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天四场高强度模拟赛,累到扶墙仍加练到深夜;赢球后独自蜷在角落捂脸流泪——这是央视纪录片《绽放巴黎》里真实的孙颖莎。从5岁握拍到25岁成就双圈大满贯,她肩扛女单、女团、混双三项重任,被球迷称为“大心脏”,却首次在镜头前暴露脆弱。当日本对手伊藤美诚坦言“最想搭档
一天四场高强度模拟赛,累到扶墙仍加练到深夜;赢球后独自蜷在角落捂脸流泪——这是央视纪录片《绽放巴黎》里真实的孙颖莎。从5岁握拍到25岁成就双圈大满贯,她肩扛女单、女团、混双三项重任,被球迷称为“大心脏”,却首次在镜头前暴露脆弱。当日本对手伊藤美诚坦言“最想搭档她”,当童年影像里的小女孩为练球剪破一盆乒乓球,这位国乒新一代领军人的人生,远比奖牌更灼热。
一、高压淬炼:巴黎奥运前的至暗时刻
2024年7月,央视纪录片《绽放巴黎》揭开了孙颖莎备战奥运的残酷日常。清晨六点的训练馆,她已开始单日第四场模拟赛:先与王楚钦磨合混双战术,再迎战男队员的“暴力”扣杀,随后投入女团攻防演练,夜晚加练时甚至需要扶着球台喘气。教练邱贻可刻意设置极端情境——要求她在落后5分时逆转,美其名曰“跨过自己的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触动观众的一幕发生在深夜空荡的场馆。输掉关键分后,孙颖莎突然背对镜头蹲下,双手捂脸久久不动。画外音里,她轻声说:“有时候觉得,肩膀上的重量快把自己压弯了。”这是公众首次见到“人间止藤片”(球迷对其克制伊藤美诚的戏称)的脆弱,与她19岁在东京奥运逆转伊藤时那句“往死里打”的狠劲形成撕裂式反差。
二、从石家庄女孩到“双圈大满贯”
2025年央视《中国骄傲——孙颖莎》追溯了她更为漫长的攀登之路。5岁被父母送去学球,因2天掌握常人需一周的颠球技巧被教练惊为天才;小学时成绩全科95分以上,却为专心打球放弃学业。纪录片首次公开的童年影像里,她为完成“剪满一盆破乒乓球”的任务,小手磨出血泡仍不停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折发生在2023年南非世乒赛。此前她连续获得大赛亚军,陷入“决赛魔咒”的自我怀疑。决赛对阵陈梦时,她在决胜局10平后连赢2球,握拳嘶吼的瞬间被镜头定格——“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真正突破了心魔。”此后她势如破竹,巴黎奥运周期国际积分破万,创下女乒历史纪录。
三、对手的敬意与跨国友谊
日本NHK2025年纪录片《伊藤美诚的重生之旅》意外成为孙颖莎的“另类颂歌”。48分钟片长中,15分钟聚焦这位“最强敌手”,伊藤坦言:“她的旋转球让我无能为力,甚至想和她组跨国混双。”镜头记录下两人赛前互捏手臂肌肉比力量,颁奖礼上孙颖莎主动拉伊藤合影的细节。有日本网友感叹:“这是体育精神超越国籍的证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官方背书与民间共鸣
孙颖莎将巴黎奥运混双夺冠时汗湿的领奖服捐赠给国家体育博物馆,附言“它记得我和祖国的每一次心跳”,引发新华社等官媒点赞。而江西球迷“单菲”用AI谱曲创作的《孙.颖.莎》,因歌词“球拍磨出右手旧伤/从休斯敦月光到多哈晴朗”精准勾勒其拼搏轨迹,在社交媒体播放量破千万。
当“坚韧”成为运动员的标准化标签,孙颖莎的纪录片却执意剖开荣耀背后的挣扎——那个会哭、会累、却始终不认输的24岁姑娘,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关于孙颖莎,最打动你的是她的坚韧、脆弱,还是她与对手相惜的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初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