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可不是乱战之后的尸山血海,那是皇帝亲自下令处死的场合,按理说应该有专人处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当年唐玄宗派人去马嵬坡找杨贵妃的遗体,结果什么都没找到。
这事搁在今天也挺难解释的。
当时可不是乱战之后的尸山血海,那是皇帝亲自下令处死的场合,按理说应该有专人处理。
可尸体没了,只能草草立个衣冠冢。
多年后,日本山口县一个村子里,冒出一座“杨贵妃墓”。
当地人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她当年根本没死,是假死脱身,从大唐一路逃到日本,在那边终老。
这说法听上去像传说,可也不是没有人认真考过。
问题就在这儿。
杨贵妃当年是跟着玄宗逃难,安史之乱刚爆发,局势混乱,军心不稳。
马嵬坡那场兵变,杨国忠被杀,随军将士逼着玄宗处置杨贵妃,气氛非常紧张。
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趁乱换了尸体,是不是也说得过去?尤其她身边确实有个侍女,长得也相似。
唐玄宗那会儿精神已经快崩溃了,没人敢细看。
真要有人帮她脱身,机会也不是完全没有。
但问题也不少。
大唐那会儿远洋航行极其危险,根本没有常规的中日航线。
更别说她一个宫廷女子能不能扛得过那段旅程了。
唐朝的遣唐使往返尚且要靠天吃饭,更别提私下逃亡。
所以这件事一直没法盖棺定论。
也正因为没人能说清,她的故事才一直被人念叨。
相比之下,徐福的“消失”就更像一次有预谋的撤退。
他是秦始皇手下最有名的方士之一。
说白了,就是那些靠炼丹画符忽悠皇帝能长生不老的人。
但徐福不一样,他不仅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还拿到了“项目经费”——传说中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药。
可他一去不返。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19年左右。
那个时候,秦始皇刚统一六国,开始修长城、修阿房宫,还大规模派人寻找所谓的仙山福地。
徐福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仅成功离开了咸阳,还带走了一支堪称小型移民队的队伍。
船只、口粮、器具一应俱全,几乎可以说是一次集体出走。
后来日本史书里确实记载了一位“秦人徐福”,带着技术、工匠、种子来到日本,被当地奉为“稻作之神”。
虽然中日两边的记载细节对不上,但时间轴差不了太多。
考虑到当时的海流、季风和徐福的出发地,有可能他是从山东或江苏一带出海,经朝鲜半岛南部绕到日本九州。
不过,国内也有说法认为他没去那么远。
江苏赣榆就有个“徐阜村”,据说以前叫“徐福村”。
还有人说他回了山东龙口,是他老家。
具体去哪儿了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打算回来。
在秦朝那种律法下,任务失败就等于死罪。
他选择消失,也是自保。
再说朱允炆。
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不怎么熟,但在明朝初年,他是实打实的皇帝。
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侄子。
朱元璋死后,传位给朱允炆,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役”。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实则是要篡位。
战争持续了三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
宫城起火,等火被扑灭后,只找到一具焦尸,已经无法辨认。
朱棣说那是朱允炆,说他自焚了。
但谁都知道,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不信。
后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隐藏任务就是找朱允炆。
这事在《明史》《永乐大典》里都有记载。
郑和的船队走遍南洋、印度洋,甚至到过非洲东海岸,但始终没有朱允炆的消息。
民间却流传着不少说法。
湖南新田的大观堡,有块碑文写着“故明建文帝避世于此”,还有族谱记载他在那里隐居多年。
杭州钱塘也有人说他在东明寺出家。
苏州普洛寺也有人留下“帝迹”。
这些地方都有模糊但持续的传闻。
建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他试图削藩、整顿朝政,是有理想的年轻皇帝。
失败之后,他没有再掀风浪,只是悄然退场。
这种选择也许是无奈,但也透露出他的性格——不愿意做乱世枭雄,只想保一份清净。
最后一个,是西施。
这个名字太熟了,几乎成了“美人”的代名词。
但她的结局,却没人说得清。
吴越争霸那会儿,越王勾践兵败求和,卧薪尝胆,十年后反攻吴国。
为了离间吴王和大臣伍子胥,勾践把西施送入吴宫。
这是有计划的政治手段,不是简单的“献美”。
西施进吴宫之后,吴王确实变得昏庸,伍子胥被贬。
越国趁机反击,最终攻破吴国。
勾践复国之后,西施的任务也结束了。
但她随后就消失了。
《越绝书》说她和范蠡远走江湖,隐姓埋名,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吴越春秋》却说她被勾践沉入江中,怕她泄露机密。《东周列国志》又说,是越王后妒忌她,趁她回国途中派人将她溺死。
这些都是后世之说,没法证实。
但从春秋末年的政治格局来看,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关键一环,她的命运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安排。
她不是一个为了爱情私奔的古代女子,而是被卷进国家利益的棋子。
这四个人,虽然处在不同朝代,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结局,史书没能写清。
有人说这是偶然,可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太特殊,选择太敏感,所以才被“模糊处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朱允炆的真容。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万明,《唐朝宫廷秘闻录》,中华书局,2010年。
李开元,《秦始皇:从人到帝的过程》,三联书店,2013年。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吴越春秋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
来源:品茶观雨读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