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纤维化”困住呼吸!肺纤维化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4:56 1

摘要:清晨的阳光透进窗户,老张坐在床边,慢慢穿上衣服。他今年59岁,原本喜欢晨练,可近一年,他越来越不敢快走。"走快点就喘,喘得像跑了百米冲刺。"他以为自己老了,肺活量不行;也怀疑是不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直到一次感冒后咳嗽不止,医生让他做胸部高分辨CT。片子出来,医

清晨的阳光透进窗户,老张坐在床边,慢慢穿上衣服。他今年59岁,原本喜欢晨练,可近一年,他越来越不敢快走。"走快点就喘,喘得像跑了百米冲刺。"他以为自己老了,肺活量不行;也怀疑是不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直到一次感冒后咳嗽不止,医生让他做胸部高分辨CT。片子出来,医生皱了皱眉,说:"您的肺,有纤维化改变。"——那一刻,老张愣住了。

其实,像老张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们曾经是工人、农民、教师、司机;他们中不少人不吸烟、不酗酒,却同样被"肺纤维化"盯上。

肺纤维化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病",而是肺部在长年累月的损伤与修复中,一点点"变硬"的过程。这是一场缓慢的风暴——它让柔软的肺泡变成坚硬的疤痕,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沉重。

但可喜的是,它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只要我们能在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就能延缓病情发展,甚至改善生活质量。

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肺纤维化的"隐秘世界",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它的来龙去脉、早期信号、诊断方法、治疗进展与希望。

一、什么是肺纤维化?

当"海绵肺"变成"橡皮肺"

我们的肺,是人体最柔软、最神奇的器官之一。它由数亿个肺泡组成,就像一块无数气囊拼成的海绵。每次呼吸,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这是生命最基本的交换。

然而,当肺部反复受到炎症、毒物、感染等刺激时,身体会试图"修复"。可如果这种修复反应过度,就会在肺泡间隙堆积大量胶原纤维,形成疤痕。这些疤痕组织不能参与气体交换,肺也逐渐失去弹性。

医生称这种病理变化为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其中最典型、最难治的,就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特发性"意味着找不到明确原因。它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尤其是吸烟者。病程缓慢却不可逆,平均生存期约为3–5年,如果不干预。

想象一下:

正常的肺像新海绵——吸气时轻盈,呼气时柔和;

纤维化的肺像旧橡胶——吸气困难、回弹迟钝。

因此,患者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走路喘、爬楼喘、干咳不止。这正是身体在"求救"。

二、为什么会得肺纤维化?

肺在被哪些力量慢慢伤害

肺纤维化并非一种病,而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结果。有些可以找到原因,有些至今仍是谜。下面这些"幕后推手",是医生最常见的元凶。

吸烟与空气污染:最常见的隐形杀手。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和重金属,会使肺泡长期炎症、修复、再炎症。久而久之,肺组织就像被反复磨损的布,补丁越来越多,弹性越来越差。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患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倍。此外,空气中的PM2.5、汽车尾气、工业粉尘也是慢性刺激源。生活在污染城市、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中的人,也存在较高风险。

职业暴露:来自工作的"粉尘陷阱"在矿井、建筑、造船、石材切割、焊接等岗位上工作的人,经常吸入微小粉尘。这些颗粒无法被清除,会永久沉积在肺泡。结果,肺组织发炎、硬化,形成所谓的"尘肺病"——这其实就是一种职业性肺纤维化。

药物与放射线:治病的药,有时也伤肺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部分抗生素(呋喃妥因)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药源性肺纤维化。此外,接受过胸部放疗的癌症患者,也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放射性肺纤维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误伤"自己风湿性疾病患者中,肺纤维化并不罕见。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本质上是免疫系统失调,身体把自己的肺组织当作"敌人"攻击,结果形成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感染与遗传因素:仍在被揭开的谜某些病毒(EB病毒、腺病毒、SARS-CoV-2)可能与纤维化有关。此外,科学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MUC5B基因突变,使肺部清除黏液和损伤能力下降,更易发生纤维化。换句话说,有些人天生肺更"脆弱"。

