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战争始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4:55 1

摘要:1913年,中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份额是88%,其中东北占比是16.5%。其次是日本,份额占比是5.9%,第三是日占时期的朝鲜,占比是5.5%,三国合计占世界份额,是99.4%。

大豆起源于中国。

1913年,中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份额是88%,其中东北占比是16.5%。其次是日本,份额占比是5.9%,第三是日占时期的朝鲜,占比是5.5%,三国合计占世界份额,是99.4%。

剩下的不到1%的份额,在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天的印尼);

也就是说,除了整个东北亚,全世界基本没有种植大豆的概念。

当时的欧美,不是不知道大豆的存在,其实早在1765年,大豆就被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塞缪尔鲍恩传播到了北美,但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大豆的经济价值始终没有受到重视。

大豆之所以难以打开欧美人的市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论饲料价值,不如苜蓿和花生;

第二,论榨油价值,因气味问题,受欢迎程度不如棉籽油和亚麻籽油。

第三,食用价值上,跟欧美当地的饮食习惯不符。

大豆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经济作物,跟日本的极力推广脱不开关系。

首先是饮食文化的相似性,日本一直是晚清以来大豆的主要出口市场,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在大豆贸易上对清政府施压,获得了贸易商上的优惠。

自此以后东北的大豆,凭借海运优势,纷纷南下大连,从这里装船出口日本。

于是,最早发现大豆的世界性价值的,也是日本。

1908年前后,作为主要油料作物的亚麻籽和棉籽世界性减产,日本人敏锐的捕捉到商机,这一年,来自东北的大豆,第一次装船被日本三井物产运往欧洲,在此之前,欧洲人几乎不知道大豆为何物,结果大豆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

仅仅过了一年,就有40万吨以上的大豆,被日本人运到英国,在英国的油厂加工成食物油,然后被运往欧洲销售。

大豆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很快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并于1910年扩展到美国。

顺便拓展一下,也是在1909年,晚清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国豆腐公司,依靠这家豆腐公司,李石曾在1912年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会,1915年跟蔡元培一起创建勤工俭学会,号召国内知识青年留法勤工俭学。

在他的号召下,仅1919年到1920年,就有20批次 共计1500多人的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其中就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为了筹集经费,周邓二人甚至在巴黎街头开了一家豆腐店。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豆贸易,算不算是对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呢?

言归正传,民国初年的东北,因欧洲的需求增长,大豆生产迅速扩张,1908年到1930年,短短二十年间,东北的大豆产量,从最初的100万吨迅速扩大到540万吨,在全球的份额在此期间从16.5%增加到42.5%。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东北大豆的重要出海口——大连,榨油业迅速增长,到1919年,其榨油业占大连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

所以彼时的大连,有个外号叫“油坊之都”。

只不过,熟悉我国近代史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彼时的东北,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所谓的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建立在日本对东北的农业掠夺之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连

大家都知道,东北王张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也大概明白矛盾源自于张作霖不愿满足日本人对铁路权益的要求,但更细致的原因,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实际上,由于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不论是军事运输,还是农产品出海,都需要经过日本的批准,以及对运费价格的操控。

而大豆,是奉系的重要财源。

1925年,为了打破日本对运输的控制,东北第一条官商合办的铁路——奉海铁路正式开工,其中官方的股份由奉天财政厅投资,商业股份则由各大银行募集,这条铁路,防的就是日本人,在股权协议中,有一条颇具影射的规定:

“(所持股份)不能转让或抵押给外国人”。

1928年2月,奉海铁路建成通车,四个月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这事还没完,张作霖死后,为了在经济上制衡日本,张学良拉来了美国人。

在美国资本的支持下,奉系又筹备了三条铁路干线,这三条干线完全替代了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干线。

奉系甚至公开宣称,葫芦岛港才是东北的主要港口,以后英美各国只能到葫芦岛港买中国大豆。

葫芦岛结冰期只有10天左右,而且冰层极薄,实际上是个全年无休的不冻港,只要葫芦岛开港,日本人控制下的大连必然被挤垮,日本人已经坐不住了。

到1931年,美国资本投资的铁路大半完成,葫芦岛港口也开始装卸货物,按照这个模式推演下去,岂止是大豆,日本在东北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工业体系,都要被逐渐排挤出去。

