的农产品,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
“这个辣椒是我们本地的糊辣椒,而且是铁锅翻炒的。”主播的话音刚落,后台就有网友留言询问价格,一旁的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我们团队是土生土长的蕉坝人,最懂村民的需求,现在一个周能播2场,每场4个小时左右,平均一天能卖出农特产100多单,销售额约1万元,卖得最好的是老家的腊肉、土蜂蜜、干杂菌等。”“小羊”直播团队主播杨全超介绍,现在还有不少粉丝朋友会主动询问下一期直播情况,希望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农产品。
直播台前的热销,让赶场的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70岁的村民覃智英提着一篮子黄豆和酸辣椒来到直播专区,不到20分钟就被网友抢购一空。和覃智英一样,当天在“村抖市场”通过直播卖货的100余户村民,人均销售额超100元,野生菌、土鸡蛋、手工布鞋等特色产品成了直播间的“香饽饽”。
“今天带的是6瓶酸辣椒、20斤黄豆,卖了140块钱。我们以前卖菜是在菜市场路口边上卖,现在就到‘村抖直播间’来卖,价格收的合适,下次还有什么农特产品,还要背来这里卖。”务川自治县蕉坝镇村民覃智英笑着说。
从分散的直播带货到规模化的产业运营,务川的电商助农之路正不断延伸。随着“村抖”模式带动,越来越多农特产外销,贵州村抖珍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整合全县16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建立起“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品控、统一发货”的供应链体系,既解决了散户直播“品控难、物流散”的问题,也让务川农特产有了标准化的“身份标识”。
“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想把‘村抖’的流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之前散户直播时,有的村民包装简陋、有的成本高,影响买家体验,现在我们搭建了中央仓,从村民手里收来农产品后先做质检,再贴上‘务川村抖珍选’的标签,通过合作物流发往全国,既保证了品质,也降低了成本。”贵州村抖珍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赟说。
蕉坝镇“村抖”直播现场
从职业学校的助农直播间到乡镇集市的“村抖市场”,再到本土电商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务川以“村抖”为起点,走出了一条“教育赋能+草根直播+企业化运营”的电商助农新路径,让深山里的农特产搭乘网络快车走向全国。今年1至9月,务川自治县各乡镇(街道)快递业务量显著提升,“村抖直播间”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新农具”。
“让‘土货’上云端,‘村抖’已不再是简单的直播卖货,而是串联起教育、农业、物流的乡村振兴新载体。”务川自治县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家烈说,从职校师生的“实践课”到村民的“致富经”,从田间地头的直播间到标准化的电商公司,一个个农特产品借“网”出山,不仅让务川的生态好物走进了千家万户,更让乡村发展有了新动能,农民生活有了新盼头。
来源:直播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