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专家:中国囤积了大量进口设备,把美国政客耍得团团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6:24 1

摘要:还记得在2024年10月,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屏幕上,ASML的股价突然跳水,市值蒸发超过500亿美元。这家全球顶级光刻机制造商刚刚宣布,因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公司不得不终止部分订单。

还记得在2024年10月,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屏幕上,ASML的股价突然跳水,市值蒸发超过500亿美元。这家全球顶级光刻机制造商刚刚宣布,因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公司不得不终止部分订单。

而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仓库里,早已摆满了从ASML、日本东京电子和韩国设备商那里采购的大批设备。

这些设备支撑了中国芯片企业的产线运行,也让美国政客的制裁计划落了空。原本打算靠“卡脖子”方式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美方,没想到中国企业早已未雨绸缪、谋定而动。

这场跨国博弈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企业是如何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的转变?美国的芯片围堵是否已经失效?

时间拨回到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先后将中兴、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采购关键零部件和芯片制造设备。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企业迅速意识到,这不只是贸易摩擦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科技主导权的较量。面对突如其来的封锁,中国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采取行动。

华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纷纷启动“设备储备计划”,大规模从荷兰ASML、日本东京电子和韩国的SK公司等采购制造工具和软件。

这些设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但足以支撑7纳米及以上工艺的芯片生产。尤其是ASML的DUV光刻机,中国企业在其尚未被限制前大量购入,形成了稳定的保障体系。

2022年,仅中国从ASML进口的设备金额就超过600亿人民币,约合88亿美元,占该公司总收入的近三成。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至95.3亿美元,年增幅高达31.6%。从外界看来,这种囤积近乎“疯狂”,但背后却是清晰的战略部署。

不仅是荷兰,日本东京电子和尼康、佳能等设备商也迎来了中国客户的采购热潮。数据显示,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设备金额在2024年达到了96亿美元,同比增长28.23%。

而韩国方面,在2024年对中国的出口额更是激增至14亿美元,增长42.2%。其中一半设备流入中国本土企业,另一半则用于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的工厂。

这些采购并非盲目,而是精准评估了技术节点和政策风险之后的稳健决策。企业根据禁令覆盖范围,对照设备清单,优先采购未被纳入制裁范围的高价值设备,并同步完成配件和软件系统的配套收购,确保生产线能完整运行。

2023年,华为发布自主7纳米芯片“麒麟9000S”,震惊全世界。这款芯片的背后正是中国企业“用老机器干新活”的真实写照。外界本以为没有EUV设备就无法实现先进制程,而中国团队通过设备调优和工艺创新,硬是将DUV光刻技术推向极致,突破了技术封锁。

美国随后再次加码制裁,迫使荷兰政府取消ASML对华出口多个型号设备的许可。但这时,中国企业的设备储备已经基本完成。

2025年上半年,尽管ASML对华销售占比骤降至20%,但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并未受到明显冲击。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设备进口仍维持高位,日本设备占比稳中有升,韩国设备商营收继续上涨。

在美国不断升级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并未退缩,反而通过“储备+替代”双轮驱动模式,积极推进本土化进程。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国产设备厂商迅速崛起,分别在蚀刻、沉积、清洗等工艺环节实现技术突破。2024年,北方华创营收增长35%,净利润飙升44%,成功跻身全球前六设备商行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中国企业在连续六年高强度投入下的必然结果。从2018年到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金额持续走高。2024年全年进口设备总额达到4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日本设备占比29.2%,荷兰22%,美国则跌至10%,创下三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没有把所有筹码都压在“囤货”上,而是将其视作争取时间的权宜之计。采购设备之后,研发团队迅速上手,学习工艺参数、优化流程设计,再反向推动国产设备迭代。北京半导体协会指出,2024年中国本土设备替代率已超过30%,并预计将在2027年接近50%。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窗口也在持续争取中。尽管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中国,但由于市场需求庞大,许多国家并不愿放弃中国客户。韩国设备商、东南亚代工厂、欧洲材料企业依然在与中国保持合作,维持了技术交流与供应链稳定。

而在政策层面,中国也通过“国家大基金二期”、科创板等方式加大对半导体技术的扶持。大量海归人才回国加入芯片企业,填补了中试、设计、制造等环节的人才空缺。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翻倍,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市场。

除了成熟工艺,中国也在AI芯片领域加快布局。寒武纪、华为昇腾等企业推出专用芯片,部分产品已实现自主训练大模型的能力。尽管受到美国制约,但中国AI芯片的迭代速度并未放缓,反而在国内市场获得广泛应用。

美国财政部在2025年1月发布的内部评估报告也承认,中国芯片进口以成熟制程为主,短期内对美国高端技术依赖度并不高。这份报告意味着,美方的制裁在初期可能会造成一定扰动,但不足以阻止中国向自立自强迈进。

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部分高端稀土材料出口实施限制,ASML等西方设备商随即表示交付计划将受到影响。稀土作为光刻机关键材料之一,中国掌握着全球80%以上的产能,这一举措被业界视为中国的反制手段。

路透社在2025年5月发布报告指出,截至目前,中国国产晶圆设备市场份额虽仅11.3%,但增长势头迅猛。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公司订单饱满,生产线持续扩充。尤其是长江存储,其NAND闪存产品已进入主流供应链,具备全球竞争力。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早在美国动手前就做好了应对准备。他们不是在打价格战,也不是在搞投机,而是以战略眼光做出预判。克里斯·米勒在2024年世界知识论坛的演讲中曾直言:中国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提前布局、精准执行,用行动让美国政客的算盘彻底落空。

如今,美国试图切断全球供应链的做法,不仅没有让中国倒下,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独立和完善。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已经开始,亚洲正在取代美欧成为新的制造中心。

中国企业用“囤设备”换来的,不是短期的安稳,而是未来十年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争夺,更是一场时间与战略的比拼。美国政客想用制裁封锁中国的科技发展,结果却被中国企业的智慧和耐力耍得团团转。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改写全球芯片格局。面对封锁,中国企业没有慌乱,而是通过提前采购、研发替代、产业协同等方式,稳步推动半导体自主化。

在中美博弈中,中国企业下好“先手棋”,不仅没有被打乱节奏,反而借机实现了产业链的再升级。这场芯片战争,远未结束,但中国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来源: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