于是,就有了“九一八”。

也就是在张学良“以夷制夷”策略的大背景下,在张作霖被炸死的第二年,一个美国人,登上了东北的土地。

他叫摩尔斯,身份是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寻找优质大豆。

摩尔斯在东北待了三年,收集了4451份大豆样本,每份都涉及了大量的种植技术和种子,甚至连生长周期都有照片留底。

1931年,当摩尔斯回国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几十年以后,中国人将要交出付出怎样的代价。

顺便交代一下, 尽管大豆作为油料来源,在1909年就成功打入了欧洲市场,且因为一战的原因,在欧洲获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美国,最晚截止到1920年,大豆的主要作用,还只是一种养殖饲料。

但是隔壁的欧洲都在用,所以美国人跃跃欲试,于是就有了摩尔斯在东北的三年。

摩尔斯回国以后,借助美国大豆协会这个平台,疯狂推广大豆种植,甚至免费传授大豆种植技术,在他的推广下,美国的大豆种植业,从1931年开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1931年,美国的大豆产量,超过日本;

1934年,美国的大豆产量,超过日占朝鲜;

1941年,美国大豆产量,与我国东北持平。

摩尔斯也靠着这一贡献,被称为“美国大豆之父”。

好巧不巧,紧接着就是全面二战的爆发,一方面是日本以及日占下的东北大豆,再也没法打破封锁运出去,另一方面是苏联和英国对油料的需求不减。

结果全靠美国来填补。

作为盟国主要的油脂供应国,美国农业部发起了鼓励生产油籽,特别是大豆的计划。

在美国农业部发给农民的宣传册中,标题是这样的:“大豆油和战争:种植更多的大豆以取得胜利”,其内容还有“记住——当你种植更多的大豆时,你正在帮助美国摧毁自由的敌人。”

1941年,美国农业部的制定的计划目标是——在一年内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一直保持领先。

不妨让我们从数字上来看一下美国的大豆产业发展:

1930-1942年的12年间,美国大豆产量在世界生产中的份额从3%飙升到46.5%。

1943年,在美国农业部的推广下,美国的大豆榨油业,比上一年增长62%,超过第二位亚麻子油;

1944年,超过第一位的棉籽油,并持续至今。

从1909到1944,大豆用了35年,从动物饲料发展成美国的主要植物油、

比较讽刺的是,日本是大豆走向世界的主要推动者,现在,这货出局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豆工业随之迅速发展,从早期只用于饲料,到后来用于榨油,然后发展成食品工业,再到后来的工业用途,大豆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正是这种优势,让美国发展出了ADM、嘉吉、邦吉三大粮商。

它们跟法国的路易达孚控制了世界80%的粮食交易,号称“四大粮商”,江湖人称“ABCD”。

好,以上皆为背景,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新世纪的中美大豆战争。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我们跟美国进行了长达25轮的谈判,因为加入WTO,是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的(一票否决制),美国不同意,我们就不能加入。

而中美谈判僵持不下的焦点,是农产品、电信市场、知识产权三大行业的开放问题。

农产品领域,又集中在以下环节:

美国要求我们取消对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配额制度,降低进口关税,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

想要明白为什么卡在这个环节,就需要了解什么是配额制。

举个例子,今年咱大豆的市场需求是1000万吨,结果咱们只能生产500万吨,我们就会进口500吨大豆。

美国人想趁着我们市场短缺,多卖给我们200万吨行不行?不行!

缺多少,我们就进口多少。

美国人之所以咬死让我们让步,也许是源自于他们对中国的一贯认知,毕竟,早在1974年,在罗马举办的世界第一次粮食大会,与会“专家们”就对中国做出了断言:

“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 家正走向灾难。”

为了加入WTO,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最终选择了让步,放弃了农产品配额制,大豆进口关税从180%直接降低到3%!