三、肺纤维化的早期识别

身体在"低声提醒"你

肺纤维化最大的"敌人",不是它的凶险,而是它的隐匿。它来得慢,藏得深,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许多人在确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但身体并非毫无提示,只是这些信号常被忽略。

呼吸变"短"了——运动耐力下降最常见的早期信号是活动后呼吸困难。例如:原本能轻松爬两层楼,现在上到半层就要停下喘;走平地没事,但稍微快点就胸闷;一感冒,就气促得更厉害。这种"气短",并不是肺部堵塞,而是氧气无法顺利通过受损肺泡进入血液。

指端杵状——"鼓槌指"是长期慢性缺氧会使手指末端血管扩张,形成圆钝状的"鼓槌指"(Clubbing)。很多医生在门诊一眼就能看出,这往往是慢性肺病的信号。

听诊时的"魔术贴声"医生用听诊器听胸部,能听到像撕开魔术贴一样的"嘎吱嘎吱"声。这叫Velcro rales(魔术贴样爆裂音),是肺泡被纤维组织牵扯时发出的典型音。这常常是早期肺纤维化的重要线索。

影像学早期发现如今,许多人在体检中拍胸部CT时意外发现"间质增厚""纤维化灶"。这些往往意味着肺部已有早期病变。如果在此阶段就警觉、进一步检查并干预,往往能显著延缓进展。

早期识别口诀:"走路喘、干咳久、指端鼓、CT丝纹多,早筛早保命。"

四、医生如何确诊肺纤维化?

从听诊到高科技

医生判断肺纤维化,不靠直觉,而靠系统化诊断。现代医学已建立一整套精准流程,从影像、功能到分子层面。

听诊与体格检查:医生首先会听诊肺部——早期能听到双肺底部细小的爆裂音。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指端、嘴唇颜色等。但听诊只是初筛,影像学才是确诊的关键。

高分辨率CT(HRCT):最有力的"放大镜",这是目前诊断肺纤维化的"金标准"。HRCT可以清晰显示肺组织结构细节,医生可以看到:

蜂窝状改变(honeycombing)

网格样阴影(reticular pattern)

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这些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典型影像特征。AI影像分析技术的发展,让CT能在更早阶段识别异常纹理,实现早期人工智能筛查,避免误诊。

肺功能检测:测"肺的耐力",主要指标包括:

FVC(用力肺活量):反映肺容量。

DLCO(弥散能力):反映氧气交换效率。DLCO下降,是最早期的功能损害信号。若FVC<80%,说明肺功能已明显下降。

血氧监测与6分钟步行试验:医生会让患者行走6分钟,监测血氧变化。若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提示肺纤维化已影响氧合功能。

血清生物标志物与基因检测: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KL-6、SP-D、MMP-7等指标在肺纤维化患者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生物指纹"。此外,检测MUC5B基因变异有助评估个体易感性。

肺组织活检(必要时):若影像不典型或需排除其他间质性肺病,医生会通过支气管镜或胸腔镜取少量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壁增厚、胶原纤维沉积等。这可以确诊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肺纤维化的治疗

与时间赛跑的医学革命

过去,人们认为肺纤维化不可逆,治疗无望。但近十年,医学界在"抗纤维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早期识别+正规治疗,可显著延缓病情、改善生存。

药物治疗:两大主角(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而非彻底逆转。

吡非尼酮(Pirfenidone):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胶原沉积。可延缓肺功能下降约30%,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尼达尼布(Nintedanib):抑制多种酪氨酸激酶通路,阻断纤维化信号。疗效与吡非尼酮相当,且对多种间质性肺病有效。医生会根据个体病情、耐受性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临床证据表明,早期用药越早,效果越明显。

氧疗与呼吸支持:当血氧饱和度长期低于90%,持续氧疗可改善缺氧、减轻心脏负担。家用制氧机成为很多患者的"第二生命线"。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或无创呼吸机辅助。

