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贴标签的是个美国兵,手很快,边登记边说着英语,日本人听不太懂。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把刀最后被贴上了编号。
贴标签的是个美国兵,手很快,边登记边说着英语,日本人听不太懂。
他盯着刀看了一眼,说:“This one... AK-two-three-three-one-seven。”然后把刀往一边一放,叮的一声,刀身磕到铁架子上,声音很脆。
仓库在赤羽,东京北部。
那年是1946年春天,战败后的日本正处在混乱期。
整个仓库像个临时搭起来的战时物资中转站,潮湿、阴冷,空气里飘着金属锈味和旧纸箱的霉味。
地上铺着粗麻布,堆着成千上万把刀,从各地收缴来的,全都送到这儿。
没人知道这些刀原本属于谁,有的甚至还包着家族的绢布,有的刀鞘上还有孩子写的字。
这事儿要从1945年9月说起。
日本刚签完投降书,美军就进驻了东京。
那时候的GHQ(盟军总司令部)把“解除武装”当成第一要务。
武士刀,一下子成了重点对象。
对美国人来说,这玩意儿不就是武器么?而且,还是象征着军国主义的那种。
命令很快下来了,日本所有民众手里的刀剑必须交出来,连家传的都不行。9月6日那天,美军正式设了收缴点。
不光是军人用的刀,连挂在民居墙上的、祖传三代的、甚至没开刃的练习刀,也全被列入“清理对象”。
那时候街上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穿着旧和服的老头抱着一把刀,站在警察署门口,表情复杂。
有的迟迟不肯交,有的偷偷改了刀鞘颜色藏起来。
可一旦被发现,不是被没收那么简单,传言说还要送去冲绳当苦力。
真假没人敢问。
本间润二就是在这种时候站出来的。
他是个搞艺术教育的,之前在文部省工作,主要负责刀剑类国宝的整理。
他知道这事儿不对劲,武士刀不是单纯的武器,它背后是工艺、是历史、是信仰。
他去找了政府高层,后来甚至找到了近卫文磨。
那天的谈话现在没人记得细节了,只知道他带着一大摞资料,还有几张刀的照片,放在近卫面前。
近卫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了一句话:“这不是兵器,是文化。”他答应出面跟GHQ沟通试试看。
结果还真谈成了。1945年9月底,GHQ发出补充命令:凡是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的刀剑,经审查后可以保留。
但问题来了——早就收缴的那些刀怎么办?
于是,赤羽成了焦点。
美军在那儿设了专门的军械库,把收缴来的刀全都运过去。
条件很差,刀被随意堆放,没人照看。
到1946年初,里面已经塞了十几万把。
日本政府急了,怕真全毁了,于是组织了一支专家小组,二十人,都是老资格的刀剑鉴定师。
他们从全国赶来,走进赤羽仓库,一进门就傻了。
刀堆得像柴火,很多都已经锈了、裂了、断了。
其中有一把刀,引起了一个老专家的注意。
他说这是“长曾祢兴里”的真品,江户初期的名工,一年也打不出三把。
那刀被压在一堆练习刀下面,刀身已经有了弯痕。
那老专家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把刀拿起来,用衣袖一点点擦干血迹和霉斑。
专家们用了七个月时间,一把一把地看,一刀一刀地记。
最终,有5037把被认定为有艺术价值,被送进了博物馆。
还有908把找到了原来的持有者,被归还。
其余的,全都被编号封存。
那些编号就是从“AK”开头的。
意思是“Akabane”,赤羽。
不过这事儿到这儿还没完。1947年以后,赤羽仓库的刀大部分并没有立即销毁。
因为日本政府争取到了处理权,转交给了文部省和内务省。
他们一边清点,一边争取豁免销毁。
与此同时,也有人做了另一种选择。
一个剑术家,家里有一把号称是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刀。
那把刀是他祖父传下来的,他一直视为命根子。
可收缴令一下来,他知道保不住了。
一天夜里,他在后院点了火,用锤子把刀敲断了,然后把碎片逐一埋进了祖坟边的土里。
他没留下名字,只有一篇后来被找到的日记,写着:“刀已断,心犹存。”
还有美军士兵偷偷把刀带回去的事儿。
有些军官觉得这些刀看起来“很酷”,就顺手带了几把回国。
后来在美国的一些私人藏品中,陆续找到了不少日本刀,有的刀上还保留着原主人的铭文。
不过也有例外。1950年代初,一把当年从赤羽仓库带走的刀,通过私人渠道被送回日本。
寄刀的人是个美军退伍兵,在信里写道:“我没资格留下它。
它属于日本。”
从那以后,赤羽仓库这个名字变得特别。
它曾是毁灭的开端,也成了保存的最后防线。
再后来,日本刀剑的国家鉴定制度正式建立,很多从赤羽出来的刀成了重点保护对象,也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
那些贴着编号的刀,至今还在展柜里安静地躺着。
参考资料:
本间顺二,《日本刀剣史》,东京书籍出版社,1952年。
GHQ/SCAP档案,《Allied Occupation Directives on the Disarmament of Japan》,美国国家档案馆,1945-1949。
川部三郎,《战后日本军政回忆录》,文艺春秋社,1971年。
《朝日新闻》1945年8月—1947年3月相关报道合集,朝日新闻社编辑部。
来源:招财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