1999年4月10日,中美签署“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表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粮食领域随即对外开放。

很快,美国人的炒作就迎面而来。

我国从1995年以来,开始成为大豆净进口国,首年进口29.39万吨,此后每年的进口份额水涨船高,截止到2024年进口量达1.1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84%。

无独有偶,美国的大豆,从1993年开始,经过转基因培育开始量产,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高,出油率高等特点,再加上机械化生产,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极低,在国际竞争中攻城略地,无所不能,截止到2015年,转基因大豆已占美国大豆种植总面积的94%,

美国的大豆从中部平原生产,然后西部的旧金山装船,跨越太平洋运到我国,结果到岸价甚至还比我国本土大豆便宜!

2002年,我国全年进口大豆1039万吨,其中美国大豆325万吨,占比31.5%,到了2003年,全年进口大豆1472万吨,其中美国大豆628万吨(比上年增幅92%),占总进口比例42.6%.

如果读者老爷们对这个数字无感,咱们不妨换一种方式给大家看看:

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全年对大豆进口量,增长了433万吨,与此对比的是,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增长了303万吨。

也就是说,2003年新增进口433万吨大豆,其中有303万吨,是从美国市场新增的!

眼见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美国人终于开始了收割。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发了一则公告;

大意就是, 因气候干旱,预计美国大豆该年大幅减产,减幅达近二十年最低!

与此同时,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也趁机炒作,美国三大粮商疯狂炒作大豆价格,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暴涨!

我特意查了下农业部2003年的监测信息,其中2003年8月25日,美国黄豆离岸价格是236.8美元一吨,到2004年2月10日,美国黄豆离岸价格是398美元一吨,结合当时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国内大豆价格从2300元一吨,经过五个多月,暴涨到4400元一吨!

国内豆企虽然着急,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天气异常也不是年年都有,没准第二年就增长了呢,但是国内的刚需是少不了的,为了避免买在高位,反而是扩大了采购规模。

这也是为什么2003年,虽然下半年大豆价格暴涨,但国内自美国进口量不减反赠的原因。

然而事实总是那么残酷,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再次宣布,今年的大豆预计不会增产!

这下,国内豆企们开始恐慌了,如果继续观望,大豆很有可能突破5000元甚至6000元一吨,为了锁定价格,豆企们开始考虑组团跟美国人谈判,准备抢购大豆!

一通操作下来,豆农集体跟美国人签订了800万吨的大豆合同,合同价折合人民币4300元一吨。

800万吨,已经超过了2003年全年自美国采购的628万吨!

然后,最诡异的一幕来了。

2004年4月,美国农业部更改口径,宣布当年大豆预计增产,至于之前的消息,据说是某工作人员失误导致,已经被处理。

紧接着华尔街炒家们开始集体做空,大豆价格一落千丈,不到两个月,从四千多一路狂跌至2200元一吨!

比这一轮涨价的起点还要低!

4300元的单价买了800万吨大豆,豆子还没拉回来,价格已经腰斩,这大豆,到底还要不要?

如期履约,意味着不仅要支付高额买大豆的费用,还要支付每吨近300元的运费,更残酷的是,还要承受因大豆价格下跌带来的整个豆类产业链的价格下跌。

也就是说,你每吨4300买回来的大豆,在大豆下跌到2200元的时候,你加工出来的豆制品,可能都卖不到4300元。

以豆油为例,当时国内豆企每生产一吨豆油,就要亏损500元——600元!

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内豆商不得不选择违约,放弃这批大豆。

以ABCD为首的四大粮商趁机起诉国内豆企,提出了近60亿美元的赔偿金,并威胁如不同意,即联合国际其他粮商对中国采取大豆禁运!

国内上千家豆企因此纷纷破产,国内大豆市场彻底被外企占领。

关于这次大豆战争的结果,用农业农村部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来总结较为权威:

“2003年至2004年,美国农业部和跨国粮商联手炒作导致美国大豆价格暴涨暴跌,采购美国大豆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严重亏损,大面积停产或者破产。以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通过收购或者并购的方式,乘机控制了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并垄断70%以上大豆贸易量,控制了进口大豆的贸易权、定价权和运输权,大豆进口量随之快速攀升。据统计,“大豆危机”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有1000家,大豆危机后的2006年,大豆压榨企业仅剩90余家,其中66家有外资背景。”

不仅如此,由于2003年的大豆价格上涨,国内豆农在2004年春,开始积极扩大大豆种植规模,结果在即将收割前的两月,国际大豆价格已经腰斩,国内豆农也纷纷亏损。至此,国内大豆种植产业进一步被压缩。

第一轮中美大豆战争,四大粮商大获全胜!

