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塞耳机,有人把哈欠咽回肚子——这时候,一条“早安”弹出来,屏幕亮得刚好照见对方眼里的血丝。
早上六点零七分,地铁口卖豆浆的大叔把蒸汽盖子一掀,整条街像被按了刷新键。
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塞耳机,有人把哈欠咽回肚子——这时候,一条“早安”弹出来,屏幕亮得刚好照见对方眼里的血丝。
别小看这俩字,哈佛那群穿白大褂的去年盯了三百多人,发现只要收到一句真人写的晨间问候,皮质醇能掉15%,相当于替大脑省下一杯美式。
可尴尬的是,大家越来越懒得亲手敲。
微信后台偷偷告诉你:过去一年,AI批量生产的“早安吉祥”使用量翻了三倍,点开率却连真人手写的一半都不到。
算法再会押韵,也学不会“昨晚孩子发烧,你现在退烧没”这种带体温的句子。
岛国那边更夸张,把早安做成KPI。
东京白领平均每月要发73条商务晨安,格式不对还被系统标红。
巴西人干脆懒得打字,92%的人直接甩语音,就为了听一声刚睡醒的哑嗓子,比表情包真实。
北欧人更绝,把早安约成“fika”——端着咖啡配肉桂卷,面对面说句“morgon”,谁先掏手机谁买单。
所以别纠结要不要跟风拍短视频早安卡,真能让对方心里“叮”一声的,从来不是滤镜,而是你知道他昨晚熬夜写方案,今早肯定顶着熊猫眼。
把那句“早安”换成“蒸汽盖响的时候我就想到你,豆浆不加糖”,比五十亿播放量的挑战都管用。
城市继续升温,地铁门关上的瞬间,手机震动——一句带着豆浆味儿的问候跳进来,像有人替你把清晨的冷风挡在闸机外。
来源: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