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庆桐城,一条名为“六尺巷”的古巷,因“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穿越三百余载时光,其蕴含的“以和为贵”智慧,如今已催生出一套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效能的“六尺巷工作法”。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更升华为一套融合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群众自治、法治保障与
在安庆桐城,一条名为“六尺巷”的古巷,因“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穿越三百余载时光,其蕴含的“以和为贵”智慧,如今已催生出一套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效能的“六尺巷工作法”。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更升华为一套融合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群众自治、法治保障与科技赋能的系统性治理方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出生动的“安庆答卷”。
六尺巷社区工作人员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调解矛盾纠纷。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 摄
文脉赓续:
从历史佳话到治理良方
“六尺巷工作法”的核心,是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
今年5月,桐城市民汤某某被任职七年的酒店单方面解约,因补偿方案分歧向市综治中心求助。调解员杨万山在调解中,借助六尺巷文化墙和一杯清茶缓和氛围,既讲劳动法规的“硬底线”,又谈邻里相处的“软情理”,最终促成酒店为汤某某就近安排新岗,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调解是借古喻今,倡导‘强者先让’,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杨万山说。今年他经手的调解案例同比减少超30%。
在安庆,调解员普遍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则。这份文化力量更在社区治理中落地生根。桐城市文昌街道以“小积分”激活“大治理”,将“六尺巷精神”具象化为正负面清单,并链接商户组建“信用联盟”。推行以来,当地矛盾纠纷下降27.1%,志愿服务人次增长48.6%。
正如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祖聪所言:“我们将传统文化价值与和谐司法理念相融合,让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年来,桐城市各类调解组织排查纠纷1416件,同比下降38.8%,调解成功率达99.85%。
实践深耕:
治理效能在细微处生长
“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命力,体现在安庆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中。
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以“六尺巷工作法”凝聚人心,搭建“田园夜话”议事平台,推行积分制管理,发展特色产业。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
在怀宁县金拱镇,“乡村夜话”聊出了污水管网改造、绿化提升等民生需求。如今,怀宁县县乡村三级已开展“夜话”5000余场,解决问题千余项。
潜山市则以“村规民约”为抓手,让“六尺巷精神”融入乡土。龙潭乡杜埠村依靠“睦邻友好”条款化解纠纷;源潭镇双峰社区凭借公约整治环境。“规由民定、约由民守、效由民享”,成为潜山乡村善治的生动注脚。
宿松县的“乡贤调解室”里,蕴含着朴素的治理智慧。“乡音入耳、大碗茶暖心,矛盾自然就消了。”陈汉乡广福村主任朱艳芳说。目前,宿松已建立241个乡贤调解室,今年以来调解纠纷近2000件,成功率超98%。
望江县鸦滩镇设立“党群说事”平台,聚焦发展要事,受理事项办结率达100%。
太湖县北中镇玉岭村“和事佬”调解室里,老党员们凭借深厚乡情,巧妙化解邻里纠纷,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银发力量”。
一年来,安庆培育“六尺巷工作法”基层实践点37个,衍生出“油事好商量”“邻里十八匠”“宿事速办”等特色做法,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项目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文化的种子,已在实践中结出治理的硕果。
核心要义:
“六事”并举构建治理体系
——党建领事,锚定核心引领:建立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六尺巷工作法”推广运用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2024年以来实施“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3438个,推动2万余名机关党员下沉社区,织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让党建成为治理的“定盘星”。
——礼让和事,浸润道德滋养:通过文艺创作、思政教育、修订村规民约、选树身边好人等方式,让“礼让”从理念转化为行为准则;推广治理积分制,将“六尺巷精神”量化为评价指标,链接信用商超、公交出行等266个礼遇场景,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
——群众说事,畅通民意渠道:搭建“村民说事会”“楼栋议事会”“乡村夜话”等平台,召集党员、群众、“五老”、“法律明白人”共商共议;全市建成2200余个群众议事阵地,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多元解事,集成化解力量: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政法、信访、人社、民政等部门资源,打造“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四调联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70余个,在乡镇、村和纠纷多发部门设立“六尺巷调解室”,人社部门设立“六尺巷农民工维权驿站”209个,发展品牌调解室、乡贤调解、警民联调等模式,让纠纷化解“多路径、少跑腿”。
——网格管事,推动精细治理:科学划分基础网格,构建“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住户”的全科网格体系,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学习“接诉即办”经验,搭建智能平台优化“接、派、办、评”机制,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一户。
——群力防事,筑牢安全防线:组建1051支群防群治队伍,发展“红袖标”志愿者12847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安联防;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落实关爱帮扶;健全特困照护制度,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从源头防范风险,实现“治未病”优于“治已病”。
“六事”环环相扣,让“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兼具价值引领与制度支撑、多元参与与过程管理的有机体系,完成了从“单一调处”到“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型。
价值彰显:
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共鸣
“六尺巷工作法”的蓬勃生机,源于它精准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时代的温度。
安徽省委党校专家指出,“六尺巷”礼让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基因:相互妥协蕴含协商民主的精髓,“强者先让”契合保护弱势的法治原则,中庸之道呼应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这让该工作法在法治轨道上具备内在合理性,推行中坚守民主协商与法律红线,实现“法、理、情”的统一。
“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安徽表达。”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邱少晖评价,“六尺巷工作法”以党建强引领、以文化润人心、以自治聚合力,筑牢了社会共治之基。
“从实践看,‘六尺巷工作法’的推广运用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促进了干群和谐、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安庆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耿表示。
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市综治中心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174件,化解率达99.43%。
如今,安庆正通过搭建研究中心与社区治理学院等平台,让这一文化治理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一条六尺古巷,丈量的是谦和礼让的东方修养,拓展的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
来源:安庆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