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州高新区以梨树坪湿地公园为核心,始终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置于城市发展的中心,通过“生态打底、科技增色、文化铸魂”的系统实践,推动这片“城市绿肺”从单一的生态空间升级为全民共享、可感可及的“城市会客厅”。
一片湿地,
焕新一座城,
更温暖一城人。
达州高新区以梨树坪湿地公园为核心,始终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置于城市发展的中心,通过“生态打底、科技增色、文化铸魂”的系统实践,推动这片“城市绿肺”从单一的生态空间升级为全民共享、可感可及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这里不仅是生态观光地,更是市民可参与、可体验、可共鸣的生活空间——漫步湖畔绿道、参与非遗潮玩、享受亲子亲水时光,美好生活场景日益丰富。梨树坪的焕新,真正让发展成果融入市民日常,书写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升级新篇章。
生态筑基
从静态绿心到动态体验的华丽转身
生态是梨树坪的底色,也是其发展的根基。占地约650亩的梨树坪湿地公园,凭借其粼粼湖光与6.8公里蜿蜒步道,早已成为市民心中不可或缺的“生态氧吧”。然而,达州高新区并未止步于静态的生态养护,而是创新性地引入“公园+”模式,推动这片绿地从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观光点,向融合体育、休闲、亲子、文化的复合型体验场演进。
达州高新区梨树坪湿地公园。
这一转型通过系列精品活动得以具象化。4月的达州马拉松暨“跑遍四川”达州站欢乐跑,1.5万名跑者在湖光山色中感受运动的激情,沿途巧妙设置的音乐加油站与非遗展演区,使体育赛事升华为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紧随其后的首届梨树坪越野自行车挑战赛,则巧妙串联湿地公园与火烽山美食文化村,打造出极具挑战与观赏性的多元化赛道,吸引了全国300余名骑行爱好者,直接带动消费超270万元。
7月,梨树坪水上乐园的试营业,标志着“亲水经济”的启幕。独角兽闯关、智勇冲关等趣味项目迅速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而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的引入,则构建了“亲水+文旅”的沉浸式场景。据统计,水上项目开业首月即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显著拉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的消费增长。梨树坪,正从一个被观赏的“盆景”,转变为一个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活力空间。
文化铸魂
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激活内生动力
梨树坪的蜕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文化内涵的唤醒与重塑。达州高新区深谙“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节庆为媒、文化为魂”,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让传统与潮流“双向奔赴”的文化活动,使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梨树坪水上乐园。
8月举办的“梨树坪非遗潮玩节”便是典范之作。在这场为期13天的狂欢中,川剧变脸与摇滚乐队同台竞艺,非遗手工美食与时尚精酿啤酒相得益彰,游客在微醺的氛围里深度体验“巴风賨韵”的独特魅力。活动创新性地将观众席设于草坪之上,形成“人在景中、景在声中”的独特观演体验,成功吸引25万市民参与,线上话题播放量突破1000万。正如达州高新区科技与产业发展局负责人陈卉艳所言:“我们通过跨界融合,让文化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场景。”
10月1日的“庆双节·迎川超·创5A”主题烟花秀,则将文化表达推向高潮。活动采用多层次焰火燃放技术,以天空为幕,用焰火色彩勾勒出“凤凰展翅”“巴山夜雨”等蕴含地方文化意蕴的图案,并结合无人机编队表演与地面灯光秀,打造了一场震撼的立体视觉盛宴。这场活动不仅吸引了近10万市民游客现场观赏,更实现了安保“零事故”,其背后是智慧化城市治理能力的强力支撑。
治理创新
智慧赋能与多元共治应对“流量大考”
大型文旅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安全、有序、高效的城市运行保障。面对瞬时涌入的巨大客流,达州高新区以“智慧治理”为核心,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应对、单一管理,向主动预警、综合服务的现代化范式转变。
在国庆烟花秀等超大型活动期间,达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全面启动“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通过搭建临时前沿指挥部,情指中心得以实时调取并整合“天网”“雪亮工程”、景区内部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传回的数据,并融合人脸识别、热力图等智能分析技术,精准预判人流聚集趋势和高峰时段,从而动态、科学地调度警力,调整疏散路线,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精准布防。
烟花秀。
交通疏导是另一大考验。达州高新区交管部门未雨绸缪,提前发布交通管制与公交接驳方案,临时开放智慧停车场提供超6600个车位,并通过导航APP实时推送路况信息,引导市民错峰出行。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活动期间公交接驳车累计运送乘客超5000人次,私家车拥堵率同比下降12.5%,确保了城市交通动脉的顺畅。
此外,达州高新区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多元共治格局。在项目运营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如梨树坪水上乐园由民营企业投资,采用灵活的市场化“门票+二次消费”模式;火烽山美食文化村则引入“巴山食荟”等品牌,打造主题餐饮街区。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既激发了市场活力,也丰富了文旅供给,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产业赋能
构建“文旅+”生态圈,拓展发展新维度
达州高新区的探索并未局限于文旅活动本身,而是以更宏阔的产业思维,推动“文旅+”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区域的“硬科技”与“特色产业”变身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IP,重构城市发展生态。
位于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光电射击数字化训练中心,利用VR技术模拟实战场景,从一个专业训练场地,成功转型为吸引游客打卡的“科技乐园”。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课程,年接待青少年超2万人次,形成了“训练+竞赛+研学”的完整产业链条,是“科技+文旅”的典型范例。
游客如织。
河市镇“低空特色小镇”的崛起,则展示了“赛事经济”的拉动力。通过举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技能大赛,配套烟花秀、无人机表演等项目,以赛促产、以赛促创,形成了“地面休闲+空中观光”的立体文旅体验,成为达州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依托金垭镇的农业资源打造的“空港花田”项目,则完美诠释了“农业+文旅”的融合。通过规划农耕体验区、花卉种植园,推出“采摘+科普+美食”的复合业态,如秋季的梨园采摘节,让游客体验“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活动引流”到“品牌引领”,达州高新区以梨树坪为圆心,实现了文旅融合的跨越升级:不再仅靠短期活动吸引关注,而是系统构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品牌体系。如今,梨树坪与整个高新区,正从游客“匆匆一瞥”的景点,转变为市民和游客愿意“慢下来”沉浸体验的生活空间。依托“文旅融合+城市治理”双轮驱动,达州高新区正持续朝着“城市近郊旅游休闲首选地”目标扎实迈进,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现代化城区建设,交出了一份以湿地点睛、用生态赋能、靠共享暖民的“高新答卷”。
达州融媒记者:郑格
来源:达州日报