尝到甜头的国际炒家们,很快开始酝酿下一波计划,这一次,它们盯上的是我们的主粮。

不过他们未必知道的是,国内一个成立五年的神秘机构,早已在暗中积蓄力量。

2005年开始,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开始爆发,这一波危机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上涨3.4倍,玉米上涨3.3倍,大豆离岸价格重回400美元一吨(2004年那次最高是398美元一吨)。

2008年,危机导致全球饥饿人口增至9.25亿,37个国家因粮价上涨发生民众暴动。

顺便补充一下,2005年到2008年,人口增长平均是1.14%,而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全球性的粮食总产量,跟 过去20年相比,并么有出现太大变化,那为何会出现如此翻倍涨幅呢?

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美国新能源计划,大部分玉米被用来加工成生物燃料,就地消化。

第二,粮食出口国如阿根廷、乌克兰,纷纷提高粮食出口税率,限制粮食出口。

第三,国际粮商的囤积居奇,我们前边说过,四大粮商掌握了全世界90%的粮食贸易,说白了就是卖给谁和不卖给谁,由他们说了算。

第四,美国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开启,美元超发流向全球,导致各类以美元定价的资产价格上涨。

在上述几种因素的叠加之下,国际粮食流通缩水,为了规避风险,粮食进口国纷纷降低进口关税,下场抢购粮食。

结果越抢粮食价格越高,要么买不到,买到的也是高价粮,高价粮又导致一些国家民众生活成本暴增,最终成为动乱的诱因。

不过,有一个国家,是个例外,这个国家就是我们。

在国际粮食品种纷纷大涨的情况下,我国的小麦和玉米价格,只上涨了0.7%!

那个神秘力量,终于开始下场!

国际粮商以为是自己吸储力度不够,继续在市场上采购粮食,以拉高粮食价格,结果发现,不论它买多少,国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粮价毫无波澜!

答案就是,有人在悄悄放粮!这个神秘机构,就是中储粮。

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5月18日,国资委下属央企,主要负责国家储备粮的存储和管理。

国际粮商收多少,中储粮就放多少,收的越多,放的越多,从2005下半年开始,中储粮从每月抛储一次,到后来的每周抛储一次、每两天抛储一次。

国内小麦、玉米价格始终雷打不动,稳如泰山。

国际粮商也很懵逼,继续收购?不知道中储粮手里还有多少存粮,放弃炒作,自己手里的囤粮就有可能砸在手里。

站在上帝视角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弈双方都已经到了力竭的地步,中储粮这边,一边放粮食,一边放出各种小道消息打击对方信心,最出名的莫过于那句:中国的储备粮还有一亿吨,足够中国人民吃一年!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国际炒家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四大粮商终于扛不住了, 为了降低损失,纷纷开始抛售粮食。

粮价应声而跌!

中储粮趁机低价吸储,将之前高价卖出去的粮食又低价买了回来。

有一说一,虽然在我国的炒作大败而归,就全球而言,国际粮商依然是赚的盆满钵满,按照公开的数据查证:

2007年嘉吉的利润上升36%,ADM的利润上升67%,邦吉的利润上升49%。

2008年第一季度,嘉吉的净利润上升86%,ADM的毛利润上升55%,邦吉的毛利润上升189%。

各类种子和农用化学公司也是利润丰厚:孟山都公司增加44%,杜邦增加19%,先正达增加28%。

读者老爷们不妨想一想,这些利润是谁贡献的?

这次中美粮食战争已经超出了大豆的范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的主粮价格一直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国际粮商从此在也不敢炒作我国主粮市场。

只不过,跟小麦、玉米相比,我们的大豆市场,自从2004年大豆战争以后,始终掌握在外资手中,这也是接下来我们重点夺回的市场,

篇幅有限,下一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中美大豆战争续篇,我们是如何摆脱大豆困境的。

来源:有温度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