康复运动与呼吸训练:合理的肺康复能提高呼吸效率、增强肺肌功能,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如:

每日步行30分钟。

腹式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

吹气球训练(增加肺活量):在康复中心,物理治疗师会教患者呼吸节律控制,让"喘"变得更有节奏。

营养与心理支持:肺纤维化患者常消瘦、疲乏,应保证高蛋白、富含抗氧化剂的饮食:鱼肉、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等都有助组织修复。心理层面上,慢性呼吸困难常伴焦虑、抑郁。家庭支持、康复小组、心理咨询,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肺移植:终末期的希望,当药物无法控制、肺功能极度衰竭时,肺移植是目前唯一可逆转肺功能的方式。5年生存率约60%。我国多家中心(江西省人民医院也成功开展了肺移植)已具备成熟的肺移植团队。

六、如何与疾病共处

科学生活与自我管理

肺纤维化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战斗,学会与它共存,比单纯治疗更重要。

定期复查,动态管理,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HRCT、肺功能、血氧监测,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康复计划。

严防感染,降低风险,感冒、流感、新冠都可能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建议: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球菌疫苗;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清洁;

远离危险因素;

立即戒烟(任何形式都不例外);

减少厨房油烟,使用排风机;

戴防尘口罩,避免粉尘暴露;

药物遵医嘱,避免自行停换药。

科学锻炼,量力而行。适量运动可增强体力,减轻焦虑。推荐"3+3+3"法:每周至少3天、每次30分钟、运动后3小时内恢复正常呼吸。运动时务必监测血氧,避免过度劳累。

建立"肺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咳嗽频率、呼吸困难程度、血氧变化、体重。这些数据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

七、未来的希望

AI与干细胞,让"硬肺"重新柔软

肺纤维化的治疗进入了崭新时代。科学家正从细胞、基因、人工智能多方向寻找突破口。

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抗炎、抗纤维化、组织修复潜力。早期临床试验表明,它能改善部分患者肺功能和氧合状态。未来或可成为"修复硬化肺"的关键。

人工智能(AI)早筛:AI可以分析CT影像的微小纹理变化,在医生肉眼看不出的阶段,就能提示早期间质改变。这将让"早发现"变为可能。

精准医疗与基因疗法:通过基因测序与蛋白组学,医生可识别不同分型的肺纤维化,从而实施个体化用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未来有望修复易感基因缺陷。

新药与联合疗法:除了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多种新药正在临床试验中,包括抗TGF-β通路药物、自噬调节剂等。这些药物有望让肺纤维化从"慢死之症"变成"可控慢病"。

呼吸,是生命最自然的动作。但对肺纤维化患者而言,每一次吸气,都是一场战斗。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逆转时间,但可以通过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延缓纤维化的脚步。医生的听诊器、科研者的显微镜,都在为"让呼吸更轻松"这一目标努力。

请记住:一次主动的体检,一次早期的CT,也许就能为你、为家人,争取多几年无憋气的清晨、无咳嗽的夜晚。

让我们一起守护——那份最简单、最珍贵的自由:好好呼吸。

余健民,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考取日本东海大学医院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际亚太地区呼吸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全国委员、原江西省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6种杂志编委及特约审稿。

在呼吸领域实现七项全国领先,即:1973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974年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1983年开展计算机系统的肺功能检查,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倡导的防治“呼吸四病”活动气团队在全国31个省评选出18个重点药物中占了2个(红管药又称懈皮乙素,满山香)、2003年担任江西省“非典”专家组组长、2016年成功发明MAXPURE盐雾专利技术,开启盐雾口罩防霾新进程,并开始按系统、专业先后主编7本《实用药物学》,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全国五大图书馆的千万字藏书。

他岀版编著20本(约1500余万字),发表国内、外论文102篇,获省、部级课题6项,省、市科技成果奨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2项。2001年“恶性组织细胞病治疗研究”在第四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上获华佗杯创研发明金奖并载入第7版《实用内科学》。2012年鉴于他对学科的长期贡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特授于“贡献奖”。

来源:家庭医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